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众多的中国人物画家中,范曾可以说是最有名气的,他的绘画以书为骨、以诗为魂,是当世画家群体中为数不多的能画出古人意境的大家。相较于“徐蒋体系”下的当下众多画家,范曾的绘画坚守中国画的传统底线,讲究笔墨、讲究意境。在他的画面中,诗词、书法、线条、留白等占据着重要位置,能给观者带来强烈的画外之思。范曾有二十四字自评,即“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这也正是他的艺术和个性的总结。探寻范曾先生画面之外所触及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源头活水,也正是笔者写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谈起现代中国人物画不得不提及“徐蒋体系”,它是由徐悲鸿与其学生蒋兆和共同倡导的一套艺术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体系,讲究用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结合的,有别于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一种画法。在他们的影响下,全国上下凡接触学院水墨人物画的画家,无不受其影响。以至于有不少业内人士戏称“现代水墨人物就是毛笔画素描”。特别是随着中国画材料和色彩的不断拓新,致使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有关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中国画应该怎么画等言论俯拾即是,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过多讨论了。
笔者在这里重点谈一个画家——范曾。范曾这个名字可以说大名鼎鼎,知道他的人很多,其作品在中国艺术市场领域不断创造着金钱神话。在当今中国人物画领域,范曾也是受过“徐蒋体系”教导过的一个画家,但是他的画法与风格以及所传达出来的意蕴是同时代众多人物画家身上很难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本篇文章笔者重在探索关于范曾绘画的“画外之功”的思考,所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关于“画外之功”概念的界定
“画外之功”这一概念是指画家除了在绘画技巧之外的其他修养和才能,包括一个人的修养、生活体悟、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它是画家在自己绘画创作之中所体现出来的非技术性的一种能力。在中国画领域,但凡是一个有成就的大家无不具备这一特征。拿近现代著名国画家齐白石来说,先生7岁习画,年轻的时候曾做过木匠,他还自学《唐诗三百首》和学作诗、学篆刻,经过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全能艺术通才。
中国书画向来重视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书法讲功夫在字外。如果一个搞书法的人一生都在临摹研究书法技法而不从事书法技法之外的一些其他学习和体悟,最终是成不了好的书法家的。中国画也是如此,倘若一个国画家画出来的作品不能让你产生好的联想、不能让观者有“画外之思”,我想这个画家是失败的。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也曾经历了三次升华的过程,正如他《题画竹》诗所言:“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白天画夜间思,所画的竹子,也经历了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自己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千锤百炼、删繁就简的一次次磨砺和升华,才成就了画家郑板桥。观范曾先生这大半生,可谓著作等身,所著作品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以及书画等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他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下笔成竹在胸,每次作画能忘怀得失,尽情挥洒,画面还善于留白,令观者无限遐想,所呈现出来的意境深邃、格调高标。
2 范曾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理念
范曾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先祖可以上溯到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范曾的父母虽然清贫但也都是读书人,从小便受到家庭环境的良好熏陶。范曾4岁入学,自小便喜欢涂涂画画,13岁入南通市文联美协,17岁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受到了很好的历史学教育。19岁入中央美术学院(简称中央美院、央美)系统学习美术理论和技法,受到了诸多大师的亲自教诲。中央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跟随沈从文先生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在这一时期,范曾在白描上下了一番苦功。他临摹了许多古代名画,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五代时期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等,不分昼夜地临摹学习。另外,笔者在大学时代看过范曾先生于1987年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的《我憧憬人生的清晨》一文,从最后一段了解到范先生大约19岁开始就坚持每日早晨五点起床。那么早起来干什么,看星星看月亮?显然不是!在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栏目——范曾》中,能得知他每日早晨五点起床看书,每日两个钟头,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这使得先生积累起来丰富的文化知识。
再者,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回归古典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借鉴和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尤其是对古代经典绘画的技法、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承传。范曾自己的作品也常常展现出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并试图用他自己手中的画笔重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1]。回归自然是指艺术家们要深入自然,感悟自然,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自然是什么,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艺术家修身养性的源泉,通过自然,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感悟。纵览范曾的绘画无不体现着向古典回归,向自然回归这一趋势。
另外,诗歌与书法也是构成范曾艺术理念很重要的一环。在范曾的精神世界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基本都是按照理想化文人而存在的,像是活在当今的一个古人。有一次凤凰网采访范曾,主持人华少问到“先生现在还能背诵多少首诗”,要知道此时的范曾已经80多岁了,见范曾回答“一千首还是没问题的”,之后顺便吟诵了一首李白的《忆秦娥》,像这样的场景伴随了先生一辈子。读书、吟咏、写字、画画、讲学、会友基本已经涵盖了他的所有日常,特别是读书、写字和画画占据范曾先生大部分时间。所读书目涵盖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四书五经等经典,还包括其他历史著作、哲学和文学作品,艺术理论与实践,传记和个人文集等覆盖面广。这些都促使着他的艺术理念的一步步升华。
在央视播出的《范曾讲中国画之美》《范曾讲中国书法之美》《范曾讲中国诗词之美》这一系列节目在全国引起了较多的好评和关注。在讲中国画之美时,范曾认为中国画是哲学的、诗性的、书法的[2]。哲学的,是指中国画受到儒、道、释三家传统哲学的影响,画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和谐、人生哲理的理解与追求。诗性的,是指中国画作品要有诗的意趣,不是平铺直叙的描绘,诗画相融,通过画家手中的笔墨传达出诗意般的美感。书法的,是指中国画中的用笔、线条、构图等方面都借鉴了书法艺术的特点。书法的笔法、韵律和节奏运用到中国画中去,使得画作有了书写的韵味。好的中国画家应该首先是一位书法家,书法不过关,所谓的写意将无所适从。
譬如,范曾画的一幅《后赤壁图》,见图1所示。画中描绘苏轼与一位高僧立于自左向右边的溪流旁边,面前右侧是三棵树,两棵松树一棵夹叶树,一阵清风吹过三两片红色的树叶飘过二人右侧的两旁脸庞而落于身后,同时东坡先生的头巾和衣服的飘带也随着清风飘扬,有一种秋风萧瑟之感。两人都在做若有所思状,似乎在诉说着心中无限事,背景完全留白,右上方范曾题字“后赤壁赋,岁乙酉抱冲斋范曾”,然后盖上印章。整个画面让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道家的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和佛家的超脱之感也油然而生。画面气息高古,这也正是范曾除了绘画技巧高超之外的画外之功的流露,也是其诗书画于一体的综合展示,超出同时代中国的画家。
3 “画外之功”在范曾作品中的体现
3.1 作品主题的选择与表达
范曾的绘画作品每一幅都很美,都有完整独立的意境呈现,令人流连忘返。如先生画的《唐人诗意》,从画面上展现出来的信息来看,首先位于画面中间的是一位头戴草帽的老者面向画面的左边,左手持拐杖,拐杖的前端悬挂了一个酒葫芦。老者稍稍弯下腰面向前方一个牵着牛的牧童,似乎在询问着什么事情。老者身后也就是画面的右侧是一棵大大的松树,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从画面右侧下方向右侧上方生长,几根大的树枝向画面的左侧伸出去,整个把老者与牵牛的牧童罩在下面。老者、牧童、牛三者在一个地平线之上,后方没有画背景,完全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学过唐诗的人就能看得出来,画的主题与取材来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五言诗《寻隐者不遇》,范曾将这一首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手法在范曾的诸多题材中多次出现,无论《钟馗》《竹林七贤》《八仙》《老子出关》等都是着重用线描勾勒,重视五官和神情的刻画,突出主体,画面会大面积留白,加上独特的书法和印章,使得画面既空灵又饱满。
3.2 文学与历史典故的应用
范曾不仅画画技法高超,更是腹有诗书,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言之有物。记得有次媒体采访张国立,他说“听范曾先生讲话自己只想回去看书”,这至少可以说明范先生平日读书积累较多。另外,范曾的身份是一名教授,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文学院终身教授和博导,这层身份不简单。从已知的市面上较多的先生的著作来看,除了书画方面的,更有散文集《大丈夫之词》;关于文学和哲学方面的,著有《庄子显灵记》;关于艺术理念和创作心得的《范曾谈艺录》;关于诗歌方面的《范曾诗稿》;关于国学方面的《国学开奖》《老庄心解》等诸多著作。在范曾早期,虽然著述没有如今这么多,但是从他的骨子里透出那种文人的风骨,读书画画写字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画《广陵散》、画《鲁迅小说插图》、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画《远方来客》、画《莲界》等无不像文学作品一样诉说着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意境深远。
3.3 独特的笔墨语言
笔墨语言是每一个成功的国画艺术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范曾也是如此。作为当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范曾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界的青睐。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的运用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表现方式。首先说线条,线条在中国画中非常重要。中国画讲笔墨,笔就是线条的意思。范曾的线条比较独特,在他的绘画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他擅长运用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线条来勾勒人物形象,这些线条质量很高,既有力量又有弹性,既生动又传神,能较好地表现出来所要描绘的人物形象的神情、动态、性格特征。再说笔墨韵味,中国画术语称“骨法用笔”,即通过笔触之轻重缓急以表达情感和意境,同时还能注意到笔墨变化,让画面层次丰富,表现出良好、适宜的效果。在构图方面,范曾的构图往往简洁明快,特别善于留白,给人无限想象,意境深远[3]。这种构图方式非常适合突出主题,使得画面主次分明、更加生动有趣。在人物描绘上,范曾特别擅长描绘和塑造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如李白、杜甫、老子、庄子、苏东坡、钟馗等,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捕捉,他的画面传达出较为强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哲理。在整体画面构成上,范曾特别注重书法与绘画相结合,诗书画一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具有东方古典特色。
3.4 富有特色的简笔泼墨人物画
范曾的简笔泼墨人物画也是范曾画外之功的重要体现,是笔墨技巧高度成熟化和综合修养由内向外释放的结晶。画简笔泼墨人物,如果画家不具备高超的绘画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画面将无处挥洒。没有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储备,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表现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背景故事。对于简笔泼墨人物线条的把控,如果没有好的书法线条支撑,画面的韵律美和力度感也将无从谈起。他的简笔泼墨人物画亦是他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在画面上的综合展示。
4 范曾绘画的“画外之功”在当代国画中的意义
4.1 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范曾的绘画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种元素,他的绘画作品不仅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底蕴,又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识。他的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人物画线条流畅而有特色,造型准确、生动,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力与个人艺术语言的结合。他擅长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历史人物,并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场景、动物、山水等融入他的创作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范围。在当今“徐蒋体系”笼罩下的人物画坛,范曾的人物画取得的成就也给其他中国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家很好的启示作用。作为一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家展览和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绘画在全世界的传播。范曾还是一位优秀的师者,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躬身力行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等传递给学生,教导和影响了一批批学子,对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对其他艺术家的启示
范曾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和理论家,学养深厚,他的作品的“画外之功”给其他艺术家带来了除绘画技法之外的诸多思考和启发,提升了艺术家们的灵魂的觉醒,也激励着后来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
5 结语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学者,范曾透过他作品的“画外之功”深深地启迪着世人、影响着世人,使人们在作品中看到了文化的含量、哲人的思考和厚重的人格力量。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坚守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讲究笔墨和造型,用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主要描绘对象,也通过这些形象传达自己的艺术精神和理想情操,通过诗词、书法、文学、哲学、美学等的画外学养丰富自己的绘画内涵,提升中国画的意蕴和内涵。他也常常走出国门讲学、论艺、传播中国画学,提升了中国画的世界影响力,对后来者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引用
[1] 范曾.范曾自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 范曾.范曾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贾飞.范曾“诗、书、画”意境[J].文艺争鸣,2010(24): 151-152.
作者简介:郑景涛(1984—),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就职于郑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