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锦绣古镇优化策略研究

2024-12-03 00:00:00曾丽蓉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新领域,语言景观研究解析的是公共空间语言标牌深层意义。本文聚焦于语言景观在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壮族文化精髓,彰显独特魅力。

【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标牌;语言服务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213—03

引言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语言景观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对提升旅游服务和吸引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把语言景观相关理论与百色靖西的锦绣古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田野调查法,按Backhaus的方法进行划分,从语种数量、语码组合和模态样式三个方面展现锦绣古镇的语言景观现状,旨在全面了解其语言规划的实施效果和语言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评估该景区的语言服务质量,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优化锦绣古镇的语言景观。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锦绣古镇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用手机对景区中的标牌进行实地调查与拍照记录,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分析,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研究对象

锦绣古镇,前身是仿照百色靖西的旧州古镇建立,于2017年11月2日修建,2018年11月22日竣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12月26日正式开街。靖西锦绣古镇是一个以壮族文化、中越边境文化为主题的仿古镇,由“壮乡水寨+边关小镇”南北两部分组成。百色靖西区的人口以壮族为主,辖区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壮文文化资源丰富。

(二)数据收集

笔者团队在2024年2月26日至2024年2月29日前往锦绣古镇,经过三天的数据收集,在进行剔除重复标牌的筛选工作后,一共得到220张有效的标牌照片。

二、锦绣古镇语言景观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将取样所收集到的215个样本为研究对象,为了使数据尽可能简洁直观,在比例计算中,本文不保留小数点后的数字,直接四舍五入取一个整值。

(一)语种数量

语种数量是指在一个景区内所使用的不同语言的总数。语言景观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标牌的语言种类来体现,通常分为单语、双语和多语标牌三种类型。单语标牌意味着标牌上仅展示了一种语言的信息,双语标牌则表示标牌上同时展示了两种语言的信息,而多语标牌则指的是标牌上展示了三种或更多种语言的信息。

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锦绣古镇的景区内的单语标牌、双语标牌和多语标牌并存,形成了丰富的语言景观。然而,在三类标牌中,单语标牌占比68%,双语标牌占比3%,多语标牌占比24%,三种标牌的数量比例分布不均衡。对于不懂中文的国际游客来说,单语标牌(主要是中文)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到不便。应增加双语标牌和多语标牌的数量优化布局,在确保标牌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适当增加壮文的展示和使用,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语码组合

语码组合指的是单个标牌上多种语言的共存现象。通过深入分析锦绣古镇的语言景观,我们发现其语码组合形式涵盖了三种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类:(1)纯中文;(2)中文+英文;(3)中文+英文+日文+韩文。

单语标牌、双语标牌以及多语标牌都是景区用于为游客提供导览和信息服务。单语标牌是指只使用一种语言(通常是中文)制作的标识牌,双语标牌和多语标牌通常是“中文+其他语言”语码组合出现。据调查数据显示,锦绣古镇中双语标牌和多语标牌的使用占比达到了27%,虽然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语言背景游客的信息需求。

(三)模态样式

模态作为信息传递的多元化手段,不仅限于口头和书面等语言学模态,还延伸至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锦绣古镇一共出现了三种模态样式,分别是纯文字模态、图像模态和技术符号模态。

如表3所示,在215张锦绣古镇语言景观图片中,文字符号使用频率最高,使用率达到了100%,所有的标牌都包含了文字符号。其次是图像模态,共有87张标牌使用图像来表达意义,使用率41%。最后是二维码等技术符号模态,共有12张标牌,使用率5%。这些技术符号主要是当地旅游公众号和小程序的二维码,游客使用手机扫描标牌上的技术符号可以获得更多当地旅游相关咨询信息和登记信息。

在警示提示类标牌中,图像模态的标牌数量为46张,占据了该类标牌的最高比例,同时在整个标牌总数中占据了20%的比重。标牌在颜色的设计上严格遵循了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选用了如黄色与黑色、红色与白色等高对比度颜色组合。这种颜色组合显著提升了标牌的视觉冲击力,使得警示信息更为突出和易于理解。此外,这种色彩搭配还能够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传达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服务品质。

服务类标牌中存在的图像模态的标牌共有18张,占图像模态的标牌比例第四,占服务类标牌总数的8%;锦绣古镇语言景观的图像模态主要依赖直观的服务类通用图标。这些图标与文字相辅相成,为游客提供清晰服务信息,它们不仅提供了基础的服务信息,还通过设计和内容的创新,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文化宣传和导向指示类标牌中存在图像模态的标牌数量差距不大,分别有25张和26张,占标牌总数的12%和11%。尽管占比不是最高,但导向指示标牌和文化宣传标牌在旅游景区中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导向指示标牌通过巧妙结合景区特色和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感知。

三、锦绣古镇语言景观优化路径

语言景观是指特定地理区域内公共空间中语言使用的视觉呈现。结合前一章的数据分析,锦绣古镇语言景观存在着很大的优化空间。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地域文化特色彰显性不足

尽管锦绣古镇的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壮族文化的风采,但在实际展示中仍存在不足。具体来说,语言景观中的文字表达未融入壮文,同时在图像呈现中也缺少对壮族符号的运用。这种现状限制了壮族文化在语言景观中的全面展现和深度传播。因此,地方部门在语言景观的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壮文的运用。在标牌的语言表达顺序中,应优先考虑壮文文字,并增加壮族符号的呈现。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壮族文化的特色,还能更全面地展示和传播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多语标牌的规范性亟需提高。

服务方向图标和特色图标中的“古地图”译文,应从“ancient map”调整为“historical map”,“historical”一词不仅强调了地图的古老性,也准确地传达出这种地图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这样也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应高度重视语法规则的规范,确保句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避免常见的语法错误和词汇选择不当的问题,从而确保多语标牌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传播效果。

3.模态样式单一

多模态语言景观通过文字、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元表达。但锦绣古镇的语言景观形式尚显单调,主要局限于文字介绍,所传递的信息量有限,不足以给游客留下深刻且全面的旅游区印象,应当积极寻求创新,打造融合多种感知方式的多模态语言景观。借助图片、视频、声音、动态模拟等多元元素,构建一个多模态的呈现体系,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信息。

(二)对策

1.地域文化特色化

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区文化,同时也是展现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窗口。可利用壮族文化巧妙融入图案、色彩、字体等文化元素,展现文化精神内涵,选用地域特色材质与工艺,创新标牌形式与功能,以此提升标牌的文化特色,增进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多语标牌的表达规范化

多语标牌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问题不仅削弱了其信息传递功能,导致国外游客难以在外文标识牌中找到共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旅游体验。虽然多语标牌的规范化表达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翻译,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关注汉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例如,安全警示标识上的“注意安全,小心落水”在表达上有重复,“小心落水”本身已经包含了“注意安全”的含义。同时它的译文选用的是“Caution.Deep water”,在其文化的书写中是采取“Caution”,但在其部分文化习惯表达通常是使用Danger来传达警告信息。因此,景区管理方在制作标牌时,应确保英文翻译准确无误,既要符合英文语法和表达习惯,又要避免直译或生硬翻译,以进一步提升多语标牌的信息传达效果。

3.景观模态的多元呈现

当地的语言景观文本资源丰富,但在模态符号的表达形式上仍有待提升。可以在保留传统文字介绍的同时,融入AR技术、VR技术和互动触摸屏等创新平台与表达方式,来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可以通过运用无人机表演、AR导览等现代科技,让游客实现互动体验,从而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

四、结语

本文以锦绣古镇语言景观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结合场所符号学理论和SPEAKING模型,从语种数量、语码组合、模态样式三个角度对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统计描写。

基于上述考察,建议增加多语语码彰显民族特色,重视多模态语言景观的塑造。在规划和设计少数民族的旅游景区时,除了满足游客对基本信息的需求功能之外,还应充分深入挖掘并展现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融合壮族文化,以打造更加丰富多彩、深具内涵的沉浸式旅游体验,进而推动当地旅游景点的联动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颖,冯丽娟.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2]李宇明.城市语言规划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

作者简介:曾丽蓉(2001—),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本科在读,河池学院,研究方向为语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