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肢体语言与文学创作结合解读

2024-12-03 00:00黄斯琴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0期

在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种艺术形式持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舞蹈和文学作为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不一样的形式传递着普世的情感和思想,为观者提供美的享受,引人共鸣。舞蹈凭借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与故事,文学依靠文字抒发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舞蹈跟文学的结合不光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还创新了文学作品的呈现维度。

本文对舞蹈里的肢体语言如何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展开探讨,通过案例分析,比如舞蹈剧《天路》《宝莲灯》中文学意象的体现,以及经典舞蹈剧《只此青绿》里的文学元素,深入研究了舞蹈和文学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艺术效果,揭示了将舞蹈里的肢体语言和文学创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的可能[1]。

1 舞蹈中的肢体语言

1.1 肢体语言的基本概念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借以形象地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肢体语言是舞蹈演员的必修课程,不同角色不同情况下的肢体语言也大不相同,丰富准确的肢体语言能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诠释不同角色。在舞蹈艺术里,肢体语言不只是身体的运动,更是凭借这些运动来传递角色情感、表达角色思想和塑造角色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能增强舞蹈艺术的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调整身体姿态、改变动作的速度与力度以及设计微小的细节,舞蹈演员能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内涵。

1.2 肢体语言在舞蹈中的表现形式

舞蹈里,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像姿态、动作、步伐等。比如说姿态,舞蹈演员能通过身体的静态姿势去表达情感和意图、塑造人物形象,像昂首挺胸多表示这个角色十分自信,颔首低眉多表示这个角色性格谦卑。动作上,舞蹈演员依靠动态的身体运动来呈现情感和故事情节,像跳跃、旋转、挥舞,这些动作的流畅性、力量还有速度都会影响到要表达的情感张力。步伐的设计跟变化也特别关键,能通过节奏和方向的改变来强化人物形象。例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动作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同时,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要和空间的运用相配合,以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空间的运用与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与移动相关联,编导要利用舞台的广度和深度,来辅助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运用。

1.3 肢体语言的符号意义与情感表达

肢体语言在舞蹈中可以抽象为一种符号,具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手臂张开常象征拥抱或欢迎,手臂合拢可能表示保护或封闭。舞蹈演员的动作不只是单纯的抬手、走路等身体移动,更是一个角色情感和思想的外化展现,其符号意义跟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及艺术风格紧密相连。比如古典芭蕾动作常常是优雅高贵的,现代舞动作可能更加自由奔放,具备探索性。而且舞蹈里的肢体语言还能和音乐、视觉元素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情感表达。

2 文学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2.1 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

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其基本要素有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主题是文学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或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创作的起点与终点。情节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故事框架,能推动故事发展、引导读者情感走向。人物是情节的载体,借其行为、对话和内心独白能展现作品主题与情感。语言是核心工具,靠文字的选择与运用构建作品风格和节奏,传达作者思想与感受。优秀文学作品通常在这四个要素上表现出其卓尔不群的水准,能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丰富情感、进行深刻思考[2]。

2.2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象

在文学创作里,情感和意象都是表达思想与主题的关键手段。情感作为文学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心理体验,往往借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经历及内心冲突得以展现。作者依靠细腻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变化,让读者能感同身受,共鸣到人物的快乐、悲伤、愤怒等各类情绪,达成对文学作品主旨和思想的理解。作者往往通过对细节的生动刻画,把人物的悲伤或欢愉等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意象是文学作品里被选择而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能引发读者联想与情感共鸣,不但有助于强化作品主题,还能给读者提供多层次解读空间,比如月亮常象征孤独或思乡,海洋可能代表广阔和无限可能[3]。

2.3 文学创作中的象征与隐喻

象征和隐喻在文学创作中是很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非字面意义的表达,让作品的层次和深度更加丰富。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或图代表抽象概念或思想,比如鸽子常象征和平,红色玫瑰代表爱情,能给文学作品增添层次感,让读者阅读时思考更深入。隐喻是把某一事物直接和另一事物作比较、相联系的修辞手法,有本体和喻体之分,通过将本体和喻体相联系,创造新意义和感受。隐喻能够把复杂思想和情感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让读者更直观理解作品内涵,比如把人生比作一场旅程,能更形象展示人生的起伏和艰辛。

3 舞蹈与文学的结合

3.1 舞蹈与文学的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一般是以文字作载体,靠细腻描述和深入情感表达,展现丰富的故事情节与思想内涵;舞蹈是凭借肢体语言、动作以及姿态,直观传达情感和故事。首先,文学作品里的叙事结构和情感主题往往是舞蹈创作的灵感源泉,文学里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深度能给舞蹈提供丰富创作素材,让舞蹈不止于形式表演,更能深入到思想和情感层面。其次,舞蹈也能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舞蹈作品里展现的情感和意象,能激发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例如杜甫在目睹唐代著名剑舞艺术家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之后,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触景生情,抚今思昔,创作了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此诗既有淋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宕感激的动人力量,而前半热闹欢娱场面的渲染与后半乐极哀来的感伤遥相映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舞蹈的肢体语言和动态表现,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视角和灵感源头,让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情时能融入更多艺术元素,采用更新颖的表现手法[4]。

舞蹈剧《天路》是舞蹈与文学结合的典型,它以道教经典《道德经》为创作蓝本,舞蹈编导深刻解读其核心思想,把哲学理念变成舞台上的肢体语言。舞蹈演员通过旋转、伸展、静止等动作表达“道”的无形和永恒,特别是旋转动作象征“道”的无限和变化,静止姿态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用肢体语言实现哲学思想的符号化,让舞蹈不止重现文字,更是深刻呈现文学内涵。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设计也结合道教自然元素,增强舞蹈表现的层次感,丰富了作品的意境。

3.2 肢体语言与文学意象的交融

文学作品通常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借助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也就是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主题,而舞蹈艺术家能够理解并对文学意象进行再创作,把抽象的情感转变成具体可感的肢体动作,引发观众共鸣。例如“孤独”这一情感,舞蹈演员能够用缓慢的舞姿或者独舞的形式,来展现个体的孤独感[5]。

舞蹈剧《宝莲灯》就是肢体语言和文学意象交融的经典范例。它以中国古代神话《宝莲灯》为蓝本,用舞蹈形式呈现了这一文学故事,强化了情感表达。舞蹈编导在创作时深入剖析了《宝莲灯》中的核心意象。比如“灯”“莲花”“山水”等,并把这些意象转化成具体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设计。在《宝莲灯》里,灯的意象借由舞蹈演员手中的灯笼和光影效果得以呈现,编导通过精心设计舞蹈演员的手势和身体动作,展现出灯光的微妙变化。比如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摆出不同手势,模拟灯光的闪烁和逐渐变亮的过程,形象地强调了灯的意象。舞台上灯光的变化与舞蹈演员动作同步,达成了灯光与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莲花的意象在《宝莲灯》中也有充分体现,舞蹈演员通过模仿莲花开放的动作展现出莲花的优雅与纯洁,舞蹈编导对莲花的动作设计既体现了莲花的形态,又通过舞蹈演员的姿态和动作表达了《宝莲灯》中角色的心境与情感。比如莲花意象出现时,舞蹈演员动作缓慢优雅,表现出莲花的静谧和美丽,这种细腻的表现方式不仅加深了故事的情感深度,还能让观众感受到莲花意象所传达的内涵。此外,山水意象在舞台布景和舞蹈演员动作中也有所体现,舞台上的布景依靠山水的图案和色彩营造出神话般的氛围,舞蹈演员的动作模仿山水的起伏,表现出自然的力量和宁静。

3.3 经典舞蹈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分析

经典舞蹈作品中的文学元素一般会在舞蹈编排、动作设计、舞台布景以及音乐选择等方面呈现出来,这些文学元素不但丰富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还增强了舞蹈作品艺术表达的深度和层次。文学元素在舞蹈作品里的融入往往体现为对文学作品里关键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意象的诠释,同时还通过音乐、布景、服装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加强文学元素的表现效果,让舞蹈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跟文学作品有效对接[6]。

《只此青绿》,这一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创作背景的舞蹈作品,成功地把文学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通过舞蹈表现山水画中的意境,达成了文学和舞蹈艺术的深度融合。它以中国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为主题,把画里的青绿色调、山川河流以及隐喻性的自然景观,借助舞蹈动作和舞台设计生动展现。在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深入解析和再创作了山水画中的文学意象,比如舞蹈里的青山意象就是靠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舞蹈演员用优雅的姿态和流畅的动作模拟山的高耸和静谧,同时利用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效果呈现出山的轮廓和青绿的色调,这种表现方式让舞蹈动作不只是对山的模仿,更是对山水画中意境的深刻体现[7]。另外,水的意象在《只此青绿》里也展现得很充分,编导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设计表现了水的流动性和灵动性,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模拟水波起伏,通过轻盈的步伐和柔和的手势展现水的流动和变幻。

4 结论

舞蹈和文学的结合拓展了艺术表现范围,使这两种艺术形式能在更高的层面交流融合。探讨舞蹈中肢体语言与文学创作的结合方式,会发现舞蹈不仅能直观传递文学里的情感和意象,还能用独特的肢体动作具体展现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这种跨界融合既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经典舞蹈作品融入的文学元素,既让舞台表现更具层次和深度,又能让观众在欣赏舞蹈时更深刻地领会和感受文学作品的核心要义。未来,舞蹈和文学的结合将持续为艺术创作带来创新与发展。

引用

[1] 肖庆玲.舞蹈与文学的“通”与“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4):79-81.

[2] 安然.舞蹈肢体语言在幼儿歌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文学少年,2019(5):1.

[3] 宋旖霞.谈肢体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3):108.

[4] 叶香.创造性音乐舞蹈剧在教学中的整合作用[C]//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2005.

[5] 林琳.现代舞蹈艺术中的文学特质与文学美探析[J].作家,2013(7x):209-210

[6] 黄亚.现代舞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及创作结构[J].东京文学,2020(12):46-47.

[7] 郭彦汝.舞蹈表演中二度创作的分析与探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9.

作者简介:黄斯琴(1985—),女,广西桂林人,本科,三级演员,就职于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