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文化内涵

2024-12-03 00:00:00迟晓钰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0期

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开山之作,《水浒传》将梁山好汉的故事展现给世人。浓烈的豪侠描写,融入宋江义军起落的传奇故事,让每个知晓梁山水泊的人都感到震撼。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思想内涵深厚,内容丰富,情节变化曲折,极具研究价值。在书中,几乎所有的梁山英雄好汉都有绰号,而这也是《水浒传》诸多重要的研究价值之一。

存在于当时文学作品中的绰号由当时文人所创作,能够展现出当时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面貌。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

《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都有自己的绰号,还有其他的小角色也有自己的绰号。这些贴切的人物绰号,至今为人称道。丰富的绰号为《水浒传》这一英雄传奇小说增添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本文浅析《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文化内涵,旨在为研究中国姓名文化提供新思路、打开新窗口、开拓新视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 绰号概说

1.1 绰号的定义

人是多面且复杂的生物,没有什么可以随意定义一个人。但是,把人放到一定的环境中,群体就会对人的相貌举止或社会关系进行评价和判断,进而得出结论。而绰号就具有这一性质,虽然人具有复杂性,不能一言蔽之,但透过社会群体中,他人根据人的身材样貌、言行举止、行事作风,对人的某一方面进行的评价与判断,把握人最突出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小见大,以局部展现整体。

绰号,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外号,又称诨号、混号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绰号的解释是:人的本名以外,别人根据他的特征给他另外起的名字,大都含有亲昵、憎恨或开玩笑的意味。“绰”是多余的意思。王泉根先生在《中国人名文化》一书中对绰号下了定义,即绰号是根据对方的人物性格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一种用以评价人物的称谓。

综上,绰号由他人根据号主的某一特征命名,是他人对号主的惯常叫法,例如《水浒传》中的吴用因足智多谋,常能出谋划策,而被称为“智多星”,“智多星”就是该人物的绰号。此外,绰号的命名一般都风趣幽默,并且也侧面表达了命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号主的评价判断,这也是绰号最鲜明的特点所在。

1.2 绰号的特点

绰号具有专门性和普遍性。专门性指的是他人可以同时赋予一个人很多种绰号,普遍性指的是可以将很多人或者一类人用同一个绰号来称呼。当一个绰号所代表的特性在一个社会团体中是普遍存在的时候,这个绰号就变成了一类人专有的代名词,具有通用性。比如秦惠王的弟弟公子疾,因为“滑稽多智”,脖子上又有个大肿瘤,别人给他起了“智囊”的绰号。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智囊”就成为了专门指代一类人的绰号,凡是聪明多智的人都可被称为“智囊”。

绰号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绰号的时效性主要是体现在它产生的即兴性和产生后的流行性上,其产生和流行不由命名者或被命名者决定。绰号产生时可能具有随机性。一般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环境时间下针对被起名者的人物特征和性格特点而命名的。通常情况下,起名者对被起名者比较熟悉,了解被起名者的性格特点或者行事风格。绰号的时代性是随着社会变迁逐渐体现出来的,旧的绰号有些会流逝消亡,新的绰号也会随着时代诞生。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洋鬼子”,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新时代的“凤凰男”“妈宝男”等都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1.3 绰号的发展历程

绰号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以及语言文字交流而产生。绰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一些绰号,大多是通过文献记录流传下来的,具体时期已不可考。据章学诚《文史通·繁称》所述:“号之缘起,不始于宋也。春秋、战国,盖已兆其瑞矣。”在《史记·秦本纪》中,春秋时期的百里奚因被秦穆公用五羖羊皮赎回而因此得名“五羖大夫”。由此可见,绰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颇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士阶级兴起,各国各士人为了宣传自身,绰号这一文化现象也流传较广。游说各诸侯的辩士也颇受关注。“谈天衍,雕龙奭,各毂过髡”就分别指高谈阔论的辩士驺衍、言语缜密的驺奭以及智多善辩的淳于髡。在东汉,品评人物的风气开始盛行,并且是从各种角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品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评之风仍然盛行,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政治昏暗,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玄学兴起,世人放浪山水,大都追求本真率性与洒脱自由。此时的绰号大多能鲜明且直接地反映人物的突出特征,或外貌,或品性,或言行。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南朝山水明媚、气候温暖,绰号多有古朴飘逸之感,北朝的绰号相对直接简单、具体形象。唐代的政治经济发展迅速,是封建历史中最为强盛的时期,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良好。这一时期的绰号成为文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绰号通常都包含文雅的意蕴。宋代使用别号现象的兴盛也推动了他人起号风气的盛行,在这一时期,绰号的普遍性增强,绰号已经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也会出现一人“身兼数号”的情况。史书记载:“起号之风,至宋俞盛,至明趋滥。”总而言之,绰号的发展经历了从社会上层阶级到普通平民大众的过程,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地发展,也越来越丰富。

2《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文化内涵

《水浒传》塑造了一位位特色分明、有血有肉的英雄好汉,每一位梁山英雄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有代表自己独特身份的绰号,这些绰号背后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儒家思想、英雄崇拜心理和江湖侠气。

2.1 儒家思想

《水浒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好汉人物当属宋江。宋江作为当时封建社会中极具英雄领袖气质的人物,怀有浓厚的儒家的忠孝思想。而这一点也集中体现在宋江的绰号“及时雨”和“孝义黑三郎”上。

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强调君子要讲求仁义,忠君爱国。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以“家国同构”的形式实现,要求个体做到“忠”和“孝”。对于家庭而言,关爱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孝”;对于国家而言,拥护自己的君主,即“忠”。“事君以忠”“事亲以孝”是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水浒传》中,宋江一出场,作者便已通过宋江绰号“孝义黑三郎”“及时雨”点出其人最突出的人格特征。他谨遵父亲教诲,做忠孝之人;对朋友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起初不愿上梁山,也是为坚守心中的忠义道德;但无奈被逼上梁山之后,他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教导兄弟们讲义气,忠于国;最后为让梁山好汉有个好出路,他接受朝廷招安、为国效忠。宋江的等等行为无不体现着“孝义黑三郎”“及时雨”两大绰号所蕴含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观念。

2.2 英雄崇拜

绰号不仅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也能反映出特定时代下人们对被起名者的一种态度,或赞扬或讽刺,或惋惜或遗憾。《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能反映出作者对这些英雄好汉的崇拜之情。例如“及时雨”宋江,在朋友有难时慷慨解囊,施以援助之手;面对危机,宋江临危不惧,及时应对,带领大家脱离险境。在小说中,江湖人听到“及时雨”这个绰号时,都对其无比地崇敬,这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宋江的赞扬。例如“玉麒麟”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物。作者以玉麒麟为卢俊义这位英雄好汉的绰号,侧面显现出作者对这一英雄人物的肯定和赞许。

在《水浒传》中,这些绿林好汉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社会底层人民对于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的憧憬和期望。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人物绰号也体现着起名者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如“豹子头”“青面兽”“九纹龙”等凸显人物特色的绰号,表现了他们的武艺高超。

2.3 江湖侠气

在《水浒传》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绰号,这些绰号来自于江湖,也流传于江湖,体现了一种江湖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游侠”被认为是最早的江湖人,他们原本依附于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统治阶级和封建专制的压迫,致使他们游走江湖,游离于社会体制之外,因此被称为游侠。在《水浒传》中,梁山即江湖。《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大都是游离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体系之外的人。例如宋江和柴进,原本在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是社会的主流人物,后来由于不受统治者重视,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逐渐沦落到传统社会体系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最终不得已上梁山。

除此之外,《水浒传》中的人物大都侠肝义胆,身怀绝技。他们注重兄弟感情、江湖仁义,具有很浓的侠气。在江湖中,人一般都用绰号称呼自身,江湖人与江湖人之间也多以绰号相称。例如,柴进在村中和江湖上是两个称号,在村中被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被称为“小旋风”。

3《水浒传》人物绰号对后世的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白话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而《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后世文学作品关于绰号的创作大多受《水浒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借用、改写或仿照《水浒传》中的绰号,以这个艺术形式塑造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后世农民起义运动来看,《水浒传》这部农民起义小说,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大多用《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为自己的绰号,以此昂扬斗志、鼓舞士气。有的起义军自称为“黑旋风”;有的起义军自称为“一丈青”;还有的起义军自称为“九条龙”。后来清代义军打着《水浒传》旗号的也屡见不鲜,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义和团等无不受到《水浒传》的影响。这在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和它相比的。

从史料研究角度来看,《水浒传》中极其丰富的绰号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文本凭证,且文学作品中的绰号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阶级特征,为后世研究前朝事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水浒传》中丰富的人物绰号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不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系列的灵感,鼓舞了反对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起义运动,起到了调动起义军士气的作用,也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史料。

4 总结

绰号是由他人而起的一种称谓,是一种文化现象。《水浒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绰号,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从绰号的文化内涵入手,针对《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的绰号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水浒传》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迟晓钰(199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