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是一种特定阶级的精神符号,起价值引领的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旨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因此极端重要。
1919-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和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初创时期,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引领和领导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一时期引领和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与传播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面临着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党的意识形态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各类探索均以失败告终,这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人们长期受禁锢的头脑,伴随十月革命而来的社会主义思潮,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外的新的选择,引起了人们对革命思想的新探索。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得以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党的思想选择,关键在于其满足了当时“特殊中国国情”带来的“特殊理论需要”。一是马克思主义对暴力革命的倡导,是对中国人民长期在封建皇权专制下养成保守和惰性两种重疾的一剂良方。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革命才是正确道路。二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彻底的人民性,契合了当时只有觉醒的革命者而缺少觉悟的人民大众的状况。革命当然正确,但怎么革命更为紧要。马克思主义要求广泛的群众动员,让人民大众参与到革命当中。一句话,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确立为党的意识形态
怎样进行全党的理论武装,实现党内思想的高度统一,使党成为坚强的政治组织,这直接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和革命的成败。由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渠道有限,不少党内人士一开始都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对革命理解有误。例如,“阶级斗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却步履维艰,其倡导流血革命的方法论,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的“仁爱”“和为贵”“中庸”等思想大相径庭。
要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全党的意识形态,首要在于破除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一次次的论战中脱颖而出,才能在中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帮助先进分子摒弃错误观念,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大旗之下。只有加强党内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灌输,使党内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指导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建立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才能掌握群众呢?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其历史任务,仅靠党员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群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实际上是政治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下,马克思主义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可谓阻碍重重。
工人阶级虽已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但作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背负的伟大使命,也并不了解革命的根本诉求,更不掌握革命的正确方法。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调查得出“工人中极端利己主义盛行”“唤起群众对政治事件的兴趣”并不成功。农民阶级是最可靠的同盟军,但农民群体难以认识与理解抽象和思辨的马克思主义,加之受封建主义影响,农民思想保守,难以组织和发动。为此,建立宣传组织和教育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通俗化传播,实现工农联盟以进行革命斗争尤为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引领和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举措
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大众革命意识,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此,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斗争、宣传教育、组织运动等各个方面均采取了相关举措。
(一)三次论战:正确选择与确立党的意识形态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但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轮番登场,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与之论战并脱颖而出才能站稳脚跟。
首先,经历了与宣扬改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等人提出“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多次与其论战,如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积极回应质疑,不仅澄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还使党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问题与主义并重的意识。其次,反驳以张东荪和梁启超等人倡导的基尔特社会主义。陈独秀和李达等在《新青年》上发文,强调国内外的客观实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工人政党领导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拆穿了这种表面上实行社会主义而实质是走资本主义的假社会主义面目。最后,发起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种主义主张绝对自由,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在当时舆论中占优势,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到处都与无政府主义的拥护者争论着、斗争着”,所以“马克思主义直至在各方面克服无政府主义以后,并与中国工人运动、人民反帝运动结合以后,才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雄伟的力量。并在这以后,马克思主义永远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占着主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这三次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激烈论战,逐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在当时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提升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创立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宣传工作:加强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缺乏军队和政权的情况下,开展宣传工作是党在早期构建并传播革命话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党着力于组织宣传队伍、建设宣传阵地、严格宣传纪律。
在宣传队伍方面,严格入党标准和政治纪律,要求党员必须在言论上和行动上“都是共产主义者”,规定“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训练”,强调凡是党员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都“应设立宣传委员一人”。在宣传阵地方面,成立人民出版社等宣介机构,大力译介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设置宣传和组织等部门,创立《向导》《中国工人》《党报》等报刊杂志,并开展经常性工作,争夺革命话语权。在宣传纪律方面,强调党对宣传工作的绝对领导,要求一切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在国共合作期间,也尤为注重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先后发布四个关于宣传工作的决议,把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内容,体现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党性原则”。
(三)群众运动: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工农运动,组织青年运动,倡导妇女运动,广泛吸收革命力量。
开展工人运动,把成立工会和教育工人作为党的基本任务。通过创立工人学校、研究机构和发行刊物等途径提高工人政治觉悟,强调“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勿使工会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开展罢工等实际斗争;创办符合群众话语的一系列通俗报刊,帮助群众提升理论水平。重视农民运动,意识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认清了广大农民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友军”。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发起成立农民协会,广泛开展政治宣传、大办教育、普及文化、破除迷信等,使革命的道理“普及于穷乡僻壤”,组织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斗争,发动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村大革命,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日益觉醒。倡导并组织青年运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极力加以组织上指导上之援助”,使之成为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的核心。开展妇女运动,改组中华女界联合会。从党的二大到四大,中央连续制定了四个妇女运动议决案,专门讨论妇女教育和解放问题。成立了平民女校、女工夜校、女工俱乐部等组织,创办了《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妇女声》《女星》等妇女刊物。
(四)军队教育:初步探索军队意识形态建设
国民革命兴起后,党认识到军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特别注意军队里的宣传”,强调“最先便要注意军官学校”,要“使在‘军人’手里的兵士变成真正拥护民族解放运动的战士”。党抓住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派周恩来等优秀同志到军校、军队和军事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黄埔军校中,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一新其面目”,把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组织并加强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和目的的革命教育,要求军人“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要向什么人放”。正如《中国青年》编辑恽代英所评论:“军队因为受了主义的训练,明确了解他们的战争是为了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亲戚家族,而且知道他们全军队是属于一个主义之下的同志。”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国民军发布的《国民军联军政治工作大纲》,希望通过政治训练使士兵成为“有觉悟的战士”。在东征、北伐等军事活动中均重视政治宣传,尤其是北伐时期,通过举办政治训练班、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加强纪律教育等举措,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军事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党派合作:认识到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对于党派合作中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有充分认识的。早在党的二大时提出的民主联合战线“只是联合与援助民主派,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党的三大对在合作中保持党在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性作出强调;党的四大在总结国共合作的经验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如此无产阶级在参加民族运动中,方不致失其特性——阶级性与世界性。”指出了只有无产阶级取得领导的地位,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才能够得以胜利。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共产国际代表对中国国情的错误分析以及陈独秀的右倾思想,片面夸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低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潜力,因此实际上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但惨痛的教训也是宝贵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认识到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惠勤.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之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05):83-96.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919-1927)”(项目编号:21B0483)。
(作者伍安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师雪阳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