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是一部以一只名为巴克的狗为主角的小说,通过巴克的命运变迁,深刻揭示了自然主义文学的核心主题——适者生存。本文旨在分析巴克形象的多重性及其背后的社会隐喻。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揭示了巴克形象的现实意义和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巴克;多重性;社会隐喻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011—03
引言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读者与文坛的广泛关注。其主角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他是一只圣伯纳犬和一只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所以他既有圣伯纳犬的魁梧身材又有牧羊犬的机灵狡猾。[1]他原本是生活在加州温暖山谷的贵族宠物狗,在被贩卖到寒冷的阿拉斯加后,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挑战,最终回归自然成为狼王。巴克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动物本性的深刻描绘,更是对人类社会生存法则的隐喻和反思。
一、巴克形象的多重性
(一)从文明到野性的转变
故事开始时,巴克生活在温暖舒适的法官宅邸中,作为一只宠物狗,他享受着文明社会带来的安逸与舒适。 在这个阶段,巴克的行为和性格都受到人类社会的规范和约束,他展现出了忠诚、温顺、友善等文明社会中受欢迎的品质。然而,有一天巴克被园丁偷卖给了狗贩子,从而踏上了前往阿拉斯加的淘金之旅。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巴克原有的生活秩序,将他从文明社会抛入了荒野。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巴克身体的考验,更是对他心理和精神的巨大冲击。在前往阿拉斯加的旅途中,巴克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他被迫与各种狗进行争斗,以争取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空间。这些经历逐渐唤醒了巴克内心深处的野性本能,他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应对挑战。同时,巴克也观察到了荒野中的生存法则,即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一法则的深刻影响使得巴克逐渐抛弃了文明社会的规则和束缚,开始以更加原始和直接的方式来看待世界。随着故事的深入,巴克在荒野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领袖。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狗群中赢得了尊重和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巴克不仅学会了如何与荒野中的其他生物相处,还逐渐展现出了作为荒野之王的威严和力量。最终,巴克完全摆脱了文明社会的束缚,成为了一个纯粹的野性生物。他不再依赖人类的庇护和关爱,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荒野中自由生存。
巴克从文明到野性的转变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巴克不仅学会了如何在荒野中生存和竞争,还深刻理解了自然法则和生命的意义。这一转变不仅让巴克成为了一个更加强大和独立的个体,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加真实和深刻的角色形象。
(二)人性与兽性的融合
巴克是有人性的,他对主人约翰·桑顿展现出了深厚的忠诚与情感。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依赖,更是对爱与归a172be07dde998f1f8d6842376cb7c8ccc12baca3ce0b7137305a768a0c79c77属感的渴望。巴克愿意为了桑顿付出一切,甚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他,这种无私的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最为珍贵的品质之一。巴克在荒野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理性。他能够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制定出有效的生存策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能够冷静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智慧与理性是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巴克在荒野中生存下来的关键。
当回归自然时,作为动物的巴克内心深处的野性本能被逐渐唤醒。他学会了如何在荒野中狩猎、争斗和生存。这些野性本能是动物为了生存而进化出来的能力,它们在巴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巴克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勇气。他能够与其他强大的动物进行争斗,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和同伴。这种力量和勇气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巴克在荒野中赢得尊重和地位的关键。
巴克的人性与兽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他的人性让他能够理解和感受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从而与桑顿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而他的兽性则让他能够在荒野中生存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这种人性与兽性的融合使得巴克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角色。在故事中,巴克逐渐认识到并接受了这种融合。他不再试图完全摆脱自己的兽性本能,而是学会了如何在保持人性的同时,运用兽性的力量来应对荒野的挑战。这种融合不仅让巴克在荒野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角色形象。
(三)适应与超越的能力
从温暖的法官宅邸到冰冷的阿拉斯加荒野,巴克经历了巨大的环境变化。他迅速适应了严寒的气候、恶劣的生存条件以及荒野中的生存法则。这种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快速适应,让巴克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狗群中,巴克也展现出了卓越的社交适应能力。他通过观察和学习,逐渐掌握了狗群中的等级制度和交流方式。他能够与其他狗建立联系,甚至赢得它们的尊重和服从,这为他在狗群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巴克不仅仅依靠蛮力来解决问题,他更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在与其他狗的争斗中,他能够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对手的心理来取得胜利。这种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策略,让巴克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随着故事的推进,巴克逐渐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力。他能够带领狗群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它们指明方向并保护它们的安全。他的领导力和威望让他在狗群中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领袖。巴克不仅在行为上适应了荒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转变。他逐渐抛弃了文明社会的束缚和规则,接受了荒野中的生存法则。这种内心的转变让他更加自由和强大,也让他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巴克的适应与超越能力是他能够在《野性的呼唤》中成为主角并赢得读者喜爱的关键。他不仅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关系,还能够在困境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领导力。这些能力让巴克在荒野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强者。同时,巴克的成长历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勇于适应和超越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并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巴克形象的社会隐喻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竞争
《野性的呼唤》中所反映出的是美国社会现实生活,以狗的视角,揭露人类社会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于虚伪、自私、贪婪等的批判。[2]巴克原本生活在南方温暖舒适的法官家中,享受着宠物狗的安逸生活。然而,被拐卖到阿拉斯加后,他被迫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激烈的生存竞争。这种环境的剧变直接映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可能遭遇的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和生存挑战。巴克在阿拉斯加的生存斗争,特别是与狗群中的领导者斯匹茨的较量,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残酷竞争的缩影。每只狗为了生存和地位,都必须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和企业为了资源和市场地位而进行的激烈竞争相呼应。巴克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中逐渐适应了严酷的环境,学会了拉雪橇、与狼群斗争等生存技能。这一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面对困境时,不得不通过自我调整和努力来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残酷现实。巴克在阿拉斯加的生存经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竞争的残酷性。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和就业市场等方面,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竞争往往导致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加剧,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
(二)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
杰克·伦敦所作的《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巴克的形象。巴克虽然是一条狗,但它具有人的特性,是人性与狗的勇敢、忠诚、凶狠完美的结合。[3]在荒野的历练中,巴克身上的文明教化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原始和野性的本能。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放弃道德和伦理的束缚,展现出更为原始和自私的一面。巴克在荒野中与狼群的斗争展现了兽性竞争的残酷性。这种竞争不仅涉及生存资源的争夺,还涉及到领地、配偶等生存要素的争夺。这种竞争方式虽然原始而野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的残酷本质。巴克身上既有人性的光辉(如忠诚、勇敢、爱憎分明),也有兽性的本能(如野性、攻击性)。这种双重性反映了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在小说中,巴克的人性特征在某些时候被兽性所掩盖,但在关键时刻又能够显现出来,这暗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表现出的不同面貌。
巴克形象促使读者对人性与兽性进行深入思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需要在人性与兽性之间做出选择。一方面,人性中的善良、同情和道德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兽性中的自私、残忍和竞争精神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
巴克从文明世界的宠物狗转变为荒野中的生存者,这一过程正是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动体现。巴克是生存竞争中天然的“适者”,在所有被带到冰天雪地北国的狗中,也只有巴克完全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存下来。[4]在荒野中,巴克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适应环境,与其他生物竞争资源,以求生存。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世界,也隐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巴克在荒野中逐渐找回了自己的野性,最终回归自然。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对自然的向往和归属感。对于巴克而言,自然不仅是生存的环境,更是精神的归宿。这种向往美好的情感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繁忙的生活和竞争压力所困扰,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小说开头,巴克生活在南方温暖的法官家中,享受着文明社会的庇护和秩序。然而,这种秩序也带来了束缚和限制,使巴克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野性。社会秩序是人类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和稳定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然而,这些规则和制度往往会对个体的自由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当巴克被拐卖到阿拉斯加后,他不得不面对自然法则的残酷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摆脱了文明社会的束缚和限制,开始遵循自然法则来生存和竞争。这种冲突体现了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自然法则下,个体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在社会秩序中,个体则需要遵守规则和制度、维护共同利益。
尽管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存在冲突,但巴克在小说中的经历也展示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与适应。在荒野中,巴克学会了与其他生物合作共生、共同应对挑战;同时,他也逐渐理解了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规则和制度(如等级制度、领导权等)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种融合与适应不仅体现了巴克的智慧和勇气,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处理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社会规则和制度;同时,也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三、巴克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生存与竞争的启示
巴克在荒野中的生存斗争,是对人类社会中生存与竞争法则的深刻隐喻。它告诉我们,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只有适应环境、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巴克也展示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二)忠诚与背叛的反思
巴克对约翰·桑顿的忠诚,以及他对之前主人的背叛经历,引发了读者对忠诚与背叛这一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忠诚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宝贵的品质,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忠诚也往往面临着考验和挑战。巴克的形象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忠诚之人,同时也要反思自己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是否能够坚守忠诚。
(三)归属感的追求
巴克在荒野中追寻归属感的经历,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归属感的普遍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而忽视了内心的归属感。巴克的形象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四、结语
《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形象展现了一个既复杂又深刻的艺术构造。他不仅鲜活地诠释了自然主义文学中“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类内心最幽微的角落,对内在动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通过对巴克这一角色的细致分析,读者不仅能够更加透彻地把握小说的主题精髓与社会隐喻,还能在沉浸于故事叙述的同时,引发对人性本质及生存意义的深远思考。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促进了对生命哲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贾宁,李蓓.影片《荒野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 2014(10).
[2]张路路.《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多重形象分析[J].外国文学,2018(2).
[3]张红艳.《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2).
[4]谭燕萍.试论《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艺术形象[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2).
作者简介:栗彩平(1985—),女,山西朔州人,本科,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