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对研究社会现象和变迁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为切入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形式和内容,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美术创作中的关系,同时阐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美术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适用于分析社会结构、阶级问题、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迁,对于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以及指导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继而激发引发后续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作出更多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血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文艺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及认识艺术创作的特点及方法,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创作出面向现实,关心实际生活的作品,对推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
科学方法论与美术创作的联系
(一)美术作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反映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同时表现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坚持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以美术作品的形式来批判社会中的不平等与压迫,并探求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进而引发观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关注与反思,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探讨。
艺术创作者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方式,摹写底层群众、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奋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迫切改变的愿景。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批评和改革呼声,激发观众参与社会变革的意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存在和需求,唤醒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艺术创作提供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倡导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追求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美术创作要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引导群众关注底层群众、劳动者和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呈现出真实和饱满的社会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为目标进行创作。
同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传递正能量和社会价值观,更指导着大众文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血衣》这一素描作品依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对真善美的引导,扎根乡村,立足百姓,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展示出农民兄弟对封建阶级的悲痛和愤恨,与画家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形成对比,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真善美价值的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价值体系标准的评判起到推动作用(如图1)。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艺术创作提供科学准则
在实际的美术创作中,艺术家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度挖掘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引导观众思考社会问题,唤起共鸣和思考。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美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助于美术作品更好地体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心声。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备时代性、社会性与政治性,作品《血衣》便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取材自我国土地革命斗争的场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现实性与政治倾向性。同时,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是一位手持血衣、悲痛欲绝的妇女,背景是愤怒的山峦与人群,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背景,契合民众呼声。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与美术创作的背景紧密结合。
二、素描作品《血衣》解读
艺术形象的创作关键在于找到主题思想的创作之匙,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的创作便是源于一部土改连环画中的故事,并决定以“血衣”为名展开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下乡收集素材,访问贫苦百姓,积累现实素材,此画代表了中国形式主义绘画艺术的历史高度,兼具时代性与艺术价值。
(一)作品选材背景分析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更好的协助[1]。毛主席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对文艺界的进行整风,此后主流文艺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艺术家深入生活,题材多表现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亦或是以边区劳动人民为典型,鼓舞人民大众的劳动热情和革命激情,继而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协助作用[2]。
作品的缘起自一部连环画中的“血衣”故事,同时也开启了作者后期创作的思想之门,以“血衣”为匙,决定了整幅画的关键。基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指引,王式廓在创作过程中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对封建阶级进行控诉,将人们带至民主革命时期的疾风暴雨中。在创作过程,王式廓全身心了解群众,从实际出发,充分还原了人民生活的自然形态,因此这才造就了“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创作”[3]。
(二)画面内容及其艺术形式分析
画家不仅仅再现历史场景,同时还将革命的起因、本质、背景一并表现在画面中。恶势力的盛行、财富不均,多数人处于被剥削阶层,群众意识得以觉醒,直接成为革命爆发的主要力量。画中虽未直接刻画领袖,但又以精神形式在场,革命弥漫在辽阔的山川、广袤的大地。最终革命以剥削阶级的低头,被压迫的站立而结束。至此,阶级的对抗与冲突便展示在了画面上。
画面突出描绘的是一位高举血衣进行控诉的农村妇女,处于构图的最高点,在视觉上更为醒目。下方还有抱着母亲的孩子的形象,为突出血衣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画面右侧的双目失明的母亲的形象,紧皱双眉,要紧牙关的动作充满了对地主阶级压迫的深恶痛绝,地主恶霸形象代表了压迫人民的阶级,其位置与控诉者之间形成一种关联。主席台上是批斗会的主持者,由农民代表和解放军干部组成。台上以中间的农民代表为定点,形成三角形,这种构图象征着在土改中中国共产党和部队是农民最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从画面形式来看,画中所有人物均是同中心思想相连接,作者将受压迫最深的底层农民集中至画面中心,以此来揭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是导致农民斗争的导火索。地主在声势浩大的群众的威力下半躬身体,正在接受批斗,卑躬模样与共产党员笔直身躯形成对比,共产党员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土地改革时期我党对根除地主阶级的决心。右侧庞大的人群脸上表情各异,但都无一例外表现出对手持血衣妇女的同情。
画面采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强化视觉效果,表现艺术风格的淳朴、浑厚。同时地主和广大农民群众和共产党人形成对比,突出群众力量的伟大和土地改革的坚决与必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奋起抗争,地主阶级势必打垮,人民当家做主,这也是作者希望展示给观众的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作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得益于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和土改运动,使得王式廓对中国农民的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将艺术聚焦于我国现代史上贡献卓著的淳朴的农民。并且深刻体会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关于深入生活的指导思想,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从实际出发研究历史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各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画面中的各个要素与整个构图之间相互联系。作品为突出表现手持血衣这一妇女形象,周围人物的的目光均投至视觉中心,妇女站至画面最高点,与其他人物位置安排合理,具有统领整幅画面之意。不仅如此,事件真实发生在村庄,有着特定的事件框架和具体的时间。这种独特性又被远山和密云所冲破,进入到普遍性的空间中,展示出一种普遍的正义。农民的形象以侧面形式描摹,这些不同的面容却共同展示了同一个革命的主题,是全体农民的革命。
画面呈现出的意识形态是一群人的矛盾与阶级的抗争,农民群众和地主阶级的冲突并没有导致画面的不协调,反倒画面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使得将这幅充满斗争的绘画在内容与风格上得到和谐统一。画家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主角,同时搭配粗犷的线条,与农民群众质朴的风格相契合。人物的虚实处理达到了画面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贯通,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美术创作的启示
(一)尊重历史,展现艺术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问题。”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坚持历史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发展,将人物与事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开,按照当时的历史时期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当前美术市场包容性强,作品题材多元,这便需要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以史为鉴,创作出既有审美特点,又符合历史发展且具有真实性的作品,能够准确的反应时代特征。依托中国革命历史为创作素材,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彰显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情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进而从历史的兴衰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二)重视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匙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无数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识世界、认识艺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党和人民指明前进道路,为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的指导。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结合艺术创作的实际,以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目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
任何民族都必须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艺术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审美,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艺术风格、技法、形式,不断更新对艺术创作的见解,增强创新意识,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三)贴近现实,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首先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4]。艺术创作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生活,才能充满生命力。若只是单纯记录现状,而没有道德的指引与理想的抒发,就无法指导人民前进,用正义战胜邪恶。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遵循,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依靠群众,深入群众生活,用艺术反应群众的情感与呼声,以艺术创作反应大众的精神需求,遵循“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现实原则,不断激发新时期艺术创作的雄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结语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永葆生命力的缘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为当今世界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同样也需要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妥善处理社会中的矛盾,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促进当代文艺的发展。
美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其发展必定离不开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作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让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的真实且富有感染力,因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建玫.回望与思考——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4-56,96.
[2]张贞.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之一[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9-103.
[3]李朝霞.王式廓与《血衣》[J].文艺争鸣,2010(2):57-59.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4).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作者简介:李淑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石窟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