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革命发展道路的重要历史阶段。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从事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深刻阐述关于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普及文化教育等民生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解决民生问题与土地革命的良性互动,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
一、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
在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过程中通过制定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加深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依靠力量和革命道路等的认识,从而推进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
(一)从革命力量构成看,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大革命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革命力量仅依靠工人阶级,在产业十分落后的中国显得尤为弱小,在势力强大的反对派面前,革命往往很难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领导阶级、依靠力量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农民出身的毛泽东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真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领导阶级和革命最接近的朋友。虽然毛泽东在此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但是已经较为具体地指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团结力量,然而这种认识没有被认可。如果说此时的毛泽东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口号,对中国革命道路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经过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实践,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民的革命行为和巨大力量进行了正确评价,从而纠正党内对农民阶级的错误认识。而农民的革命态度取决于对民生状况的解决程度,这就需要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革命热情,使其成为源源不断的革命力量。土地革命在农民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下取得巨大胜利,使全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来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正确性,找到革命的主力军。
(二)从根据地的建设看,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维护工农阶级的权益。经济建设方面是以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合作社为中心,经济成分由公有制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组成,产生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同时,进行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运动,目的是进行义务教育,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大力扫除文盲,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看,这些方针、政策都贯彻落实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三)从党群关系的变化看,加强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党群关系的好坏影响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人心向背,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解决民生问题和革命斗争相结合,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密切党群关系。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人民群众从内心真正接受、热爱和拥护党的领导,以参军、参战等各种形式支援革命,使“工农武装割据”得以不断发展。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群众基础。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党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以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关心人民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党群关系才能改善,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使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得到具体实践,保证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有力地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奠定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赢得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强化革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革命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解决民生问题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要求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员要以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作为党的根本政策提出来,并上升到指导思想的高度。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反映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体现着革命的最终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一切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解决民生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斗争。对处于战争状态的根据地政权来说,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能有效保障战时军需物资的供应,而且对战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都起到巨大作用。
(二)推进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保障革命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顺利开展。农民通过土地革命,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例如,“1933年的农产,中央苏区是比1932年增加了15%(一成半),而闽浙赣苏区则增加了20%。……现在则在有些地方不但恢复,而且超过了暴动前的生产。有些地方不但消灭了在暴动过程中荒废了的土地,而且开发新的土地。很多的地方组织了劳动互助社与耕田队,以调剂农村中的劳动力;组织了犁牛合作社,以解决耕牛缺乏的问题。”随着农业产量提升,农民收入迅速增长,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为支持革命战争提供不竭动力。
(三)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毛泽东极为重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使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自觉践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从内心感激、拥护和支持党的各项政策,从行动上大力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另一方面,解决民生问题纠正了党内一些人不为人民生活困难着想,只考虑政府和军队的物质需要,只知道向群众要东西,而不去帮助人民发展生产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有效避免了党解决民生问题工作中存在的政策导向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从而获得根据地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为土地革命胜利夯实了阶级基础。
三、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革命过程中能否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则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功与否。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的根本要求,是迫切希望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把创建革命民主政权作为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前提,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和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土地革命时期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法规,明确保障工农劳苦民众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享有普选权、武装自卫权等政治权利。苏维埃政权维护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和一切劳苦大众的正当权益,保障苏区工农群众的政治利益。
(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只有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人民群众才能支持战争直至胜利。为此,毛泽东要求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都必须关注民生问题,帮助人民发展生产,通过解决民生问题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法规都确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苏维埃政府对农民实行低利借贷,组织各种合作社,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苏维埃政府注重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例如,《宪法大纲草案》规定:“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一定要坚决地拥护工人的利益,实行对于一切中外资本家的严厉监督——有工人群众组织执行监督生产的任务。镇压中外资本家一切怠工破坏等阴谋,坚决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及劳动保护法。”各级苏维埃政府以这些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经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三)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只有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土地革命时期,各地苏维埃政府就着手制定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湘鄂赣省工农苏维埃制定的《文化问题决议案》,提出铲除旧文化,建立工农阶级的文化事业,注重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工农群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各苏区随之制定文化建设计划,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随之扩大,提倡职业教育,设立俱乐部、歌舞团等。苏维埃政府尽可能创办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类教育机构和设施,为工农群众及其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社会教育使工农群众的识字人数大幅增加,扫盲成果显著,报刊发行量也逐渐增多,极大提高了苏区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总之,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党的中心任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机结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人民群众从党的方针政策和为民行动中认同革命给他们带来切身利益,由自发的反抗斗争转变为与党一起的自觉斗争,扩大了革命的群众基础,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革命战争的最终目的,取得巨大成绩,不仅有理论上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有实践上的突出成就,为土地革命的胜利作出重大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2]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325.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7.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7.
(作者系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