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葛》作为彝族历史传统的真实写照,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梅葛》以极高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梅葛》,在现代化的冲击中,拟通过推进传统传承模式、突破数字媒体传承瓶颈、融入民族特色文旅等路径选择,应对传承面临着环境恶化、演唱者趋于老龄化等问题。
【关键词】彝族;《梅葛》;非遗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26—03
引言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梅葛》传唱的重要区域为云南省楚雄彝区。“梅葛”作为彝语曲调名称,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具有影响力的彝族历史叙事长诗。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主要分为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两类[1],其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或者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涉及的主题包括民族、历史事件和传说,为今人研究民风民俗和社会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所研究的彝族史诗《梅葛》属于创世史诗。
《梅葛》映射出古代社会彝族人民对事物的思考和民俗特征,既是历史,也是文学。《梅葛》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在演唱时用笛子、二胡、葫芦笙、口弦等乐器作为伴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梅葛》保护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彝族史诗《梅葛》的民族特色
“梅葛”是唱这部史诗的曲调总称,“梅葛”是对彝语的音译,一说“梅”为咀,“葛”为嚼,引申为说唱;一说“梅葛”发音应为“蜜葛苦”,“蜜”为口头,“葛”为回来,“苦”则是大声喊叫或者唱歌,引申为唱历史[2]。《梅葛》是彝族人民思考天地起源和人类产生等问题的表达方式,其核心内容是洪水神话,蕴含着彝族人的信念,赋予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力量,具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目前已经收集出版“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和“丧葬”四个部分[3]。
根据唐楚臣对姚安县彝族民间艺人的访谈资料整理,《梅葛》的分类形式多样,如按丧事和喜事分,即“赤梅葛”和“辅梅葛”;按演唱场合分,即“家梅葛”和“山梅葛”[4]。梅葛曲调在实际演唱中分为“老年梅葛”“青年梅葛”“中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其中“老年梅葛”是由中老年传唱,内容主要是唱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青年梅葛”比较随意,主要唱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中年梅葛”比较哀伤,主要是唱成家后生活的艰辛,“娃娃梅葛”则是由彝族儿童和青少年对唱,比较有趣欢快。
在《梅葛》的神话描述中,神通过撒下三把雪创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撒下第一把雪和第二把雪时,产生的人无法生存。撒下第三把雪产生的人,因为好吃懒做浪费粮食,受到神的惩罚,引发洪水。在洪水爆发中,心地善良的两兄妹用结出一个葫芦以避洪灾。彝族先民从创世到造物的过程中,蕴含着民族共生的观念,保留文化共源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成为当下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根基。
彝族历史上的洪水传说,已经成为了今天西南地区彝族人民所共同追认的历史事件。[5]《梅葛》当中所描述的人类起源与洪水灾难文化的关系,饱含着人类对伦理道德的深思和自我批判精神,揭示了崇尚自然的思想。葫芦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葫芦多籽是汉语“多子”的谐音。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一,很多民族都流传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如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系统考察过洪水神话的闻一多,对神话传说中的救生工具做出了统计,葫芦居首位。
二、彝族史诗《梅葛》的文化价值
(一)文化数字的运用
各民族的文化数字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该族人民的信念密切相关,具有民族性。在传承中,文化数字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6]。在梅葛史诗当中,“一”“二”除了用作自然数字以外,分别有表示单独、表对偶的含义;“三”则是同“生”相联系,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例如格兹撒三把雪创造三代人;“四”代表的是大地和四方,认为天地可以想通,方位和季节可以相通;“五”曾经是一个极具完美色彩的数字,代表多,同时又与“四”相对应,代表天和文化创造。《梅葛》中的这些数字都具有文化属性,共同构成了史诗的整体,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信念和风俗。
(二)大众文化的艺术品
《梅葛》包含了彝族人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仪式——婚礼、葬礼。在人生的起承转合中,《梅葛》可以说贯穿了彝族人民的一生。彝族人民在传唱梅葛史诗的时候,营造了闲适的氛围,舒缓了压力,获得了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7]。人们通过梅葛来调整自身的生活状态,使自己能够逐步摆脱生活的琐碎和困难,进入一种自在、安宁的境界。《梅葛》可以说是彝族人民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是娱乐生活的反映,比较大众化。
(三)口头程式理论
《梅葛》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流传,在传承过程中强化记忆,体现彝族人民的智慧。如今在姚安马游梅葛文化带,大部分传承人仍然是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来传播,而不是书面方式。由于几乎是通过口头传承,传承者要记忆大量诗句,因此梅葛的诗句采用了回环往复的形式,方便彝族人民记忆,具有程序化特征,这种特征使得梅葛演唱起来更显悠扬,更有节奏感。
三、彝族史诗《梅葛》传承的现状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8]。”《梅葛》史诗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导人们心存善念、勤俭节约、尊重自然等道理,彰显古代东方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极具保护意义。
(一)《梅葛》史诗传承优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部分彝族地区还都保留着彝语,而《梅葛》就是通过彝语为媒介进行传唱,这就使得梅葛史诗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土壤。《梅葛》作为一部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史诗,对研究彝族的民族特色以及对彝族人民对天地起源、造物、婚事丧葬等内容的观点和看法等起到重要作用,又包含着丰富的道理,具有启迪人生、规范行为的意义,因而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二)《梅葛》史诗传承危机
1.《梅葛》生存环境危机
吟唱《梅葛》的场域一般会保留着彝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参与民俗活动的群众中包括青年和儿童,他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习得《梅葛》,为长期稳定的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近些年,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思想不断涌入,单纯依靠传统农业发展,已经是过去式了。原本浸染农耕文化的彝族人民,随之受到主流文化和艺术的冲击,面对城市居民的纸张需求,选择砍伐云南松。这一行为不仅导致彝族地区林木面积减少,而且加速彝族人民向更加发达的地区流动,弱化民族文化的记忆。
2.《梅葛》演唱者的老龄化
如今,《梅葛》的演唱者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主动学习,传承动力减弱。据《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统计数据以及马楠(2020)[9]的调查记录,目前传唱《梅葛》的人平均年龄偏向于中年及以上,这些人又要从事繁重的劳作、照顾家庭,很难投入全部精力做好传承工作。吟唱《梅葛》不再成为年轻一代的潮流,加之需要记忆比较庞杂的内容,年轻人逐渐丧失对《梅葛》传唱的兴趣和热情,更缺乏对此类文化的敬畏之情。
3.《梅葛》传承意识的缺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梅葛》,在报纸、电视、手机等当代数字媒体的宣传中占比较少,大众对其知之甚微。这种传承意识的缺乏,削弱了受众群体对《梅葛》的经济支持,不少吟唱《梅葛》的艺术家面临转型或是另谋他路的抉择,从而使得《梅葛》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彝族史诗《梅葛》的传承路径优化
通过分析《梅葛》传承的现状,针对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我们既要持续推进传统的传承模式,又要探索新的传承路径。
(一)持续推进传统传承模式
传统的传承模式主要包括师门传承、家族传承、教育传承等,即通过教导对青年进行《梅葛》的教学,注重对传承人的人文关怀,激发他们对《梅葛》传承的积极性。优秀的《梅葛》演唱者将自己的技艺绝活传授学生,传承师傅的艺术特色。跟随师傅学习程序较为严格,通常要跟随师傅出席丧葬仪式,学习师傅在仪式过程中的表演。跟随歌手学习则较为随意,大多为一对一教学。家族是少数民族社会构成的核心,家族传承的对象是要有血缘关系的人。家族传承主要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长期在这样氛围的熏陶下,很容易从小就产生兴趣,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会吟唱。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在教学实践中,“梅葛课间操”的诞生,将广播体操和《梅葛》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课间也能够沉浸在《梅葛》的氛围当中。同时,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文艺展演等,创造《梅葛》演出的机会,让传承人有空间展现自己的才华,增强文化自信。如楚雄州教委等主办一列楚雄校园文化活动,融合彝族民族特色,表演《娃娃梅葛》《欢乐梅葛娃》等相关的艺术作品。
(二)突破数字媒体传承瓶颈
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是人们获取信息、享受乐趣的第一途径,又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纪录与传播手段,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约为20.7亿人。短视频平台拥有者其便捷性、互动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扩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抖音2023年非遗数据报告》的数据中显示,多类濒危非遗播放量突破千万次,并登上增长前10的榜单。因而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将梅葛史诗的表演、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生动、结合现代元素和新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梅葛史诗。目前“梅葛坊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已在抖音平台成立宣传账户“梅葛坊”。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使得《梅葛》史诗这种长篇史诗的完整叙述变得困难;短视频平台内容繁多,竞争激烈,如何让其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是一个挑战;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虽然广泛,但深度不足,容易导致观众对《梅葛》史诗的理解浅尝辄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保持《梅葛》核心价值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改编,或突出《梅葛》史诗故事情节,创意式人物形象融入时尚潮流的元素中,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创产品,结合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网络,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梅葛史诗,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三)融入民族特色文旅计划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10]《“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11]等相关政策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依托特色资源等,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镇。充分利用《梅葛》史诗的文化资源,通过制作旅游宣传册、视频短片等资料进行旅游宣传和推广,使其融入民族特色旅游的线路设计中。旅游线路可以围绕梅葛史诗的起源地、传承地区以及相关文化遗址进行规划,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梅葛》史诗的魅力和底蕴。在旅游网站上,也可以设立《梅葛》史诗专区,让游客在线了解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中还可以举办与《梅葛》史诗主题相关的活动,如演唱表演、故事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让游客获得更多参与感。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传承《梅葛》要在尊重民族特色,保持史诗原生态和独特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传承过程中,注重对传承者的培养,让他们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文化素养,以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注重《梅葛》史诗教育的普及,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并热爱这部史诗,使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继续探索《梅葛》与现代科技更好融合的路径,为《梅葛》的传播和体验提供全新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梅葛》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文化责任,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维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梅.解读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历史语境[J].民族音乐,2013(1).
[2]唐楚臣.“梅葛”散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3(1).
[3]胡永兴.彝族史诗《梅葛》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9.
[4]李世武.从地方知识到史诗学术语:彝族史诗“梅葛”的内涵和外延[J].民族艺术,2019(1).
[5]陇贤君.中国彝族通史纲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6]王小盾.论《梅葛》中的文化数字[J].民族文学研究,2012(2).
[7]刘伟.彝族史诗《梅葛》中的“牺牲”母题研究——以虎化万物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马楠.彝族史诗《梅葛》的传承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
[10]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EB/0L].[2022—06—21].https://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2—07/12/ content_5700632.htm.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