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时期《红色中华》的群众参与性研究

2024-11-29 00:00:00朱凡娇
党史文苑 2024年11期

《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机关报之一,在苏维埃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该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宣传窗口,也是连接党和工农兵群众的重要媒介。报纸坚持“群众办报”的思想,通过设立群众监督专栏 “工农通讯员”等,使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与群众路线全力配合,既促进了党内外的信息交流,又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为苏维埃时期的稳固发展奠定基础。

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政权建设的最初预演,并在短期内取得局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成就,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社会管理的创新以及文化教育的推进等多方面。苏维埃政权建设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密切联系群众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苏维埃政权不仅在理论上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而且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让权力属于广大群众。比如在政治制度下,通过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从基层到中央的广泛政治参与;在经济发展探索中,特别强调与群众商量办事的经济管理方式,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等等。可见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与基层民众的联系空前紧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表达渠道和制度化保障,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政权建设上来。其中以党报党刊作为桥梁就是群众更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张闻天曾指出:“我们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所以《红色中华》报的群众参与正是这一“有力武器”,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政治概念向群众生活场域延伸,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理念,更是苏维埃政权生存的需要。

一、《红色中华》群众投稿栏目设置

《红色中华》报是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苏维埃时期党政机关创办的112种报刊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刊,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组织和文化功能。它不仅担当为党发声的重要使命,而且充分体现全民性的特点。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在其发刊词中指出:“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创刊以来,《红色中华》报坚持群众办报的原则和初衷,专门开辟多个群众投稿栏目。包括“突击队”栏目:主要用于揭露苏区内部的落后现象,通过报道和批评一些地方工作人员的不正之风,例如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以及这些行为对当地群众生活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化。“铁锤”栏目:功能类似于“突击队”,更侧重于对重大负面事件的深入调查和报道,以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和反思。报道的内容通常涉及严重的违法乱纪事件,以及对事件背后制度漏洞和管理问题的探讨。“警钟”栏目:旨在通过报道具体案例,警示其他干部和工作人员,避免类似错误重演。主要刊登因违反纪律被查处的案件,分析其教训,并提出防范措施。“读者来信”栏目: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直接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平台,鼓励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刊登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反映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查田运动”栏目:关注土地改革的实施情况,动员群众参与监督土地分配过程,报道各地土地改革进展情况,揭露土地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现象,推动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栏目,积极引导并落实了群众参与机制,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写群众”“写生活”。

因此自《红色中华》创刊起,就反复刊登鼓励群众投稿的启事,如1933年第94期《XCpn2YJJrau3umlZvuZ/Iw==征求通讯员——以热烈响应来庆祝“红中”百期纪念》一文中,鼓励“每个读者都要马上写稿来,努力使《红色中华》充实起来……”广泛的动员也得到了苏区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家或通过文字报告,或是诗歌、绘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撰写稿件。经整理统计,《红色中华》在l932年1月13日的第5期到1933年12月23日的第137期,不到两年时间出版的133期中,仅关于群众的批评性文章就多达150余篇,群众来稿踊跃,有时甚至要扩增“党的生活”版、“苏维埃建设”版、文艺版等版面刊发稿件。

二、《红色中华》群众来稿的内容

群众投稿的主题非常丰富,其中绝大多数投稿内容,是群众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特别是揭露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工作状态的问题。稿件内容还包括对前线战斗的报道、对后方生产的进展、社会生活的新面貌的报道,展示了苏区社会生活的全貌。

(一)关于政权组织监督

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民主监督,群众专门组织了突击队、轻骑队、工农通信员等监督队伍,其中突击队是人民群众在工农检察部指挥下监督苏维埃政府工作的一种组织,随时检察揭露苏维埃机关和企业等的贪污浪费和官僚腐化现象、检察党政军办事人员工作现状等。轻骑队是“反对官僚腐化的主要工具”“它是一种人民的监察”,且是苏区各组织都必须配置的队伍。工人和农民通讯员是苏维埃检查机构在苏区人民中间建立起来的全天候的监督人员,他们活跃在所有的政府机构、企业、作坊、学校、社团和街道、村落中,据统计,遍布苏区党政军群各系统的报刊聘用通讯员有400多名。这些群众性监督组织检举、监督苏维埃政权中的官僚腐化、贪污受贿等不良现象,并且以通讯的方式上报给各级工农检察机关,最终将反馈情况刊登在报刊相关栏目。

群众对政权机关中各类丑恶行为、不合理现象,予以不留情面、指名道姓地公开批评。群众敢于仗义执言,伸张正义,对各类监督对象的舆论监督力量是不可低估的。1932年9月6日,《红色中华》第32期又刊登《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向民众发出一项号召:“苏维埃之政体与经济体,有背离苏维埃之政治方针与当前之使命,且有脱离工农之利益者,有贪污腐化之现象;任何苏维埃人民都有权利投诉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懈怠。”从《红色中华》的角度来看,它曝光的是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曝光的是金融经济问题,曝光的是邮政运输等问题,在每一个领域都存在着贪污和歪风。通过曝光,极大程度整治政权机关中的不正之风。

(二)关于军事斗争的宣传

《红色中华》通过报道红军的战斗胜利和战斗生活中的英雄事迹,激励群众参与革命斗争。通过生动的描述,把红军的英勇形象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报纸经常刊登动员群众参军和参加各项革命活动的号召,通过真实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展示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热情。同时报道多次提到通过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如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等。例如1934年9月8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极为艰难之际,报纸发布“中央各机关号召募集二十万双草鞋慰劳红军”的通告,并在其后报道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热烈动员以及四个模范女同志踊跃承担草鞋任务的事迹。这“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不到1个月,20万双草鞋募集完成。

(三)关于苏区社会生活的报道

《红色中华报》多次报道农民在苏维埃政权下如何获得土地,并通过艰苦的劳动改善生活。例如,报纸曾用整版篇幅报道苏维埃干部和红军战士组织春耕突击队,帮助群众开展春耕的情况。在工业生产方面,工人的工作条件和权益也得到了关注,报道强调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人待遇,并鼓励工人积极参与生产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大礼堂的建设等项目也在《红色中华报》上有所体现,这不仅展示了苏维埃政权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还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提升生活质量的追求。报纸还积极报道苏区的文教活动,如成立学校、举办识字班等,这些活动极大推动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普及。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如建设红军医院和药店,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同时,《红色中华》刊登了大量有关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的文章,宣传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以连环画的方式在《红色中华》“三八特刊”中刊登了有关工人、农民“奋起”“全面的经济动员”“反抗封建主义的镇压”等文章,显示其深切关心苏区女性的生存状况。

三、《红色中华》的群众参与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红色中华》正是因为有了群众参与,不仅增强了报纸的互动性和公信力,也推动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特别是苏区政府在面对出现的负面舆论时,拿出“不护短”的态度,释放公开透明,反思问题的信号。《红色中华》的群众舆论监督,对苏区党政工作的执行过程、落实情况以及革命队伍的净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给我们今天党报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启示。

(一)有效遏制苏维埃政府各类贪污腐化的不正之风

《红色中华》曝光和调查的各种贪污和腐败问题达数百件之多。1932年,瑞金县在一次查处腐败案件中,就没收了6000多块钱。1933年,兴国县进行了一次社检,查出了200余名为“异己”的人,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长期控制社员。193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其中对犯有贪污及浪费行为的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制定了明确的惩治标准。第26号训令明确规定:凡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苏区货币,当时1元可约买42斤大米或10斤猪肉,官兵伙食不含粮食每人每天5分左右)以上者处以死刑;500元以下者视具体金额分别判处不同年限监禁或劳改;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罪;玩忽职务(守),管理不善,存放不妥,造成损失,轻者重罚,重者法办。命令的发布具有很强的威慑力,1934年头三个星期,报纸曝光的29人被带到法院受审,其中4人受到了警告,2人受到了严重警告,7人被提出更换管理岗位,3人被辞退。对瑞金地区腐败现象的调查,为中央苏区的经济节约了将近90万元,可以供10万人吃两个月。到1934年5月,整个苏区的贪污腐化已经基本停止,彻底消灭。1934年9月,苏维埃中央稽核委员会对中央政府5到8月间的财政支出进行了审查,并发表了一份稽核报告,认为苏维埃的财政状况是史无前例的。

可见,正是党报建立的反馈机制,让群众能够及时发表意见和建议,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红色中华》报十分重视群众来信,这种互动性使其深受群众欢迎。开展群众参与的新闻活动,组织读者参与新闻采写、评论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报道的内容和视角,还能增强读者对党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通过深入浅出的新闻报道和分析,帮助群众理解党的政策和发展方向,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党报不仅要传递信息,还应该教育群众如何理性思考和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提升整体的公民素质和社会参与度。

(二)增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苏维埃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毛泽东曾经指出,报纸的作用在于使党的方针政策最迅速地与广大群众见面,从而获得群众的支持。《红色中华》作为群众参与政治的重要桥梁,让群众的选举、监督等权利真正落实。群众参与使政策制定更加贴近实际,反映群众的需求和意愿,让政权更加民主、公开、透明,从而提高政权的合法性,增强了广大苏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苏维埃政府的信任和拥护,这种拥护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实质性社会变革和革命成果之上。土地革命、社会改革、经济建设、确保人民权利的政治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的推广,共同铸就了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深厚拥护的基础,这种拥护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改善上,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改变。

可见,群众廉政监督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可以通过报道群众廉政监督的典型案例、宣传廉政理念等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廉政监督工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同时,群众廉政监督也可以为党报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和线索,帮助党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使命。坚持群众路线是党报的重要原则,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并形成了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通过反映群众生活、表达群众诉求,增强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赢得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对今天我们的党报事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注群众日常生活,报道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能够让党报更加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只有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亲身体验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写出的报道才能更真实、更有温度。

(三)促进苏区的社会和谐稳定

毛泽东强调要改进报道策略,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党的工作和群众的事业。党报应客观全面地呈现社会现实,避免片面报道或宣传,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和需求,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苏维埃政府通过群众参与《红色中华》的撰稿,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本质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党报在重大事件和社会活动中应发挥组织动员作用,引导群众齐心协力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协同治理的重要平台,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党报不仅能引导舆论,还能成为社情民意沟通的渠道和协同治理的手段。

总而言之,党报事业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朝着改进宣传方式、提升互动性、强化教育和培养意识、贴近群众生活、加强组织功能以及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方向前进,才能增强党报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发刊词,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

[2]征求通讯员——以热烈响应来庆祝“红中”百期纪念,红色中华1933年7月14日.

[3]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红色中华1932年9月6日.

[4]孙伟.中央苏区时期的舆论监督及其机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我们在经济战线上的火力,合作社是经济战线上的主要一环,省委通讯1933.(23).

[6]关于中央一级反贪污斗争的总结,红色中华1934年3月27日.

[7]林海.中央苏区人民检察制度的初创和发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页.

(作者系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助教)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