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一个结合”丰富为“两个结合”。这既是基于中共党史的经验总结,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两个结合”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第二个结合”的深刻意蕴,为新时代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提供基本遵循。“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演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现实、明晰目标、推动变革的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可以透视其在本体论规定、方法论原则及实践论基础上呈现的逻辑理路。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本体论规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国家形态、法律设施及社会意识等构筑在物质生产实践成果上并随之发展。因此,从发展逻辑上讲,任何国家的现实与理论建构目的都是为实现民族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民族复兴是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变革的母题,不同时期具体实践是民族复兴的子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体论层面规定了“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目标路向。“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前提、奠定基础、发掘动力并延展内涵。
首先,民族复兴以民族独立为前提。在“一个结合”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历经斗争与选择,以社会革命实现和保持民族独立,为“两个结合”奠定基础。
一方面,中DjOUN4sjhsJ/rwvVg34v6w==国共产党人在与教条主义作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其建党之初就围绕民族独立进行实践。历经曲折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实现民族独立单靠教条地照搬本本无法实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必须有结合意识。通过对国情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等人成功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践行了结合理念。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理论命题,“一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得到确证。中国共产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最终实现并保持了民族独立。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加强对其中国式诠释,为“第二个结合”积淀思想资源。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引用中国历史来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解释马克思主义,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此外,毛泽东众多著作的行文方式和语言运用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能被国人认知结构容纳的必要性。毛泽东强调要注重以民族形式实现“一个结合”,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表现中必须带着中国特性。其已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禀赋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问题。
其次,民族复兴以强大物质生产力为基础。在“一个结合”的第二次实践中,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致力于建构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为“两个结合”创造前提条件。1956年,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现实,毛泽东提出要实现“第二次结合”,强调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现实。新时代,基于时代变局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客观现实,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指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民族复兴注入丰沛物质养分。以此为条件,“两个结合”的提出具备物质前提、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再次,民族复兴以人民觉醒为动力。“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实践标志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其成果源自人民并用以塑造人民。党在民族复兴总目标统摄下,以中华民族为载体,使中国人民从自在、自觉到自强,塑造了民族复兴的坚韧动力。一方面,“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演化唤醒人民主人翁地位,激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理念进入中国谋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视域,在党引领下,唤起了人是历史剧作者亦是剧中人的主体意识。在“两个结合”实践中,中国人民在“民族—国家—社会”基本结构中实现了思想的现代更新。另一方面,“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内涵延伸提高人民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激活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在“两个结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是对其内生力量的确证,源自高度的文化认同与自觉。“两个结合”在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以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及成熟的现代科学提升了人民对国家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提高了民族认同,为人民主体力量的发挥营造良好环境和客观前提。
最后,民族复兴以文明复兴为表征。“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探索彰显着应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侵袭的态度方法。西方文明的自觉优越根本上基于其现代化发展程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表征中华文明复兴。1840年后,中华民族面临文化认同失落与文化自信缺失危机。经由对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认识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党意识到实现文明复兴必须有文化主体性意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正是源自“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党在“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实践中带领人民创造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在古今中西之争中挺立,彰显巨大文化力量。因此,“两个结合”的推进程度关系着文化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空间,关系着中华文明复兴。要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历史演化与时代内涵,以结合的意识做好“结合”工作,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二、实践与认识统一:“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出发点阐释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从而说明人类认识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化,正是基于党引领的民族复兴实践。“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深度与实践广度,决定民族复兴使命的实现程度。这取决于“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即在“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探索与交互中实现实践与认识的动态统一。
第一,“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场域。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实践,而且要运用基于实践的认识再实践进而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性理论,要与有特殊性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必须不断实现实践与认识统一。正是在二者动态统一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场域不断扩大。其中,党不断深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从民族独立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基于对不同阶段人民需要的洞察,把实践同认识结合起来,不断解决具体矛盾,回应时代和现实挑战。纵观党史不难看出,党在何种程度上掌握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尺度,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成果与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新时代,要把马克思主义广泛运用于实践,既要从现实需求出发又要常思常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统一。
第二,“第二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视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表明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生力量的实践体察,而且凸显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时代认识。这种文明建构意识表明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视域更加多维立体,既注重物质领域建构又强调民族精神塑造,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的时代指向又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的本质属性。
“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现实指向各有侧重,认识维度互相重合、彼此交互,二者统一为“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与认识统一的方法论指引中开启更广阔的实践场域与创新空间。
三、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
人类社会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呈现变化态势的同时塑造了人类求进步促发展的精神。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实现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必然需求。西方世界以其先发现代化的时间优势加强对外扩张,在现代化模式上占据话语权,形成“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构建。但时间的先后与模式的优劣并不等同。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推进是“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探索中筑就道路根基。对现代化冠以中国式,表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源自国情特殊性。正因国情特殊性,才需要“结合”。“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三方面具备发展的生机活力:第一,它是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结合”理念是基于对国情的判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认识问题、作出决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胜利推进并拓展;第二,它是合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发展有其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有其理论逻辑。二者在“两个结合”中实现辩证统一,不仅体现了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及社会规律的把握,而且深入认识了经济发展规律;第三,它是合民心的现代化道路。国情基于民生,现代化道路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是最大创造力量。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筑牢道路根基。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延伸中厚植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是因为中华文明为其注入养分的同时其也为中华文明熔铸现代力量。通过“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延伸,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蓬勃向上。一方面,在“两个结合”中,党带领人民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传统文化“双创”,使中华文明实现传统到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在“第二个结合”的强调与深入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中国历史纵深,挖掘其文化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养分并以此确证中国式现代化长于中华大地,推动文明的时代更新。
四、结语
“两个结合”的历史演化及内涵意蕴,遵循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通过“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哲学审视,可以明晰其深刻本质、内蕴方法及实践路向。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纵深与哲学内涵,对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持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2.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115.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534.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6]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
(作者系福建古田干部学院中共龙岩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