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武器装备长期处于劣势,后勤补给也一度非常困难,但志愿军参战兵力更多、士气精神更强、决策指挥更优、战术战法更精。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些是伴随战争性质和军队属性与生俱来的;有一些则是暂时的、局部的,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从志愿军迈出国门、奔赴战场那一刻开始,志愿军就逐渐从劣势转向优势,直至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谱写了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抗美援朝胜利的宝贵经验,对于一个主权国家、一支人民军队战胜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打赢现代战争,必将带来极大的振奋鼓舞和深刻久远的启示。
一、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道义力量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当局立即武装介入,战争性质从一个东亚国家的南北内战演变成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反侵略的生死之战。美国在出兵朝鲜的同时,还派遣第七舰队对我国台湾海峡进行封锁和控制,这扰乱和阻滞了我国解放台湾的步伐和进程,严重侵犯了我国家主权。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严正指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既不受帝国主义的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威胁……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改变了战局,加速了战争进程,战火迅速燃至鸭绿江边,我国边民遭受严重生命财产威胁。在10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中国出兵朝鲜,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是一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退让只会助长其贪心,唯有坚决反击才是出路。历经五次战役,志愿军把“联合国军”一举打到“三七线”附近,迫使美政府寻求停战谈判。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在世界反侵略战争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争的正义性是战争胜负的政治基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野蛮侵略注定要失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当今世界,俄乌冲突未止,巴以战火又燃,战争危局不断,但不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作战样式如何更迭,侵略与反侵略的道义根基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力量。中国一直以来奉行积极防御战略,“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中国不会去侵犯任何别的国家,但也决不会吞下任由别国侵犯带来的苦果。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艰巨,必须要坚决担负起为国家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战略支撑的光荣使命任务。
二、磅礴雄厚的国家动员——决定战争胜负的体制力量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争的长期较量往往是国家动员能力的较量和综合国力的比拼。抗美援朝期间,广泛开展的全国性抗美援朝运动,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战争期间的运用,也是我国国家动员能力和体制力量的生动展示。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指示和号召。到1952年5月31日,全国各界共捐献5.56亿元旧币,用这些钱可以购买战斗机3710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豫剧团一行59人先后奔赴郑州、信阳、开封、新乡、长沙、广州等地为支援抗美援朝积极募捐义演,并用义演所得钱款购买飞机捐献给志愿军。统计数据显示,抗美援朝期间,东北地区有近40万人参军,其中约30万人参加了志愿军;东北地区还动员约394万人参加后勤保障工作,其中的74万民工直接赶赴朝鲜战场;东北后方人民广泛支援前线作战,不仅大量组织担架,还积极调动战勤车辆。周恩来指出:“这次动员的深入、爱国主义的发扬,超过了过去任何反帝国主义运动,这是一次空前的、大规模的、全国性的、领导与群众结合的运动,它的力量将是不可击破的。”相比而言,美帝国主义在战争动员上就异常艰难,战场上兵力后备补充不足,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政府陷入危机,被深深地陷在了朝鲜战场上。
“兵民乃胜利之本”,这是战争的哲思。未来战争规模可能仅局限于某一区域,战争形态往往表现为有限战争、局部战争、混合战争,但较量的根本还是兵民,还是国家综合实力。毛泽东一向强调:“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战争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永远依靠人民、永远服务人民,就永远不会惧怕任何战争威胁,也必将赢得任何战争挑战。
三、灵活机动的战法战术——决定战争胜负的群众智慧
“十指掐住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方弱点,这是战场战术的辩证法,也是以弱胜强的基本作战原则。志愿军指战员大都历经国内战争长期考验,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所谓“土方法”其实是在战火中形成的管用好用的独特战法。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认真研究“避敌锋芒、击其弱点”的实用打法战法,充分发动官兵出主意、想点子,研究用步兵武器打敌军飞机、坦克,研究破解冬季野外露营防冻难题,始终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著名的“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同样也在朝鲜战场上展示出强大的作战威力,并有效地减轻了伤亡。战争初期,为应对后勤运输车辆损失过大的问题,志愿军发动官兵一起想出了一个“万人站岗”的办法,使汽车损失率得以大幅降低。这一做法还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志愿军打败美帝,绝不是靠人多、兵多,靠“人海战术”,而是靠勇敢,靠脑子。战场上,志愿军打得巧、打得准。运动战期间进攻作战他们专打步兵,阵地战期间则构筑坑道工事,铁路抢修时架设活动桥梁、水下桥梁,这些都是志愿军广大官兵的智慧创造。战争后期,为配合政治谈判采取的“零敲牛皮糖”小歼灭战战法,更是毛泽东关于打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具体条件下志愿军的创造和发展。
我军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历来就以战法灵活机动著称,这与军事民主优良传统密不可分。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来自战场,来自前线。未来作战,战场环境瞬息万变,制信息权成为战场综合控制权核心,战术战法更需灵活机动。俄乌战争是一次多维立体的战略行动,战略博弈、体系支撑、平台作战、战术行动是其显著特点,也是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经济战、认知战的实战运用。新时代人民军队,更加需要从战争中学战术、练战法、谋打赢,深研战争和作战问题,广泛发扬军事民主,广开“诸葛亮会”,集中群众智慧,提高打赢能力。
四、勇猛顽强的战斗意志——决定战争胜负的精神力量
“气多胜于钢多”,这是精神因素与装备因素的辩证关系,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精神力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没有人会否定武器装备对塑造战争样式、左右战争胜败的重要作用。但装备不如人不要紧,志气不能输于人。这种敢打的志气,就是制胜的第一步。战场上,志愿军那种呼啸拼杀、坚韧不拔和视死如归的勇猛精神令敌人胆寒,被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彭德怀说:“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奋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有了志气,装备可以慢慢补上来,技术可以深入钻进去,胜利终将会一点点靠近。“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原木在移动”“冰雕连”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战斗英雄的故事展现出我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联合国军”虽占有武器装备方面的绝对优势,但美国人自己也承认“最大的弱点在地面”,其步兵战斗力弱,且部队士气低落,士兵厌战情绪严重,所谓“钢多气少”。许多美军老兵都对志愿军的夜袭和吹哨声心有余悸,被弄得神经过敏。美国兵在后路被切断时,总是把重武器四处乱丢,仓皇逃散,或者只能倒下装死。他们的步兵是经不起打的,个个胆小怕死,没有攻防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高下立判。
我军从来就是打精气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随着现代战争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场上直接兵火相接的场面将越来越少,但精神对抗、意志较量却永不停止。未来作战对我军人员心理素质、战斗意志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补短板,探索现代战争作战思想、作战方法、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和作战技术;另一方面,更要传承弘扬优良传统,铸牢官兵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和决心,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真正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需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自觉的能动性。”战略指导的任务就是在一切固有的条件基础上,灵活调动各种活的因素。强胜弱败是战争客观规律,一时的强弱,不代表永远的强弱,也无法决定战争最后的胜负。政治人心是活的,战略战术是活的,兵民士气是活的,后勤动员也是活的,装备武器也是发展的。战争之所以是艺术,成为政治的延续,正是因为这些活的因素以及战争指导者灵活的运用。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极有可能采取一切战争或非战争手段,对我进行长期性、全方位打压。我们要发扬和传承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经验和智慧,坚守道义法理、发挥体制优势、激发群众智慧、凝聚精神力量,积极化解新时期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强军兴军事业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向前再向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1):4-7.
[2]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54.
[3]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57-258.
[4]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30.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6]彭德怀军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45.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306.
(作者系63620部队工程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