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幼儿园教育逐渐进步与发展。绘画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幼儿园发展纲要中有明确的规定,要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幼儿绘画教学。基于此,简单分析幼儿园绘画教育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基于民族特色资源的幼儿园绘画教学策略,具体涉及利用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首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内容,希望能更好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特色资源;幼儿园;绘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95—03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绘画教学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实际调研发现,部分幼儿园在开展绘画教学中,仍存在过分强调技术层面、缺乏有效指导、绘画缺乏创新等内容。由此可见,进行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时期的幼儿还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而绘画则提供了一种非言语的方式让其抒发情感,如快乐、悲伤,幼儿都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来传达,这种表达方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极大地释放了其想象力。其次,绘画活动鼓励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再现或重构看到的事物。这种视觉上的再创造过程促使他们跳出常规思维,尝试新颖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画布上,幼儿可以大胆尝试任何颜色组合,任意涂抹、擦除和重塑图像,而不必担心失败。这种无拘无束的实验过程让幼儿敢于突破界限,不断探索未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绘画活动要求手指、手腕的精确运动,这有助于加强小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对书写准备及以后的学习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模仿实物或抽象构思,幼儿可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特征,培养注意力集中和记忆力。同时,绘画是一种非言语的情绪宣泄渠道,幼儿可以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有利于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
二、幼儿园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技术层面
部分教育者过于追求标准化的教学成果,如线条的流畅度、颜色搭配的和谐性等技术指标,而忽视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工具的本质。这种偏向可能导致教学方法变得机械和刻板,限制了幼儿的自由想象空间。其次,部分幼儿园会设定绘画技能的考核标准,比如能否准确描绘物体形态、是否能遵循特定步骤完成作品等,这种以技能掌握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做法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过度聚焦于技术细节,而非创作本身的价值。此外,部分家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孩子的绘画作品上,希望看到更为成熟、接近成人口味的作品,而不是充满童真和创意的表达。
(二)缺乏有效指导
部分幼儿园未提供系统的绘画教学培训,导致教师在面对具体教学挑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市场上专门针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高质量教材和参考资料相对较少,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能感到力不从心。虽然互联网提供了大量资源,但很多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工具和在线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2]。
(三)绘画缺乏创新
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既定的教程或范本,要求学生复制特定形象或场景,这种“填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若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差异化指导,导致所有学生按照同一套规则作画,减少了多样性。其次,部分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有限,无法向学生传递前沿的创作观念和技巧,或者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引入新鲜元素(如新媒体艺术)的动力,使得课堂内容显得单调乏味。此外,若绘画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当,如绘画课被压缩,没有足够的时间允许学生深思熟虑,不利于幼儿进行“头脑风暴”。
三、基于民族特色资源的幼儿园绘画教学策略
(一)利用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利用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能够帮助幼儿深化对民族文化元素的理解,并激发其创造性思维。首先,应收集有关不同民族服饰的照片、视频或实体展品,确保这些资源真实反映了各个民族服饰的特点。然后,明确希望通过观察与讨论达到的目标,如提升对某种文化符号的识别能力、理解特定服饰的设计原理等。在此过程中,通过向幼儿逐一展示不同的民族服饰图片、实物模型。接着,提问“你能发现这件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它的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仔细观看每一个细节。在讨论交流中,还能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这件服饰适合什么时候穿呢?”“如果你要设计一件类似的服装,你会加入哪些元素?”以此促进深度思考。通过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两个重点服饰展开讨论,之后轮流汇报讨论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介入,补充历史背景、文化故事或解释服饰的功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模仿与再创作是一种极具成效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一是初级阶段,挑选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模仿对象,确保这些服饰的特征鲜明且易于辨认,如壮族的百褶裙、蒙古族的马靴等。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分析服饰的关键组成部分,比如图案、色彩、纹理等,逐步拆解出可模仿的基本单元。孩子在教师指导下,开始模仿这些基本元素。初期可以从简单的图案或色块模仿做起,逐渐过渡到整个服饰轮廓的描绘。二是中高级阶段。一旦掌握了模仿的基础,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将学到的元素进行重组、变形或添加新的设计点,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新作品。除纸笔,还可以引入多种材料如布料、彩色黏土、亮片等,让幼儿体验不同质感和效果下的再创作过程。最后,应设置展示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点评,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强化正面的学习体验。
(二)利用少数民族的首饰文化
探索与鉴赏是将少数民族首饰文化融入幼儿园绘画教学的有效手段,这一过程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并深化其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美学的理解。具体为:(1)收集与准备。通过收集各类少数民族首饰的实际样品,如苗族的银饰、傣族的金镶玉项圈等,以便幼儿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并搜集丰富的图文资料,包括高清图片、视频短片、故事书籍等,用于展示首饰的制作过程、文化寓意及穿戴场合等信息。(2)展示与讲解。安排一个专门的“文化角”,陈列各式各样的首饰样品,让幼儿自由地走动观察,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用手触碰,初步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和重量。同时,还能邀请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或当地居民来园,现场讲解每件首饰的历史背景、象征意义及工艺特色,使幼儿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认知[3]。(3)分析与讨论。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苗族的银饰会有那么多复杂的纹路?”“你认为哪件首饰最漂亮?为什么?”等,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再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一款首饰进行深入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教师巡回倾听,适时给出肯定或补充说明。(4)反馈与记录。鼓励幼儿用文字或图画形式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首饰,写下观察笔记或创作灵感。还需设立一面展示墙,贴上幼儿的作品和感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便于后续的回顾与评价。通过细致观察和亲身体验,幼儿能够从色彩、线条、结构等方面感受少数民族首饰之美,培养其初步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眼光。还能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首饰文化,让幼儿认识到我国文化宝库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利用细节作为切入点,还能通过少数民族首饰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故事选材中,应选取与少数民族首饰相关联的古老传说或民间故事,如苗族银饰背后的英雄传说,或藏族珊瑚珠链的祈福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苗族的《苗岭勇士:雷公山下的传说》为例:“很久以前,在贵州的雷公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他不仅勇敢善良,而且拥有一双巧夺天工的双手,擅长制作各种精美的银器。然而,这片土地并不平静,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特别是那些觊觎苗族财富的强盗,他们垂涎于苗族的银矿资源和珍贵的银饰……”此外,还能讲述首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彝族新娘结婚时佩戴的银制发簪,或是回族妇女在重大节日里佩戴的手镯,通过描述具体场景,让幼儿感受首饰在不同文化中的情感价值和社会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使用插图、动画或实物演示配合讲故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更易被孩子接受和记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停下来问幼儿问题,比如:“你们觉得苗岭勇士怎么样?”或“如果有一颗这样的宝石,你想把它做成什么呢?”这样既保持了孩子的注意力,又鼓励他们参与到故事情境中。还能鼓励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来演绎故事情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在故事讲完后,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创作一幅画作,既可以是对故事某一精彩瞬间的描绘,也可以是自己对故事中某个元素的再创造,如设计一件新的民族风格首饰。此外,还能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分享自家或祖辈与民族首饰有关的故事。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
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利用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可以准备一些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利用高清照片、视频短片展示少数民族的标志性建筑,如藏式的喇嘛庙宇、傣族的竹楼、苗族的风雨桥等,让幼儿从多个角度感受建筑的美感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若条件允许,可采用VR技术带幼儿“走进”这些建筑内部,体验不同的空间布局和装饰细节,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些建筑的特点和周围的风景,比如,“看那座竹楼,它像一艘绿色的大船,在一片翠绿的海浪中轻轻摇晃”。还能结合拟声词描述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溪水流淌的潺潺声,让幼儿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建筑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还能组织幼儿前往附近的民族村落或文化遗址,让其亲眼见到真实存在的少数民族建筑,通过触摸建筑材料、观察建筑构造,进一步加深印象。也可以利用积木、乐高或其他搭建工具,让幼儿尝试按照看到的建筑样式进行搭建,即使是最简单的复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空间关系和结构原理。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闭上眼睛,聆听老师描述的场景,然后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这种冥想式的准备能让幼儿在开始绘画之前进入一种更为专注和放松的状态。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心中的意象,自由创作与少数民族建筑相关的绘画作品,无论是精确的临摹还是大胆的想象重构都是值得赞扬的尝试。
另一方面,运用故事化的背景介绍是一种极具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具体为:(1)神话与传说融入。将少数民族的神话人物与特定的建筑关联起来,通过讲述围绕这些建筑发生的民间故事,如苗族风雨桥的来历,或者是壮族干栏式民居中家族团结互助的小故事,让幼儿在享受听故事乐趣的同时,了解建筑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2)历史事件重述。挑选历史上与建筑紧密相连的重要时刻,比如蒙古大军攻城时丽江古城的防御工事如何发挥作用,或者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傣族竹楼如何体现其独特的抗震性能。还能分享与著名历史人物有关的建筑故事,比如文成公主进藏路上修建的驿站,或是郑和下西洋途中留下的南洋华人庙宇,通过名人的传奇经历,让建筑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意义。(3)生活化教学。描述少数民族人民在这些特殊建筑中进行的各种日常活动,如侗族鼓楼里的集体议事、彝族火把节时的篝火晚会,通过具象的情景再现,让幼儿感受到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讲解不同季节对建筑使用的影响,比如冬季时藏式建筑如何保暖,夏季时傣族竹楼如何通风避暑,通过四季轮替的变化,展示建筑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特色资源的绘画教学对于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幼儿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绘画教学更加高效、切合实际,通过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化、实践性强的绘画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幼儿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切实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更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瑛.幼儿园小班绘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的观察研究——以凤庆县某幼儿园小班为例[J].学园,2024(21).
[2]当子草.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J].色彩,2024(3).
[3]贾妮.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4(4).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