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药琥珀的本草考证

2024-12-03 00:00田昊张锐蒋海峰闫辉杨祎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4年10期

【摘 要】 琥珀为我国传统常用药材,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药用历史。历代本草关于琥珀来源说法不一,多有关于琥珀真伪鉴别的记载,目前市售琥珀品质亦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经考证,古代本草大多将琥珀列入寓木部或寓木类,然本品实为松脂化石,而产地、品质、采收、加工、炮制及功效等方面古今差异不大。通过本草文献学研究方法,对矿物药琥珀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明确了历代本草中药用琥珀的正品来源及产地,以期规范琥珀药材的流通及应用,合理开发和利用琥珀药材资源。

【关键词】 琥珀;矿物药;经典名方;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9-0040-08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9.zgmzmjyyzz202419009

Textual Research on Chinese Mineral Drug Succinum

TIAN Hao1 ZHANG Rui1 JIANG Haifeng1 YAN Hui3 YANG Yichen2*

1. Juy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Juye 274900, China;

2. Shaanxi Buch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Xi’an710075, China;

3. TianzhuCountyHanguangChinese medicine CO., LTD., Tianzhu 556600, China

Abstract:Succinum is a traditional medicine used in China, which has a medicinal history of more than 1400 years. Succinum hasmanysourcesinthe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works, and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quality of Succinum on the market at present. After research, mos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works Succinum is included in the YuMu class, but it is actually a rosin fossil. And there is a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interms of origin, quality, harvesting, processing, processing and efficacy.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conduct a systematic textual research on Succinum, intends to clarify the source of the mineral drug Succinum and the genuine producing area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herbal medicine.

Key words:Succinum; Mineral Drug;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Herb Textual

琥珀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1,为我国传统常用矿物药,曾收载于1963版及1977版《中国药典》[2-3,系古代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琥珀味甘、性平,具有安神镇惊、活血利尿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惊风抽搐、癫痫、小便不利、尿血及尿痛等症。琥珀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普济方》中组方含有琥珀药材的方剂有安神膏、八宝丸等13首;《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公布的维医药及藏医药部分收录的十五味紫檀丸等3个处方中均含有琥珀药材。由此可以看出,矿物药琥珀在我国中医药、民族药的临床应用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文献报道,目前市售琥珀品质参差不齐,部分为松香、树脂及土珀等仿品[4;鉴别方法亦较为单一,多为性状及理化鉴别5-6;而关于琥珀药材的本草考证则未见报道。为更好地明确琥珀药材的来源,规范琥珀药材的应用,合理开发利用琥珀药材资源,有必要对矿物药琥珀的名称、品种、产地、品质、炮制、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考证。

1 别名与释名

琥珀,古称育沛[7,《山海经·南山经》有云:“麗之水,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8“琥”字始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字部,释曰:“发兵瑞玉,为虎文。”9而“珀”字则首载于北宋《集韵》“通作魄”10,可以推断在东汉以前“琥”常作“虎”,而北宋以前,“珀”通作“魄”。故西汉史游《急就篇》[11、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12及南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13均作虎魄。又有西晋张华《博物志》于药物篇称:“琥魄一名江珠。”[14而后唐代魏征《隋书》则作兽魄15。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引晋郭义恭《广志》载:“琥魄,珠也。”16又有东汉王充《论衡》载:“顿牟掇芥,磁石、钩象之石非顿牟也,皆能掇芥。”17其后,近代章鸿钊在《石雅》中称:“顿牟,琥珀也。”18而琥珀之名则最早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其于泸江水篇记载:“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19此一时期,琥珀的名称杂乱且因谐音而多有讹作。

本品正式作药用,以虎魄之名始载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列入上品[1,陶弘景又于《本草经集注》中将其列入草木上品20;而南朝宋·雷敩则正式以琥珀之名收载入《雷公炮炙论》上卷:“凡用,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珀、琥珀。”21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在虎魄项下,称其为“瑿”22。五代李珣《海药本草》云:“复有南珀。”23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收载琥珀,亦将“瑿”以单项列出,称:“古来相传云,松脂千年为茯苓,又千年为琥珀,又千年为瑿。”24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亦同时收载琥珀与瑿,载琥珀别名“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载瑿别名“木瑿、瑿珀”;又引北宋苏颂《本草图经》称瑿“状似玄玉而轻,是众珀之长,故号曰瑿珀”[25。明代李时珍认为“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而“瑿即琥珀之黑色者,或因涂色熏染,或是一种木枕结成,未必是千年琥珀复化也”,又于《本草纲目》瑿项下称“瑿亦作,其色黳黑,故名”。此外,据外观性状不同,亦有“蜡珀、明珀、香珀”之说[26。明代卢之颐沿用李时珍之说,于《本草乘雅半偈》称“虎魄入土化石,松脂入土化珀,同成坚固,因名琥珀”[27。可以看出,自《名医别录》后,历代本草琥珀药材之名趋于统一,多复用琥珀或虎魄,并根据本品的不同成因、来源及类别加以区分,故有诸多别名。

民国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中如是描述各类琥珀:“色黄而明莹者,名腊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28民国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收载“血珀、毛珀、光珀、西血珀、红琥珀、琥珀屑、西云珀”29等琥珀的处方用名。日本医家小泉荣次郎于《和汉药考》中收录琥珀,载其异名有“丹珀、南珀、花珀、明珀、蜡珀、香珀、江珠、红珠、虎魄、红松脂、物象珀、大虫珀、阿湿摩揭婆”[30等。随着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药材规范化应用,故近现代本草著作中,除琥珀的别名、异名外,还记载了矿物名及商品名等。其中,别名、异名包括地方名、民族名及文献名;商品名包括规格名、炮制品名等。由于现代文献资料过多,且多为复述,部分名称出处不详,暂不一一列举,仅对其中有代表性、专业性的本草著作进行考证。《药材资料汇编》以产地划分不同琥珀品种,记载的规格名有云珀、广西珀、河南珀、抚顺珀、云器珀、金器珀、进口洋珀等31。《中药材手册》根据性状不同,收载的规格名有血琥珀、苏云珀、煤珀、黑琥珀等[32。《药材学》收载了毛珀、光珀等商品规格名;并称毛珀系天然品,而光珀为加工品,又称器珀33。《中国矿物药》记载本品为树脂化石,矿物名为琥珀34。《中药正别名》增补收录了珠珀、碎珀、真琥珀、琥珀末、琥珀面、飞琥珀等商品名35。《全国中草药汇编》沿用前说,并记载东北地区的抚顺珀又称千金寨煤珀、烟煤精,因从煤矿层中采掘来而得名36。《中华本草》37与《中药大辞典》38,基本Jhkm/mjpkjy0B5vdRfVsig==全录了《全国中草药汇编》的内容,沿用矿物名琥珀,商品则包括琥珀与煤珀两种规格。

综上,琥珀的名称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成书之前,琥、虎混用,珀、魄混用,据程超寰等《本草药名汇考》中所述,虎魄一词是外来词harpax的音译,因其质类玉,故改从“玉”旁[39,此种说法与历代本草中沿用的“虎魄入土化石,松脂入土化珀,同成坚固,因名琥珀”之说有较大出入,说服力较为有限。此一阶段琥珀另有育沛、顿牟、兽魄、江珠等异名;第二阶段为陶弘景以虎魄之名将虎魄列入《名医别录》上品后,本品药材名趋于统一,多沿用琥珀或虎魄;另按不同成因、来源及类别又有别名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及瑿珀等;第三阶段为近现代药物分类学发展之后,以品种或性状差异,除药材别名、异名外,又细分了处方名、商品名、矿物名等。

2 品种考证

2.1 战国至南北朝 《博物志》引东晋葛洪《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14松柏脂入地,似今之琥珀成因;然松柏脂化茯苓、茯苓化琥珀之说,乃古人之臆断。《太平御览》引《广志》有云:“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浅者五尺,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琥魄。初时如桃胶,凝坚乃成。”[16此物埋于地下数尺,挖出后削去外皮,初时质软,凝后质坚。与今琥珀性状、生境类似。《雷公炮炙论》有云:“琥珀如血色,熟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21如雷敩所言,琥珀色如血,且摩擦产生静电而吸附草芥,方为正品。故可推断,南北朝时期,琥珀已有伪品或混淆品。

2.2 隋唐至明清 《新修本草》沿用陶弘景虎魄之说,又对两种瑿珀详述,其一:“今西州南三百余里,碛中得者,大则方尺,黑润而轻,烧作腥臭,高昌人名为木瑿,谓玄玉为石瑿”;其二:“洪州土石间得者,烧作松气,破血生肌”。又云:“此二种及虎魄,或非松脂所为也。”[22依苏敬之说,似有三种琥珀,其中瑿珀有木瑿、石瑿之分,石瑿烧之有松香气,与琥珀类似、且均具破血生肌之功;然木瑿烧后则腥臭。故推断,石瑿及虎魄为不同来源之琥珀药材,与今琥珀性状、功效相似,而木瑿则非琥珀。《海药本草》言琥珀:“是海松木中津液,初如桃胶,后乃凝结。”23海松亦为松科松属乔木,津液即其树脂,成因与今琥珀类似。《本草纲目》云:“色黄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26色红或黄、明莹、有香气,皆为琥珀之特点,与今保持一致。《本草品汇精要》有云:“是由松树枝节荣盛时,为炎热所灼,流脂出外,日渐厚大,沦入土中,浸润岁久,乃为土所渗泄,而光荧之体独存,中有蚊虫、蜂蜾之形,恐未入土之时黏着物耶。”[25并绘琥珀与瑿形态对比图,如图1A、B。刘文泰对琥珀成因加以解释,其所言“中有蚊虫、蜂蜾之形”即今之所谓“虫珀”,为琥珀内含昆虫的包裹体,古称“物象珀”或“象物珀”。清代杨时泰《本草述钩元》云:“另有一种蜜蜡珀,臭之作蜜蜡香,色黄白,即蜂蜜所化;一种枫脂珀,烧之不作松脂臭,即枫脂所化也。”[40此两种皆非今琥珀正品。而清代严西亭《得配本草》已将松脂、枫香脂、黄松节及琥珀分别收录41。可见,此一时期,关于琥珀的成因由虎魄落地或茯苓千年所化等谬说,逐渐客观化;而从外观性状上看,此时本草记载可作药用之琥珀与今本品应为一物,然其余诸蜡珀、枫脂珀等,皆伪品,且在本草分类中予以区分。

2.3 民国时期 《增订伪药条辨》云:“及松树、枫木津液坠地,多年所化。”又云:“近有以松脂伪造混售,松脂气味苦温,性不同则功自别。”[28曹炳章认为松、枫树脂入土多年皆可化为琥珀,并且有用松脂伪造琥珀出售,但功效则完全不同。《和汉药考》载:“琥珀为松柏科植物之树脂,埋没地中,经久而化为石,遂名之曰琥珀。琥珀常在地下第三第四两地层,散布于砂粘土、石灰质等之小石块间,其得自海滨者,当仍自地层来也。”又载:“日本澳洲所产名薰陆香者,非琥珀也,薰陆香乃木脂之别名,琥珀则生于地中,显然不同,未可混之为一。”[30小泉荣次郎对琥珀的成因及分布进行了详细且较为客观的陈述;又对琥珀的伪品之一“薰陆香”进行了描述,其实为树脂的别名,与琥珀完全不同。《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琥珀为扁平或不正圆形之快,色淡黄或淡白,质透明,有类似松脂之光泽,但质脆弱,破碎面作贝壳状,有时含有无血虫或水泡等物。”29陈存仁详述了琥珀的药材形态,与今琥珀保持一致。可见,民国时期,已逐渐形成琥珀乃松脂化石的认知,并与树脂进行了明确区分。

2.4 现代 《药材资料汇编》记载:“琥珀为松杉科植物之树脂,经太阳曝晒树上渗出稠厚的松脂,买入图中,经久凝结成化石。”[31《中国药典》(1963版)规定琥珀来源为“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成为化石块的物质”[2;《中国药典》 (1977年版)在此基础上明确来源为“古代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成为化石块的物质”[3,且分琥珀、煤珀两种,均列为正品,并详述性状。此后,所有现代本草著作及工具书如《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未有发明,均沿用此说。另有《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42及《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43中配有琥珀药材图。如图2所示。

综上,古代本草大多将琥珀列入寓木部或寓木类,“寓木”意为寄生在树木上的植物。直到民国时期,方有明确的松脂化石之说。另古代本草所载琥珀种类虽多,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等,然经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及鉴别后,上述多种琥珀之正品实为同源,即松脂化石,与现在所用琥珀来源相符合。此外,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琥珀伪品或混淆品,亦有鉴别真伪之方法。

3 产地与品质

《广志》言“出博南县”[16,博南县即今云南永平县。《汉书》云“罽宾地平……出珊瑚、琥珀、璧流离”12,罽宾即我国新疆以西,在今克什米尔及喀布尔河下游一带。《后汉书》西南夷篇记载,哀牢国出“光珠、虎魄、水精……”,13哀牢国即今云南滇西、保山一带。《名医别录》言其“生永昌”1,南北朝时设永昌府,即今云南长宁县。《雷公炮炙论》首次对不同来源、品质及规格的琥珀进行描述:“红松脂如琥珀,只是浊,太脆,文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粗皮皱。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文似新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黄。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动,此使有神妙。瑿珀,其珀是众珀之长。”[21《新修本草》载高昌、洪州出木瑿及石瑿22,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以东一带,洪州则为今江西南昌。《证类本草》记载:“宋高祖时,宁州贡琥珀枕,碎以赐军士傅金疮。”24宁州即今云南曲靖。《海药本草》记载:“复有南珀,不及舶上来者。”23南珀即我国南方所产琥珀,品质似不及国外进口品。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有云:“今西戎亦有之,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彼土人多碾为物形。”44西戎即今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此处所出琥珀色淡且透亮,品质较南方产者佳。《本草纲目》云“琥珀出西番、南番”,又云:“出高丽、倭国者色深红。有蜂、蚁、松枝者尤好。”26西番,即今西宁以南到云南西界一带;而南番指今福建、浙江及台湾一带。有蜂、蚁者,亦为今之虫珀,质佳。《增订伪药条辨》记载:“他如云、贵边省,人死以松香榇填材底,伏土深久,松香由黄转黑,人名曰老村香,以充琥珀,年久古墓中往往发见之,然色黑,无神光,仍含松香气,为最次,不入药用。”28可知,云南、贵州等省有用“老村香”充当琥珀,虽有松香气,但不能药用。《药材资料汇编》记载“我国云南腾冲沿西中缅交界处为主产地,近年来在广西平南、贵县等地,河南西峡、辽宁抚顺等处均有发现”;并对不同产地的琥珀进行了评价,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云珀、广西珀、河南珀、抚顺珀,而云器珀为云珀加工品,亦为上品,来自新加坡的进口洋珀与云珀质量相仿;另有由洋松香加工的金器珀,不入药[31。《中药材手册》载:“由于埋藏深浅及年限不同质量亦优劣不一,以深土的为佳。以块整齐、质松脆、血红色、明亮、手捻易碎者为佳。”并称“东北的煤珀产量很大,不过气味稍浊,可作补充品药用”[32。此处明确了数个影响琥珀品质的因素:如埋藏深浅、年限、色泽、质地等,并且首次明确了煤珀可作药用。《中国药典》(1963版)记载:“产于云南、广西、河南、福建、贵州等地,以块整齐、质松脆、色红、明亮、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色者质次。”[2《河南省中药材标准》在此基础上补充“煤珀主产辽宁”45。此后,现代本草著作、地方标准等均沿用此说。综上,古代本草记载的琥珀产地有云南、新疆、江西、甘肃、宁夏、广西、福建、浙江及台湾,近现代本草记载的琥珀产地有云南、贵州、河南、辽宁、广西、福建等地,可见古今琥珀产地相仿,未发生明显变迁;因煤珀被列入琥珀正品,故辽宁等东北地区则为近现代新增产地。详见表1。同时,古代本草一致认为“有蜂、蚁、松枝者”尤好,即“物象珀”质佳;且洋珀优于本土产琥珀。而现代本草则认为进口洋珀与云珀质量相仿,且琥珀以块整齐、质松脆、色红、明亮、易碎者为佳。

4 炮制与加工

琥珀的炮制加工首见于《雷公炮炙论》,云:“夫入药中用,水调侧柏子末安于瓷锅子中,安琥珀子末中了,下火煮,从巳至申,别有异光,别捣如粉,重筛用。”[21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绘“炮制琥珀”图,图中三人,右下一人用杵杆捣药,做下一人在筛药,另一人站立,观察蒸锅,其内正在煮琥珀;如图1C所示[46。《本草述钩元》载:“用细布包,内豆腐锅中煮之,再入灰火略煨过用。入目制用,安心神生用。”[40《玉楸药解》言:“乳浸三日,煮软,捣碎用,上品也”47。《得配本草》记载: “研粉,滚水泡候冷,凝如石花,冲药用。”[41《增订伪药条辨》云“真者刀刮松脆成粉,凡安心神,定魂魄,宜生用,与灯芯同研,去灯芯”,又云“眼科宜入豆腐内煮用”28。《中国药学大辞典》载“今人有用乳制者”29。《中国药典》(1963版)载“拣去杂质,用时捣碎或研成细粉”[2。此后,现代本草著作、地方标准及炮制规范等均沿用此说。综上,古代琥珀的炮制与加工方式分生用、浸泡及煎煮3种,自《雷公炮炙论》首载琥珀煎煮法后,历代本草多沿用此说;而生用法则与今保持一致,捣碎研粉即用。此外,清代及民国时期有乳制琥珀之说,之后未见相关记载。详见表2。

5 性味与功效

琥珀的性味功效首见于《名医别录》:“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1唐代甄权《药性论》言:“君,治百邪,产后血疹痛。”48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有云:“琥珀,止血,生肌,合金疮。”23《日华子本草》云:“疗虫毒,壮心,明目,摩翳,止心痛颠邪,破结癥。”49《海药本草》言其“温,主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等”50,琥珀性温首见于此。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言其“气平,味甘,阳也”51,元代李东恒《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言“琥珀安神而破血”[52。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云:“琥珀感土木之气而兼火化,故其味甘平无毒而色赤,阳中微阴,降也。入手少阴、太阳,亦入足厥阴经。专入血分,五脏有所感触则不安,能杀精魅邪鬼,则五脏自安而魂魄自定。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此为历代本草首次对琥珀性味归经做详细注解。又云“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人”53,即琥珀不适合体虚之人服用。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云:“琥珀,味甘淡,性平。”54淡附于甘,此处为琥珀味淡之首次出现。《玉楸药解》:“味辛、甘,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明目去翳,安魂定魄。琥珀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涂面益色,敷疔拔毒,止咳除烦,滑胎催生。”[47琥珀味辛首见于此。《中国药典》(1977版)记载:“琥珀味甘,性平,安神镇惊,活血利尿,用于心悸失眠,惊风抽搐,癫痫,小便不利,尿血,尿痛。”[3《中华本草》补充“归心、肝、膀胱经”37。此后,现代本草著作、地方标准及炮制规范等均沿用此说。综上,古代本草对于琥珀的药性记载有平、温,药味有甘、淡、辛,而现代本草则一致记载为味甘、性平。功能主治古今则基本保持一致。详见表3。

6 讨论与结论

矿物药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人类医药历史上起到较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对矿物药的研究与应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共收载中药2711种,其中药材及饮片目录中共收载了618种,矿物药收录了25种,约占比4.04%。共收录了1607 种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其中含有矿物药的制剂共包括376种,约占比23.40%。相较于传统植物中药,矿物药的种类并不算多,质量控制研究也仍有不足,但能收载于药典的都是历经长时间临床检验的,疗效独特。

琥珀作为常用矿物药,曾收载于1963版及1977版《中国药典》,后续则未被收录,或许因其开采过程、掺杂、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但琥珀在我国传统中医药临床应用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因此,通过对历代本草中琥珀的名称、品种、产地、品质、炮制、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考证,明确了琥珀正式作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古代本草大多将琥珀列入寓木部或寓木类,然本品实为松脂化石,古今所用正品琥珀同源。琥珀古今产地未发生大幅变迁,仅因近现代煤珀被列入琥珀正品基原后,新增了辽宁等东北产地。而琥珀的品质古今本草则有不同评判标准,古代本草认为“有蜂、蚁、松枝者”尤好,且洋珀优于本土产琥珀;然近现代则认为洋珀与云珀质量相仿,且琥珀以块整齐、质松脆、色红、明亮、易碎者为佳。古代琥珀的炮制与加工方式分生用、浸泡及煎煮3种,清代及民国时期有乳制琥珀之说,而现代则多生用。古代本草对于琥珀的性味记载除甘、平以外,还有温、淡、辛之说,而现代本草则仅保留味甘、性平;功能主治古今则基本保持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开展矿物药琥珀的本草考证,进一步明确琥珀药材的来源,为今后规范琥珀药材的应用、合理开发利用琥珀药材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陶弘景.名医别录[M]. 尚志钧,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261-2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67.

[4]余驰. 矿物中药琥珀质量标准系统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5] 程松,罗晓娟,王维宁,等.中药琥珀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45(10):933-935,940.

[6]冯帅,李晨,沙启营,等.中药琥珀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1):2659-2660.

[7]尚志钧.中国矿物药集纂[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0:189-198.

[8]佚名. 山海经[M]. 郭璞,注.邓启铜,点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3.

[9]许慎.说文解字[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1.

[10]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58:729.

[11] 史游.急就篇[M]. 曾仲珊,点校. 长沙:岳麓书社,1989:15.

[12]班固.汉书[M]. 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163.

[13]范晔. 后汉书[M].张道勤,点校.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831.

[14]张华.博物志全译[M]. 祝鸿杰,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3.

[15]魏征.隋书[M]. 吴宗国,刘念华,点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220.

[16]李昉.太平御览(第七卷)[M]. 夏剑钦,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523.

[17]王充.论衡[M]. 陈蒲清,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1:249.

[18]章鸿钊.石雅[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50-54.

[19] 郦道元. 水经注[M]. 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551.

[20]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0-191.

[21]雷敩.雷公炮炙论[M]. 施仲安,校注.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3.

[22]苏敬等.新修本草[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00-301.

[23]李珣.海药本草[M]. 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40.

[24]唐慎微.证类本草[M]. 尚志钧,郑金生,等,点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50-351.

[25]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上)[M]. 陆拯,黄辉,等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87-388.

[26]李时珍.本草纲目[M]. 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441-1443.

[27]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 冷方南,王齐南Hod1Vz5tWLEzKhOp+5LiGA==,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60-461.

[28]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 刘德荣,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3-85.

[29]前世界书局.中国药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328-1332.

[30]小泉荣次郎.新本草纲目[M]. 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30:275-281.

[31]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上)[M]. 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03-204.

[32]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70-472.

[33]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38-1139.

[34]长春中医学院,长春地质学院.中国矿物药[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08-211.

[35]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77-578.

[36]《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47.

[3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7)[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26-429.

[38]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87-3188.

[39]程超寰,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21-622.

[40]杨时泰.本草述钩元释义[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26-727.

[41]严西亭.得配本草释义[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99-600.

[42] 黄璐琦. 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15.

[43] 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辽宁省中药材标准(第2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03.

[44]寇宗奭.本草衍义[M]. 颜正华,常章富,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8.

[45]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药材标准·1991年版[M].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84-85.

[46]佚名宫廷画师.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下)[M]. 郑金生,考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8-9.

[47]黄元御.玉楸药解释义[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3-215.

[48]甄权,尚志钧.药性论·药性趋向分类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8.

[49]日华子.日华子本草辑注[M]. 常敏毅,辑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71.

[50]陈藏器.本草拾遗[M]. 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2-373.

[51]王好古. 汤液本草[M].崔扫麈,尤荣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1.

[52]李东恒,李士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5.

[53]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449-451.

[54]张景岳.本草正[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74.

(收稿日期:2024-01-03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