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文艺创作的深远影响,尤其聚焦于文艺作品中的“人民性”理念。本文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美学风格三个方面的“人民性”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上,对角色的祛魅与平民化处理,与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在叙事上,细致地展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观照当下社会的现实,打造了一个富有共鸣的艺术世界。在美学风格上,结合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技术,使动画电影在维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审美需求。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突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和人民团结的力量,而且在观众中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人民性;叙事策略;美学风格;人物塑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在强调文艺的人民性上。这一理念,起初被深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进而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与传播。中国共产党武装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其作为各种事业的核心驱动力。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为后续的文艺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随后,像郭沫若这样的理论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和阐述,从而使“人民性”文艺观逐步得到完善。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加强了对文艺人民性的强调。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是为了人民。”[2]他进一步阐述了文艺应该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为广大群众所拥有。基于这样的指引,中国学界普遍达成共识:人民性的文艺观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和传播的主导价值观。这不仅为各个文艺领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继续深化对人民性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在理论层面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其影响力也显著地扩展到了实践领域,尤其是在动画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当代中国动画电影通过独有的视觉表达和情感传达,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从而不断探索和拓展“人民性”在新时代下的表达方式。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这些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解读与再造,不仅实现了对经典的继承与发扬,也成功地结合了现代审美趋势,为当代观众呈现了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盛宴。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不仅继承传统中国动画学派的典型特征,而且融合了当代技术、艺术手法,观照当下社会现状,开创了全新的“人民性”表达思路。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框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美学风格上的具体实践,探讨它们是如何体现和传递人民性理念的。从而揭示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人民性表达的实践逻辑,试图从中辨析出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反映社会变迁与人民情感,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动画的创作与接受。
一、祛魅与平民化: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中人物塑造的人民性
在当代中国动画中,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是深刻刻画人民性的关键环节。动画中的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英雄,而是具有“血肉”的平民形象,其经历和情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体验。这种神话人物的“祛魅”与“平民化”,不仅仅是形象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展现出丰富的人性与情感。
对神话人物进行祛魅化的表现手法是对“人民性”文艺观的深刻体现。这种技法不仅是对神话人物进行形象上的调整,更是通过一种深入骨髓的艺术透视,重塑传统神话中的神灵和英雄,使其更为接近现实中的普通人,更具有生活感和可信度。这种变革不单纯是从外在形象上进行简化或平民化,而是对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进行重新塑造,将其定位于现实的情境之中,使其具有人性和情感深度。《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形象与传统神话中的神灵英雄有所不同。他不再是单纯的神话英雄,而是被赋予了鲜明的人性特征。他的情感、追求,乃至他的冲突和矛盾,都为观众展现出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接近人类的孙悟空。他追求自由,对正义有着坚定的信仰,这种追求和信仰与现代观众的价值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深入人心的刻画方式,使观众不仅能够看到孙悟空的形象,更能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情感和冲突,从而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
平民化视角在当代中国动画人物塑造中占据了核心位置。这种视角使动画作品更能够与普通观众产生共鸣,展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纽带,以及对友情和爱情的体验。例如,《风语咒》这部动画作品,虽然深受中国传统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启发,但其人物塑造更偏向于平民化的角度,成功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努力与追梦。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他们所展现出的情感、梦想和冲突也都与当下的现实情境相契合。这些角色通过自身的坚韧不拔、团队合作和对梦想的坚定信念,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对于观众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神话故事的再现,更是他们自身生活对于家庭、友情和梦想的真实写照。因此,平民化的人物塑造策略使动画作品更具有深度,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让他们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深厚的情感连接。
通过对神话人物的祛魅化,以及采用平民化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情感表达,当代中国动画成功地描绘出了人民性的核心价值,从而深刻展现了普通人民的精神和梦想。这种细腻的创作手法不仅令角色与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连接,而且也传达出了对人民精神的深刻认同和尊崇。具体来说,通过祛魅化的表现方式,传统的神话人物变得更为接地气,更为真实,从而更易于引发观众的共鸣;而平民化的视角则让动画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加接近观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增强了其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再加上精心细致的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这些元素共同使动画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因此,这种深入人心的创作策略使当代国产动画不仅在艺术领域得到了高度评价,而且在社会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反映和引领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艺术载体。
二、日常美学与社会观照: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中叙事的人民性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细腻地反映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构建了一个贴近观众、令人共鸣的艺术世界。这些作品往往以角色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从微观的家庭聚餐、朋友间的互动,到宏观的工作压力、社会期待,都成为了动画的叙事内容。这种细致入微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民性”的深刻内涵。
日常美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可以从伦理、情感和生活环境等多个维度,为观众展示一个真实、多样的审美世界。正如周安华所言:“日常美学的价值就在于它从伦理、生活环境以及情感世界,揭示丰富而多样的审美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力量,它使审美话语对我们审美生活的各个维度而言具有更高的真理性,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人生的审美维度,由此给广大观众真实、新鲜和富有韵味的独特感受。”[3]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精细地展现了哪吒与家人、朋友以及村民的日常交流与互动情节,折射出哪吒对待家人的深厚情感,对待朋友的信任和依赖,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为人民的决心和勇气,这些都使得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民英雄”。通过此类具体而贴近生活的叙事策略,当代中国动画成功地将“人民性”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作品之中,使之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现代情感共鸣。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精准刻画,当代中国动画电影还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合集体记忆来表达人民性。这些集体记忆通常通过反映历史事件、呈现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或展示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等方式,与人民生活紧密地相互关联,从而在观众中激发对于这种共同记忆的回想及情感上的共振。这些集体记忆元素可能包括某一历史时段的社会背景、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标识、或是传统节庆活动的现场呈现。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纳入叙事当中,动画作品便成功地描绘出了人民的集体记忆,使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深度的链接。以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该作品基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孙悟空传说。影片不仅仅是通过展现孙悟空在日常中的种种经历,还细致地描述了他与师父、兄弟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与其他凡间生灵的交往,从而深刻体现出他对于人民的深沉情怀和人民性的真切表达。此类叙事策略使观众能够更为近距离地感受孙悟空这一伟大的英雄形象背后所蕴藏的人民性,强化了他与广大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深入挖掘与创新性重构,不仅使当代动画作品在结构上更为严谨,风格上也更具学术性,而且在内容上更为丰富,更能触动观众的情感,真实地传达了“人民性”这一核心价值观。
在叙事中,当代中国动画还注重对社会问题和现实的关注。通过叙事方式将这些问题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动画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中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借助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巧妙地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深刻反映职场与社会问题的寓言。小猪妖面对大王的“大饼”、熊教头质疑、狼大人变故,让人不禁联想到现代职场的压迫与不公。小猪妖的创新想法被无视,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这种现象在现实的职场中同样屡见不鲜。而小猪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也映射出了社会中普通人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却受限于现实,难以突破束缚。这种深刻的共鸣,使观众在观看动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当代中国动画透过反映现代人民的生活日常和集体记忆,生动地展现了所谓的“人民性”。它们细致地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和情感交流,又将集体记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完美地融入其中,使观众能对“人民性”产生深厚的共鸣和认同。这种贴近人民真实生活的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动画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进一步印证了“人民性”文艺观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运用和价值。
三、气韵生动与意境美: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中美学风格的人民性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跨媒介转化,营造具有民族韵味的视听情境,呈现具有人民性的东方美学风格,从而成功触及了国人的审美情感,激发了广泛的共鸣。
从视觉美学维度来看,国产动画展现了丰富的民族色彩,这一点在人物设计、场景描绘和色彩搭配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如《大鱼海棠》中精细的手绘动画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中国美术元素与现代动画制作技巧。而在细节上,它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美学诠释主要集中在人们的日常习俗、礼仪、服饰、建筑和使用的道具等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则通过对主角哪吒三岁庆生的习俗描绘、李靖夫妇和龙太子敖丙的服饰设计、李家大宅的建筑特点,以及太乙真人的神器如“指点江山笔”和“山河社稷图”的设定,成功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神秘又庄重的中国古代神话世界。这种深入骨髓的民族视觉特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在无声间加深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
在音乐呈现方面,当代国产动画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将观众带入浓厚的民族氛围中。具体而言,它们运用传统乐器的演奏和民歌的编曲,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感染力。在动画《灵笼》中,其音乐巧妙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和琵琶的演奏,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深情和磅礴的气息。观众通过音乐的烘托,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情感表达。
人民性的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对意境美的追寻,意境美的形式是民族经典视觉美学规范,这也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特点。苏轼曾说:“作艺如意造华严,造一片高严境界。”[4]宗白华也曾指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彩。”[5]当代中国动画叙事中延续意境美的表达,《白蛇·缘起》中小白与阿宣云雾缭绕的湖面上同舟共济、结伴撑着油纸伞在漫天飞舞的蒲公英中御风而行的画面,以及《新神榜:杨戬》中仙界蓬莱、瀛洲、方壶三大仙岛以及周围古代飞船在云间穿梭等画面,塑造出兼具意境美与后现代风格的场景。当下中国动画以意境美学理论为框架,指导叙事空间景观设计,从而在视觉和心灵层面上与观众产生共鸣。
当代国产动画在美学风格中充分反映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性特质。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元素,这些作品成功地打造了既传统又创新的视觉和听觉盛宴。它们深入挖掘中国的文化传统,从视觉美感的精湛细节、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元素到意境美的深度诠释,完美地结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当代创作手法。这些动画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当代中国动画界树立了新的艺术典范。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特别是动画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尤其在强调文艺的人民性上,这种思想不仅形成了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观,更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创作方向。从新中国初期的动画创作,到21世纪的国漫繁荣,见证了“人民性”理念的与时俱进,与现代审美及技术相结合,带领中国动画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当代中国动画在叙事、美学风格、人物塑造等维度上的具体实践与表现更贴近人民生活,还反映了民族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成功地融合了现代技术与艺术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富有创意的艺术世界。总的来说,从历史的继承到现代的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中国动画在“人民性”理念的指导下,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不仅证明了“人民性”文艺观在当代动画领域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1.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3]周安华.日常性、历史场景与人民性本位——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再思考[J].中国电视,2023(1):21-24.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1.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75.
作者简介:郑其宝,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京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画艺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