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民歌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这一皇冠上。彝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显示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彝族民歌,特别是楚雄双柏县的四句长腔,其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更是独具一格、引人入胜,深受人们喜爱。在表现形式上,彝族民歌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体合唱,形式多样、灵活多变。而在审美特征上,彝族的四句长腔民歌具有旋律悠扬、歌词深情和情感表达真挚的特点,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豪放、热情与浪漫。本文将从演唱形式与技巧、歌词结构与内容、曲调与旋律三个维度剖析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并在审美特征方面,着重探讨彝族民歌的音乐美、文学美、情感美以及社会美,旨在更全面地揭示彝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并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1 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
1.1 演唱形式与技巧
四句长腔的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独唱,展现演唱者的个人技艺,也可以对唱、小合唱或齐唱,形成众人共鸣的热烈氛围。在演唱过程中,领唱与帮腔的交替是四句长腔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领唱者负责主唱部分,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纯熟的演唱技巧引领整首歌曲的情感走向,而帮腔者则通过和声或重复领唱者的歌词来烘托气氛,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演绎出歌曲的独特魅力。这不仅增加了歌曲的层次感,还使得演唱者在表达不同情感时更加游刃有余。例如,安龙堡乡四句长腔的演唱尤为典型,它是楚雄彝族双柏民歌长腔中的一类,其演唱形式尤为丰富多样,涵盖独唱、对唱、小合唱及齐唱,形成独特的音乐景观。其曲调结构完整,由一人领唱引领全局,众人帮腔烘托氛围,构成鲜明的领唱与帮腔交替的特色,演出流程精心编排,从头腔的悠扬起调,经由独唱与帮腔的交替推进,情感层层递进,最终以尾腔完美收束,整体旋律悠扬抒情、婉转悦耳,充分展现了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1]。
在演唱技巧上,四句长腔更是展现了彝族民歌的精湛技艺。演唱者注重真假声的灵活运用,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巧妙地切换真假声,使得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在高亢激昂的部分,演唱者通常采用假声演唱,以高亢明亮的嗓音穿透人心,展现歌曲的情感张力和自身的演唱技艺,而在柔和细腻的部分则采用真声演唱,让歌曲更加贴近人心,引发听众的共鸣。
彝族民歌四句长腔的演唱者不仅精通此曲调的演唱,还擅长运用多样化的演唱技巧来极大地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他们通过滑音、颤音、倚音等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使得四句长腔的旋律更加流畅悠扬,富有层次与变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同时,演唱者在节奏处理上也颇具匠心,演唱者们不仅依据歌词的细腻情感和具体内容,灵活调整乐句的长度,使旋律在悠扬中不失变化,更在“重来又重来”等曲目中,巧妙运用了5/8、6/8、9/8拍等多种节奏型。这种跨拍子的运用让歌曲的节奏更加自由多变,充满了生命力与表现力,乐句长度有时可延展至二十几拍,演唱者根据情感需要自由延长,使得歌曲在保持整体流畅性的同时,又能在细节处展现丰富的层次与情感深度[2]。
1.2 歌词结构与内容
四句长腔作为彝族传统民歌中的瑰宝,其歌词结构的严谨与独特堪称民族音乐的典范,这一曲调的歌词通常以七言四句为基本构成单位,形成工整的对仗和押韵,既便于人们记忆与传唱,又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每一句歌词都经过演唱者和创作者的精心雕琢,不仅符合语言的韵律之美,更能够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彝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内容层面,四句长腔的歌词如同一部生动的彝族生活史诗,广泛涵盖了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劳作与生产,到爱情与婚姻的甜蜜与苦涩,再到历史故事的传承与演绎,每一首四句长腔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真实而细腻地反映了彝族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世界。在描述日常生活时,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表达爱情婚姻时,它则通过缠绵悱恻的歌词,传达出彝族青年男女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独特的爱情观念,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力量。例如,“挂七妹”这首曲子就有14段歌词,从正月唱到腊月,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彝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忠贞。
这些歌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歌词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清晰地窥见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它们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个民族独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窗口[3]。
1.3 曲调与旋律
四句长腔的曲调根植于彝族五声音阶,这一基础音调赋予了歌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旋律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既有平缓的级进,让歌曲听起来和谐统一,宛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又有大跨度的跳进,如同雄鹰翱翔于蓝天之上冲破云霄,展现出彝族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这种旋律的流畅性与变化性相结合,使得四句长腔在听觉上极具吸引力,仿佛一首流动的诗篇,让人过耳难忘、回味无穷。
在旋律的装饰音运用上,四句长腔更是展现出了彝族歌手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他们擅长运用滑音、颤音、倚音等装饰音来丰富旋律的表现力,让歌曲的旋律更加细腻婉转、生动传神。这些装饰音如同点睛之笔,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色彩,使得四句长腔在演唱时更加引人入胜,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将听众带入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彝族世界。同时,这些装饰音的运用也体现了彝族歌手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他们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四句长腔的节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歌词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有时节奏规整,如同稳健的步伐,踏着坚定的节奏前行,让人感受到彝族人民的坚定和执着,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有时则自由多变,如同飞舞的彩带,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展现出彝族人民的奔放和热情,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韧。这种节奏的自由与多变,使得四句长腔在演唱时充满了变化和惊喜,仿佛一首活生生的乐章,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2 彝族民歌的审美特征
2.1 音乐美
彝族四句长腔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其旋律的悠扬与和谐上,长腔的曲调往往悠长而富有变化,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也有细腻柔美的转折,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其旋律线条流畅,节奏多变,既有稳定的节拍,也不乏即兴的发挥。
在音乐结构上,四句长腔遵循了彝族民歌的传统模式,但又不失创新与变化,每句歌词通常对应一个乐句,乐句之间既有对比也有呼应,形成了既统一又变化的整体结构,这不仅体现了彝族民歌的严谨性,也展现了其灵活多变的艺术魅力。同时,长腔中的和声运用虽然简单,但却能够精准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内涵,使得音乐与歌词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4]。
2.2 文学美
彝族四句长腔的文学美首先体现在它的歌词上,它的歌词往往短小精悍,却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四句长腔的歌词更是如此。每一句歌词都经过彝族人民的精心雕琢,语言质朴而真挚,仿佛是从生活中直接提炼出的,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歌词富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象征意义,能够引导听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彝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歌词中还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歌词既具有文学性又充满了生活气息,不仅增强了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彝族民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描述爱情的长腔中,歌词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可能会将恋人比作山间的清泉或林中的小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对爱情的向往与赞美。同时,四句长腔的歌词还注重押韵和对仗,使得整首歌曲在听觉上更加和谐统一,使得彝族民歌更加易于传唱和记忆,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2.3 情感美
彝族民歌作为彝族人民表达情感、寄托愿望的重要载体,其情感表达展现出一种直接而深刻的艺术魅力。四句长腔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质朴真挚的歌词,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爱情的渴望等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是欢快的庆祝场景,还是悲伤的倾诉时刻,长腔都能以独特的音乐语言深深触动人心,引起听众的共鸣。
在演唱四句长腔的过程中,彝族歌手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情感的细腻处理,将歌曲的情感内涵传达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是在唱歌,更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讲述着彝族的故事,传递着彝族人民的情感与愿望。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深刻表达,使得四句长腔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5]。
2.4 社会美
作为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繁荣,更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息息相关。而四句长腔作为彝族民歌中的瑰宝,其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它不仅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寄托愿望的重要方式,更是他们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彝族社会中,uz58dd7eilKxA9d/j6jQWP1y6VcUjnIQAd/t6QJ0sPw=四句长腔常常伴随着各种节庆、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出现。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通过长腔的演唱与传播,彝族人民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彝族文化得以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四句长腔还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外界的关注与赞赏,它那悠扬而富有变化的旋律,质朴而真挚的歌词,以及深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都让人们对彝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向,从而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使得四句长腔的社会美得以更加广泛地展现与传播。
3 结语
综上所述,彝族民歌以其多样的演唱形式与技巧、独特的歌词结构与内容以及悠扬的曲调与旋律,展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同时在音乐美、文学美、情感美和社会美等多个维度上深刻体现了其审美特征,全方位地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彝族民歌不仅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展现。
引用
[1] 吕春保,侯明君.关于云南省级非遗杨柳乡彝族民歌的概况研究[J].艺术大观,2023(14):136-138.
[2] 刘子硕.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传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20.
[3] 李华东.楚雄地区彝族民间音乐的传习实践思路[J].民族音乐,2018(6):16-17.
[4] 宋阿依姆.彝族民歌唱词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区为例[J].当代文坛,2017(1):162-167.
[5] 王新星.云南楚雄彝族与红河彝族民歌特点的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李亚娟(1981—),女,云南双柏人,本科,艺术系列(三级演员),就职于双柏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