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

2024-12-03 00:00佟鑫
南方文学 2024年4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创作有电影剧本、报告文学作品等。散文、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文学报》《艺术报》《江南》《解放军文艺》《东吴学术》等报刊,曾获第九届“长征文艺奖”文学评论奖。现为《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部主任。

当音乐遇上了知音,音乐便有了灵魂;当山水遇上了知音,山水便有了灵气。任林举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江如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便是漓江山水的文学知音。在这部作品中,任林举不仅引领读者看山看水,更引领读者听山听水、悟山悟水,进而为生态报告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一种新的范式。

纵观当下的报告文学,较偏重于新闻叙事,很多作者偏爱讲故事,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交待得无不详尽。然而,这一叙事的背后却呈现出一元化的单调,剥开故事的壳,里面空空如也。而任林举的叙事风格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他的叙事不仅有表有里有内核,还能做到表、里、核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多色彩的姹紫嫣红。这一点,在《江如练》中表现得犹为明显。比如,在书写猫儿山时,作者不吝笔墨,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勾勒出猫儿山的全景全貌,作者的目光似移动的“取景器”,在龙潭江、大溶江、海洋河、大龙潭、八角田等一个个场景中自由切换,那种细腻的刻画,灵活自如的辗转腾挪 ,不用读者去看真实的场景或是影像,就已经通过文字的描述而身临其境,进而沉浸其中。并且,比真实场景或影像更具魅力的是,这些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往往能创造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很容易让读者越过水山,产生无边无际的遐想。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林举依凭他强大的叙事能力,所产生的效果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漓江山水”。虽然语言并非图画也并非影像,但好的语言却如魔术,让读者透过语言进入任何图片或视频都无法呈现的艺术之境。应该说,任林举的语言向来都是有魔力的。

至此,我们才刚刚抵达作家所构筑的漓江山水之“表”。为深入其“里”,作者以历史、地理、水利、人文等多维度视线对漓江山水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扫描、解析。这种解析既有科普、知识性解析,也有与山水灵魂的对话。如是一来,读者随着作者文字跳动所看到的山水,已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灵深处的山水,是能够与人产生共鸣共情的山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剥洋葱,虽然叙事方式与“剥洋葱”类似,但作者剥的肯定不是洋葱,他层层揭开的是比山水更加深邃也更加丰盈的人文和生命底蕴。因为气韵、情感和思想的加注,作者笔下的山就有了心跳,有了灵魂,有了各不相同的性格。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在阅读《江如练》时,头脑中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徐志摩写下的经典诗歌《再别康桥》。这是因为,《江如练》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与《再别康桥》非常相似,《江如练》中有很多文字犹如“神来之笔”,让人反复阅读、闭目沉思,仿佛自身已置身于漓江山水之中。我想这种诗意化的表达,应该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一种突破。

放下具体的“表”和“里”再回望,洋洋二十几万字的《江如练》竟如一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六十多个血肉丰满、情感充沛的人物,汇成一个流动的画卷,将漓江的历史、人文、民情、地域性格、为保护漓江所做出的努力和选择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或流域人们和漓江之间的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

曾有文学大家说:“好的小说必须贴近人物写。”《江如练》不是小说,但其中的很多人物并不逊于小说的人物,有的甚至比小说里的人物更有立体感和可信度。作家选取的这些人物各有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有很强的代表性,并且通过故事的挖掘、性格的呈现、细节的营造和情感、境界的显化等一系列文学表现形式,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现实角色和文学使命。曲格平、罗桂江、廖浩、黄健狗、黄好富、落霞、廖东才、唐斌、王绍能等等,每一个人物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文章的主题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呼应,都以自己的生活、行为、观念展现了漓江流域生态文明的历史,佐证了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和谐共处的“大道”。

作品中,罗桂江对漓江生态治理的不遗余力、廖浩对漓江人文环境整治的奋不顾身、汤建伟对漓江生态修复的殚精竭虑、王绍能对漓江源头生态保护的不辞辛苦、画家廖东才对漓江的一往情深、摄影家滕彬对漓江美的不懈追逐、落霞对漓江历史和船家文化的特殊情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尽管这些人物各个个性鲜明、思想和行为独立,但只要我们从字里行间仔细辨认,似乎又都有作家的影子在里边。如果说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与漓江山水有着共情互动的关系,那么,作家任林举则与书中每一个人物也有着同频共振的“共情”关系。因为这种多方关联的共情关系,让我们很难分辨书中人物所说的话和表现出的情感是发自行为主体还是叙事者。也就是说,在《江如练》中,作家不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漓江的青山绿水之中,也融在了他笔下的人物之中。他的人物,既是真实的,也是塑造的;既是独立的也是复合的。这就给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叙事开拓出了新的空间。

透过《江如练》这部作品,很容易体觉到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仅在山水中行走、观察,更在山水中沉吟、思考,皎洁的明月、激腾的江山、连绵的群山……我相信,作者都在这些场景中体会过、追问过、沉思过,他甚至会反复推翻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二感觉甚至第三感觉,如此反复,才让作者打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桎梏,站到比高更高处,探查、感悟并向读者解密了漓江山水的千姿百态和丽质、精魂。

据《冯梦龙笔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与子期因音乐成为挚友,成为知音。在伯牙弹琴时,子期一定是用心和用灵魂来倾听的。同样,任林举创作这部《江如练》时,亦是用心和用灵魂来倾听的,他是漓江山水的真正知音。通过《江如练》,他让自己洞悉山水之美的心灵、优美抒情的文笔与漓江山水合奏出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乐章。

(编辑 何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