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面临新机遇与挑战。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对学生视野、专业素养及创作灵感有积极作用。尽管理论类课程在学科内认可度高,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价值的实现。需打破传统教学束缚,融入新理念,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为课程注入活力,提升教学实效性,满足新文科建设对艺术教育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高校本科美育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与部署,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以及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对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的巩固,彰显了美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艺术理论课程作为美育审美的核心内容,其开设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艺术专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当前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面临挑战,需通过改革来激发课程活力,实现知识传授与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双重提升。这不仅是美育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1 高校艺术理论课地位及现状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艺术理论课程能够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创作思维,拓宽视野。然而,当前高校艺术类本科教育面临一些挑战。课程设置上偏重实操类课程,导致学生容易轻视理论课程,割裂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破坏了艺术教育的完整性。教材方面,内容晦涩难懂,概念众多,使得学生对艺术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此外,部分学生选择艺考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因此,他们的艺术功底相对薄弱。教学方面,师资队伍匮乏,专门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教师较少,教学手段陈旧,未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理论课价值的实现[1]。
2 高校艺术理论课常规教学
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后作业这三个核心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教学内容老化问题凸显,部分教师因循守旧,固守旧有教案,未能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库,导致讲授内容陈旧,甚至落后于学术前沿。更有教师过度依赖个人经验,脱离教材实际,授课内容缺乏权威性与时效性。其次,教学模式僵化,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仍占主导,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课堂上,教师往往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主动思考与讨论的热情。这种模式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阻碍了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艺术创作与鉴赏实践的能力培养。最后,课后作业形式单一,以机械性问答为主,缺乏创新与挑战性。学生完成作业多依赖于教材复制,难以深入理解和内化知识,更难以促进个人修养与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从内容更新、模式创新、作业多样化等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探索与研究能力,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2]。
3 高校艺术专业理论课改革创新
3.1 教学手段革新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了变革的契机。丰富多彩的演示文稿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教师通过精心编排,巧妙融合图例、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理论与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从而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困扰。以“艺术概论”课程的时间艺术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将深奥的艺术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多媒体素材紧密结合,融入多样化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时间艺术的韵律与情感,感受其独特魅力。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时间艺术变得直观可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为了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还可以引入经典音乐类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素材。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通过分段播放并解析该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如何传达情感与社会背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与感悟,从而促进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交流。这种互动式案例分析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时间艺术的认知,还有效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3]。
3.2 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
传统艺术理论教学常局限于学科内,而跨学科融合策略则鼓励学生跨越艺术与历史、文学等学科的界限,深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中外摄影史”为例,该课程不再局限于解析摄影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而是将摄影作品置于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及文学作品的广阔语境中,引导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这种融入跨学科元素的教学方式,使理论课生动有趣,拓宽了学生视野,激活了思维。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围绕核心问题或概念,串联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如设定“摄影与绘画”主题,在深入分析摄影与绘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在思想表达、人文主义精神等方面的共通之处。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的热情,并培养其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教师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沉浸式的跨学科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与融合,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与效果。
3.3 打造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为高校艺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转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在艺术专业理论课中,翻转课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课前,学生先行自主学习,同时记录下个人疑问与感悟,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提出独到见解与疑问,教师与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形成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深化了对艺术理论的理解,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更进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个人兴趣分组选定小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担当“一课教师”,向其他同学传授所学。这一角色转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责任感,还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高效的知识传达技巧,从而实现对艺术理论的深刻领悟与掌握。总之,翻转课堂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为高校艺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4]。
3.4 完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核心目的在于强化知识掌握,但若仅停留在表面完成的层面,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艺术理论课作业的设计需寻求突破,摒弃传统的问答形式,转而采用创新的辩论式作业。通过设定具有争议性的辩论主题,将参加辩论的学生分组,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充分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展示。这种作业形式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还促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深入研究,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辩论过程中,无论是正方、反方还是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们,都能在思维碰撞中收获颇丰,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以“摄影美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设定“数字技术是否引领摄影美学新纪元”的辩论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学生需要从多个不同视角深入探究数字技术是如何重塑摄影艺术的创作、传播以及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学会剖析实际案例,以此来加深对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课堂辩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营造了一个活跃而富有思考氛围的课堂学习环境。辩论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在讨论中不断被提及和强化,使得学生们对摄影美学和数字技术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研究报告也是课后作业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与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所学知识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并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尝试以“画”为媒介,或引入摄影作品、图表等元素,使报告更具视觉冲击力,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并深刻记忆。这种多元化的报告形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彰显了其创新思维与跨学科综合能力。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培养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
4 高校艺术专业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的意义
4.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进入21世纪以来,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愈发显著,成为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艺术专业理论课作为美育的核心,不仅传授艺术知识与技能,更肩负着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任,这就使得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革新艺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与喜爱,培养其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进而推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2 助力学科交叉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借助创新的教学手段与内容,该类课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艺术学科内部各领域认知的深度,还能跨越传统学科边界,探寻艺术与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汇点,进而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思维激荡。跨学科整合基础上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复合型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还能催生新的学术研究增长点,助力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人文等多元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4.3 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艺术专业理论课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石与核心领域,其教学创新举措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整体品质与成效。新文科建设视角下,引入一系列新模式,如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行项目式学习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可以显著提升艺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魅力与实效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进而全面优化艺术教育的质量。此外,教学创新还有助于促进艺术教育体系的持续优化,推动艺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革新,使其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
5 结语
在新文科的语境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不仅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更是提升艺术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环节。借助跨学科整合、翻转课堂、完善课后作业等创新策略,不仅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综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互动交流中深化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有益于增强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效,对于落实美育政策、培养兼具深厚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1] 杨小庆.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 22(2):49-53.
[2] 杨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4,44(3):133-135.
[3] 李京焕.新文科视域下的高校艺术理论学科建设与教育研究[J].艺术教育,2023(12):57-60.
[4] 杜晓伊,杜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6):743-748.
[5] 王菲菲.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创新方向及有效实践[J].天南,2023(5):11-13.
作者简介:岳婷婷(198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