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不仅是对全党同志的要求,也是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期许。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的传承与践行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是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中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红色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价值
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包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等,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植根于百余年党史的宝贵红色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精神的核心之一。历史上,八一南昌起义是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标志性革命事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神州大地陷入一片白色恐怖。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进行武装反抗。尽管南昌起义最终遇到重大挫折,但这场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年8月1日,南昌《民国日报》刊登《中央委员宣言》,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出卖中国人民、背叛中国革命的倒行逆施。在当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全国的共产党人在残酷的高压之下砥砺前行。
集体主义精神在红色精神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长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依然坚定信念、英勇无畏、同甘共苦,展现出了极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也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国际抗战盟军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除了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还呼吁“立即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同英美法苏等国订立各种有利于抗日救国的协定”,积极在国际上寻找抗日盟友,倡导组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远大格局和开放态度,体现以世界人民大团结为核心的国际主义精神。
通过深入探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红色精神中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宝贵资源。除了上述精神外,红色精神还包括以无私奉献、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等为核心品质的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也为我们塑造了坚强、勇敢和有担当的精神风貌。在今天,我们应当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精神,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红色精神塑造时代新人
红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义会议精神中的独立自主和团结统一,抗战精神中的视死如归和不畏强暴,以及“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境中保持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宝贵品质。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可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红色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通过传承红色精神,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
红色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雷锋精神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三)传承红色精神是新时代新要求
在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被视为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加强党史研究,推动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党和国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仅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和道路指引。
党和国家在传承红色精神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思想论述,坚定不移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这些政策和思想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通过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此外,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红色精神传承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方向。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红色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传播。
新时代,党和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的创新实践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如何有效传承和践行红色精神成为当代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以确保红色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入实践和有效传承。
(一)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所面临的挑战
传承红色精神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存在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教育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应对能力。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和互动性。这种教育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一些思政教育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上,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不相符,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同时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但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局限于国内视野,缺乏对国际问题和全球治理的系统性了解和研究,影响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培养。
(二)思政教育中传承发扬红色精神的实践探索
为了有效应对新时期在思政教育中传承红色精神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发挥红色精神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需要立足于实际,实事求是地探索传承红色精神的实践路径。
首先,教育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可以将红色精神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红色精神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除了教育内容设计,还应当认识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是推动红色精神传承与践行的关键。我们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如以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领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深入探讨红色精神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启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不可忽视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关键所在。我们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更好传承和践行红色精神。例如,可以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红色精神传承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教师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除了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进行改进,在教育机制上也要不断完善。高校等教育机构应当设计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激励机制。我们可以通过评估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实际行动,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实践中来。例如,可以建立学生红色精神实践活动档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红色精神,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结语
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精神不仅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通过传承红色精神,大学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局中。同时,红色精神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无私奉献等价值观,也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新时代,思政教育应以红色精神为根基,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2]张奇,钱均鹏.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N].光明日报,2024-02-18.
[3]中共中央.(1937).关于卢沟桥事变后的通电全国宣言[通电][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档案馆.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编号:2023zsszsx066 )研究成果。
(作者系长治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