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落帽”何以深受北宋词人欢迎

2024-12-03 00:00郭小小
美与时代·下 2024年10期

摘 要:北宋词对《世说新语》典故的选取和运用与词的展示场合有关。如“龙山落帽”原典故既无酒水又无秋景,却常与重阳秋景和宴饮行为直接挂钩;本为辩论方式的“清谈”在宋词中变成了酒宴上轻松愉快的交谈。现今能看到的北宋词绝大多数为文人词。北宋文人使用《世说新语》典故时,喜好强调人物的高逸闲雅风度,有损此类形象的元素如“龙山落帽”中的“戎服”容易被略去。由于“词为艳科”,与爱情有关的典故也经常被引用。

关键词:北宋词;《世说新语》;龙山落帽;用典

一、北宋词中的“龙山落帽”

南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是北宋词所用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龙山落帽”这一典故,在现存北宋词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

“龙山落帽”现今能看到的详细记载,主要有三处。目前已知时间最早的是第一处,也是最为详细的一处,出自孟嘉外孙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1]173

第二处出自《世说新语·识鉴》第16条刘峻注引孟嘉别传:

(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史并着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2]855

第三处出自唐修《晋书》卷九十八: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3]

三处记载中出现的事发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孟嘉、桓温、孙盛)均相同。主要情节三者也相似。陶文中出现的“参佐毕集”“并著戎服”,风吹孟嘉帽落,桓温令人勿言以观其举止,孟嘉如厕时桓温命人交还帽子、令孙盛作文“嘲之”,孟嘉作答得到四座赞叹等情节,均在《世说》刘注、唐修《晋书》中出现。最为详细的陶文仅多出次要人物“四弟二甥”“宾客”,及次要情节“了不容思”。故本文提取典故元素及关键词时,以陶文为标准。

本文判定是否使用“龙山落帽”典故的首选关键词为“落帽”。此词语直接指向典故中的关键情节,一旦出现“落帽”即判定为使用了“龙山落帽”典故。“吹帽”“龙山会”等原典故中的关键性元素也可作为判定用词。原典故中“风吹嘉帽堕地”(陶潜文)语句的主干部分“吹帽”在词句中出现时,如词中出现了原典故中其他元素如重阳、龙山等,且未出现“侧帽”等与其他著名典故相关的关键元素,便判定为使用此典故。

关于“龙山会”一词,北宋后期时“龙山”具体地点已经存疑。北宋王存《新定九域志》记载太平州“龙山”时引用《晋书》:“大司马桓温尝于九月九日登此山,孟嘉为风飘帽落,即此。”[4]637同一部书中“江陵府”又载:“落帽台,孟嘉为征西参军,九月九日游龙山落帽,即此。”[4]645在“龙山落帽”实际发生地点存疑的情况下,“龙山会”可以是现实中在名为“龙山”的地点聚会,也可指向“龙山落帽”典故。

“龙山”二字不能作为使用了“龙山落帽”典故的决定性判定标准,如潘阆《酒泉子·长忆龙山》所忆之龙山位于杭州(今浙江杭州),与“龙山落帽”事件应无关联。但如果词中同时使用了“龙山落帽”事例中的重要元素,便可判定为使用了此典故[5]。

据统计,现存北宋词中有18位词人总计约31次使用了“龙山落帽”这一典故①。具体统计如表1:

出场最多的“落帽”“风吹帽”均为原典故关键情节的概括,“聚会”是原典故的故事背景。“重阳”或“秋日”是指事件的发生时间“九月九日”。作为故事第二号角色的桓温可能因节日而召集部下相聚,后人也常引用此典故来描写重阳或秋日聚会时的景象。故前文进行统计时,没有单独统计重阳节属性或秋季属性强烈的元素,仅概括为“与重阳或秋日有关的事物”。在“龙山落帽”典故的诸多元素中,“九月九日”即这个日期所代表的重阳与秋日,是常被北宋词人选取的元素,与之相关的事物如菊花、秋风等也常有出现,这是原典故中所没有的。由于人们常把秋季和暮年相提并论,部分采用此典故的北宋词,出现了“短发”“华发”等表示人物年老的词语。

“龙山落帽”的三处主要记载都明言“时佐吏并著戎服”,孟嘉所“落”之“帽”是“戎服”的一部分。但“戎服”元素在上述北宋词中没有出现,与“九月九日”受到的密切关注形成了鲜明对比。词人们似乎直接忽略了孟嘉和在场其他官吏所穿服饰是“戎服”。

原典故中只称僚佐并集,没有明言这是一场“宴会”,更未提及饮酒。诸官吏都穿戎服,场面自然带有军中气息。军规严格,对于饮酒行为多有限制,醉酒误事是军中大忌。然北宋词人使用此典故时,却频频出现“饮酒”乃至“醉酒”字样。可推知北宋词所描述的场景实际发生时,除了直接叙述落帽典故外,当事人所穿服饰并非戎服,所戴之帽也不是戎服配件。这种用典方式,去掉“戎服”,增添“饮酒”“醉酒”,消弭了军中的肃杀之气,减少了经纶世务的牵绊,唯独余下秋日酒宴上的闲雅风流。

桓温观孟嘉举止,以及令孙盛作文嘲弄,连同孟嘉以文答复,也是北宋词人使用此典故时未曾出现的元素。这些情景在他们所描写的“落帽”“饮酒”“重阳宴会”等场合极少出现,又不便直接写入词中以付歌者演唱,在词中缺席不足为怪。

将“饮酒”“醉酒”等元素与“龙山落帽”绑定时,还可联系到另一典故“山简醉酒”。《世说新语·任诞》载荆州歌谣:“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举手问葛彊,何如并州儿?”[2]1570山公即山简,时任荆州刺史。他“倒著”的“白接篱”,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根据《尔雅》《广韵》等,推测为一种附有白色羽毛的帽类,与孟嘉所“落”之“帽”性质相通。山简早年有温雅之名,又有醉酒高阳池这样的任诞放达之举,永嘉年间领兵作战却频频败退。如直接使用山简典故,词境便显得落拓不羁。作为作者,完全可以提取其中的醉酒情节与放达形象,与历史形象更为端方清逸的孟嘉相互融合。

从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后人可以看到较为清晰的孟嘉整体形象。这篇传记为《晋书》卷九十八“孟嘉本传”部分采用。孟嘉字万年,出身阳新孟氏。其先祖孟宗是著名的孝子,曾有冬日为母取笋,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晋张辅《楚国先贤传》),即后人所称“孟宗哭竹”故事的原型。孟嘉本人则是“闺门孝友”“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品行端方,雅量高致,具备时人欣赏的特质,故而“乡闾称之”“弱冠俦类咸敬之”。目前尚未发现孟嘉有显著负面信息流传,这令后人使用与他有关的典故时,既敢于自比,又敢于用他比喻别人。

孟嘉的人物形象鲜活灵动,立体感强。东晋高门以摆拨常务为清高格调,然作为官员又必须懂得政务。《孟府君传》中,上任不久的孟嘉,对上司庾亮的提问,给出的回答颇为微妙:“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1]172庾亮掩口而笑,并称赞孟嘉是“盛德人也”。对于孟嘉不同寻常的外观气质,陶潜没有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选取了庾亮让褚裒从人群中寻找“坐次甚远”的孟嘉、褚裒只环顾众人一遍就成功找到了他这一事例。之后的龙山落帽、永兴相会、渐进自然等事件,共同塑造出了一个完整的风流高士形象。“高士”经常成为“隐士”的近义词,但孟嘉身居官场,没有长期隐居的经历,还被认为“本是三司人”,可称为朝中高士。

孟嘉受到当时的众多高官、名士如庾亮、褚裒等人欣赏。文人运用孟嘉典故自比或喻人时,其他相关人物也被暗中与名士相比,达到表面赞扬一人实则称赏众人的效果。若在公众场合,会让现场气氛更加愉快。

二、北宋词对《世说新语》典故的运用

方式:以“龙山落帽”和“挥麈清谈”为例

如前文所言,“龙山落帽”原典故的诸多元素中,因为与军队的联系而有雄豪气质的“戎服”在现存北宋词中被完全忽略了,词人们仅仅选取作为“戎服”一部分的“帽”进行引用和再次创造。这些词中也仅有一处提及“宾主俱豪”。桓温确是有“雄情爽气”的人物,《世说新语》中《豪爽》一门仅有13条,桓温作为传主的条目就占了3条。

今人常以为魏晋男性士人以阴柔飘逸为美,甚至认为“长得像个美貌的女子才会被人称赞……病态的女性美是最美的仪容”[6]。进而把一些原本没有性别或气质指向的事例如何晏傅粉、荀令熏香、潘岳掷果盈车等,视为“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对于男性的病态审美观”[7]。然而,收录了大量汉末至两晋人物轶事的《世说新语》,仅观其中主要展示人物仪容举止的《容止》篇,便能见到“神明英发”的曹操、“姿貌威重”的崔琰、“形貌既伟”的王讷、“旄仗下形”的卫永、“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的桓温。成书于西晋时的《三国志》更是不乏“容貌甚伟”“姿容奇伟”“长壮有姿貌”等记载。而后人对于魏晋人物审美观的负面刻板印象,北宋文人的引用方式或是成因之一。

北宋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整个北宋时期共有85任枢密使、143任枢密副使,其中仅有22名枢密使、20名枢密副使是武官。且自英宗到钦宗时,没有武官担任过枢密使,担任枢密副使者也只有3人。

文官群体并不排斥习练武功或参与军事行动,如张咏“少学击剑”(《宋史》列传第五十二)、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欧阳修《卖油翁》)、苏轼“善射久无敌”(苏辙《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韩琦与范仲淹守卫国境抗击西夏军等。但若改其文职为武职,则会引起官员本人的抗拒,乃至士人们的非议。宋太祖任命辛仲甫为西川兵马都鉴,以武艺试之,辛仲甫却自认为“本学先王之道”,表示“以武夫之艺试臣”不合理。宋真宗有意将陈尧咨改为武职,陈母认为“羞于阀阅”,他本人在仁宗年间被授予武职时,也“上章固辞”。宋仁宗统筹对西夏的战争,欲将范仲淹、韩琦、王沿、庞籍四位军事统帅改为武职观察使,范、王、庞三人上书表示反对,范仲淹更称“恐为贼所轻”。李维由文职转为武职,左正言刘随上奏:“以词臣求换武职,非所以励廉节。”[8]

这种风气之下,北宋文人在表现自我意趣的文体——词中,同样尽其所能地表达自己对于文人群体青睐的“魏晋名士”形象的仰慕、追求等情感,在词中出现的《世说新语》人物也常为符合此形象之人。于是孟嘉身上的戎服被忽略,仅存掉落之帽。在军中受到严格限制的饮酒行为,也被宋人作为风流名士的符号之一,加在了这个典故之上。

除了赋予《世说新语》人物以浓厚的文士气息、忽视粗犷勇武形象外,北宋词人喜好使用《世说新语》中展现人物高雅脱俗、超逸出尘形象的典故,乃至刻意强调其中具有相似特点的部分。北宋词中出现的“清谈”典故就是一个例子。

“清谈”是三国中期开始风行的交流辩论学术观点的方式,《世说新语》可说是现存文献中对于清谈记载最为全面细致的一部,今人对于“清谈”具体操作方式和现场状况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世说新语》②。

北宋词人笔下,清谈家拥有闲雅的风度、优美的姿态。他们潇洒自若地挥舞麈尾,和满座高朋把酒言欢,本来作为主角的“清谈”元素让位于聚会宴饮。如张先《倾杯乐》:“宴玉麈谈宾,倚琼枝、秀挹雕觞满。”[9]75张纲《念奴娇·次韵张仲远是日醉甚逃席》:“谭麈挥风,罚筹如猬,数困尊前客。”[9]919

而《世说新语》中的“清谈”,常常透出士人们的争强好胜之心。当时清谈被视为全方位展示士人素质的场合。清谈者严密精到的逻辑、抑扬顿挫的言辞、优雅从容的姿态,都能在清谈时表现出来,对他们的名声、仕途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而士人们对清谈投入热情极高。《言语》79庾龢说:“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2]301庾龢认为和王坦之清谈不需要他尽全力,和韩伯清谈则要全力以赴,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于学者而言,清谈可以把他们的学术观点公之于众,当然也能显示个人魅力,吸引“圈外人”的关注乃至布施、赞助。如《文学》40支遁和许洵在会稽王司马昱斋头讲经,听经者“不辨其理之所在”并不影响他们“嗟咏二家之美”。可以想象如果他们把“二家之美”表现在清谈场合,他人也会获得美的享受。

《世说新语》中直接描述清谈的条目颇多,但受到北宋词人关注的麈尾仅仅出现六次。原书中确有士人使用麈尾清谈。如《文学》22:谢安准备清谈时“自起解帐带麈尾”[2]454,《文学》31:孙盛与殷浩清谈场面激烈,“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2]473。但其他物品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如《豪爽》11:人们准备与陈逵清谈时,他手持的不是麈尾而是如意。

清谈时不一定要使用麈尾,但使用麈尾的动作姿态,既能直接指向清谈行为,又能让人联想到清谈高手的风姿气度。尽管北宋人或已不确定麈尾为何物③,还是把麈尾当做清谈家的标志,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清谈确实需要至少两人相会才能执行。《世说新语》记载的清谈行为,与酒水、宴饮没有直接关系,但北宋词人却常常把挥麈清谈与聚会宴饮结合,如秦观《满庭芳·咏茶》“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9]464除了饮品是茶不是酒之外,挥麈清谈、群贤聚饮、觥筹交错等北宋词中典型的“清谈”元素都出现了。对于清谈这项几百年前的活动,北宋词人将它入词时,去掉了好胜心和功利性的部分,连清谈的具体内容都略去不提,而是提取“挥麈”姿态表现人物风姿,强调参与者是“群贤”显示高雅。聚会免不了饮酒行令,于是“秀挹雕觞满”“罚筹如猬,数困尊前客”就通过“群贤”“挥麈”,而和“清谈”联系在一起。

此外,北宋词人常把“韩寿偷香”“掷果潘郎”等与男女爱悦有关的典故入词,本与情爱无关的“何郎傅粉”也常用在涉及恋情的词中。这是“词为艳科”的应用场合所致。

注释:

①谭子夜《北宋词中〈世说新语〉典故研究》原文统计结果为47次,但笔者依据上述标准,认为其中有2次应为“独孤信侧帽”,有十余次仅出现“龙山”“九日”等字样,无法判定使用了“龙山落帽”,故本文使用的数据为约31次。

②唐翼明《魏晋清谈》中引用的对清谈现场和操作方式的文献记载,绝大部分来自《世说新语》。

③司马光《名苑》:“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然此处实为根据麈尾在清谈中的作用倒推其来历,可靠性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2]刘义庆.刘孝标,注.龚斌,校.世说新语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81.

[4]王存.元丰九域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徐文武.“孟嘉落帽之龙山在江陵”说新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6-29+34.

[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

[7]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301.

[8]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9889.

[9]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作者简介:郭小小,博士,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