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心灵“对话”——赏石文化的艺术探索

2024-12-03 00:00:00陈玄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0期

中国自古有玩石的传统,一片顽石,也可成为几案上的清供。抚摩一块块石头,就如同抚摩一个千古的故事。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方式。著名藏石家沈钧儒先生曾说:“石不能言最可人。”通过对石头的观察、欣赏与思考,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到石头所蕴含的深邃哲理。鉴于此,本文将就赏石文化的艺术性进行探讨,对赏石文化的内涵及其起源与发展、赏石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从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教育、跨界融合、国际交流四个环节切入,促进赏石文化推广与发展的途径。

1 赏石文化的内涵及其起源与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赏石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赏石文化中,石头以其独特的形态、纹理和色彩,成为艺术的载体,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以此为媒介,与自然进行对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赏石文化也逐渐走向衰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赏石文化需要获得传承,实现良性发展。因此,本文将对赏石文化的内涵及其起源与发展进行介绍,令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的艺术魅力,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1.1 内涵

赏石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仅是对石头外在形态的欣赏,更是对石头内在精神的感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赏石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石头被赋予了坚硬、沉稳、不屈不挠的君子品格,成为一种象征,如于谦在《石灰吟》中赞美石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石自比。此外,石头的千变万化、自然天成的形态,也让人联想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总而言之,赏石的主体是人,对象是石头。石头作为观赏的对象,其本身的条件是赏石文化的依据和起点,如其独特的质地、色彩、形态和纹理。然而,赏石文化并不仅仅停留在对石头外在美的欣赏上,它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石头的观察和思考,人们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受到石头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和艺术价值。

1.2 起源与发展

赏石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夏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奇石作为装饰品。到了汉代,赏石文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文人雅士开始将赏石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唐代,赏石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文中赞美石头,如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等。宋代,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赏石理论著作,如《云林石谱》等。米芾的赏石理论“瘦、皱、透、漏”四字,在当今也可应用于赏石观念中。“瘦”是指观赏石体态纤瘦,形状怪异,石体挺拔,线条清晰。“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线条若明若暗。“透”是指观赏石石体玲珑剔透,表里如一;体态纹理纵横;石质细腻洁净;石色斑斓,光泽夺目。“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溶洞贯通,石体嶙峋,连环透空。明清时期,赏石文化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演进,赏石文化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广泛传播,也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各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赏石艺术。在世界其他地方,赏石文化则以“日本石庭”等形式主要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

2 赏石艺术的审美特征

石头的形态各异,有的走势较为激荡,和山峦起伏的形态较为相似,有的走势较为平缓,和流动的河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石头质地有坚硬与细腻的区别,外形色彩多样,富有变化,还有神奇自然的纹理,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赏石文化的审美关注点。总结来说,赏石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

赏石艺术更加强调石头的自然美,即石头本身所具备的独特形态、纹理和色彩。同时,赏石艺术也注重人文美的体现,即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和文化背景赋予石头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赏石者通过对石头的欣赏和思考,将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使石头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载体,实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结合。

2.2 简约与含蓄的审美追求

赏石艺术崇尚简约之美,不追求繁复的装饰,而是通过石头的自然形态和纹理来展现其所蕴含的独特韵味。石头的简约形态往往能够引发赏石者无限的联想,这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观赏方式让赏石文化具备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赏石者欣赏石头的过程中需要以放松的状态自然地观察石头,通过自身的联想以及内心的感悟来体会石头中所蕴含的美学,进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3 意境与哲理的体现

赏石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体验。石头的形态、纹理和色彩往往能够引发赏石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最终获得精神的升华。

2.4 静观与内省

赏石艺术强调静观与内省,即通过在观赏石头的过程中的静观和内省,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赏石者通过对石头的观察和思考,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受到石头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和艺术价值。这种静观与内省的过程,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2.5 和谐与平衡

赏石艺术还体现了和谐与平衡的审美追求。石头的形态、纹理和色彩,无论是激荡起伏还是平缓流动,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之美。赏石者在欣赏石头时,能够感受到这种和谐与平衡,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宁静与平和的感觉。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石头的外在形态上,更体现在赏石者与石头之间的精神交流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赏石艺术的和谐与平衡还体现在对石头的摆放和组合上。在传统的赏石文化中,石头的摆放往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等,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摆放方式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反映了赏石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

3 赏石文化的艺术发展策略

3.1 传承与创新

在赏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应当尊重传统,同时也要勇于创新。传统赏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赏石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石头的美学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赏石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挖掘赏石文化的艺术内涵,拓展其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促进赏石文化更好地传承[1]。

例如,可以尝试将传统赏石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赏石作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立体(3D)打印技术模拟和再现古代赏石的形态,或者将赏石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使赏石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助力其传承与发展。同时,在赏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组织工作坊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赏石艺术。通过这些活动向人们展示传统赏石的精髓,让赏石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碰撞,进一步推动其传播和普及。

3.2 普及与教育

普及赏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石头之美,是推动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关键。通过教育途径,充分挖掘赏石文化的艺术价值,能有效推广赏石文化,提高赏石文化的普及度,让赏石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2]。

首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发布关于赏石文化的介绍、教学视频,在线直播赏石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无门槛地轻松接触到赏石艺术。同时,要在关注科普视频的科学性的同时,挖掘其艺术内涵,提高其趣味性,借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扩大赏石文化的受众群体。其次,将赏石文化纳入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石头之美。以组织学生参观赏石展览、邀请赏石艺术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实践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赏石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3 跨界的融合

赏石文化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更应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以最大化地挖掘其艺术价值。可以尝试将赏石元素融入绘画、雕塑、摄影、园林设计等多个领域,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让赏石文化的艺术内涵在不同领域中得到新的诠释和展现[3]。

例如,在绘画领域,艺术家可以将石头的形态和纹理作为创作灵感,通过画作将石头的静谧之美和内在精神表现出来;在雕塑领域,石头本身就可以成为雕塑的材料,雕刻家通过精雕细琢,将石头的原始形态转化为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品;在摄影领域,摄影家则可以通过镜头捕捉石头在不同光线和环境下的独特魅力,将石头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的视觉艺术等。将赏石文化进行跨界融合,不仅能够为赏石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能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和观众感受到石头的独特魅力。此外,赏石文化还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赏石者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一个由石头构成的虚拟世界,体验石头的形态、纹理和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灵震撼。以跨界融合的形式推广赏石文化,能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基础上,让赏石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4 国际的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赏石文化的国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更好地将我国传统的赏石文化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赏石艺术经验。通过国际交流,赏石文化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赏石文化的全球传播[4]。首先,可以组织国际赏石展览和交流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赏石艺术家、收藏家和爱好者参与。通过展览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赏石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让各国观众了解和欣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赏石艺术,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国际赏石文化交流平台,如网站、杂志、社交媒体等,定期发布各国赏石艺术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和展览信息。通过这些平台,赏石爱好者可以跨越国界,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共同探讨赏石艺术的发展趋势。

最后,可以借助国际艺术节和博览会等平台,推广赏石文化。在这些国际性的艺术盛会上,设立专门的赏石展区,展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赏石艺术精品,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关注和喜爱赏石艺术,使其转变成为赏石爱好者,充分挖掘赏石艺术的价值,助力赏石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赏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引用

[1] 孙永凤.赏石文化,谱写当代中国文化新篇章!——访艺术品收藏家王鹏[J].宝藏,2022(9):81-84+80+13.

[2] 范垦程.博大精深承德载道的赏石文化[J].宝藏,2022(2): 16-21.

[3] 钟建华.品茗赏石,乐在闲雅——茶与寿山石[J].福建 茶叶,2021,43(4):261-262.

[4] 谢礼波.赏石文化,应多元化发展[J].宝藏,2020(11):64-66.

作者简介:陈玄(1989—),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就职于柳州市奇石园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