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视与审思:海外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11-29 00:00:00赵雪嫣张皓博
党史文苑 2024年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已受到海内外广泛热议。系统梳理海外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言语向度,有利于以“他山之石”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并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影响力度、广度与深度。

一、海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体状况

国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截至2024年6月16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词在电子期刊西文过刊数据库(Journal Storage)的相关文献已逾3万篇。体量浩瀚的海外研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多维视角,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支撑起精彩纷呈的多元学科图景,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学、文化学、哲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沃尔科夫在《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另类哲学和社会研究的解释》中立足于哲学学科视角,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塞缪尔的《数字想象与中华民族国家》,阿夫多库申的《中国农村数字化》等通过经济领域,以数字化为方向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具体表现样态。此外,还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描述中国式现代化,齐娅的《巴基斯坦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普通青年的第三视角记述他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脱于纯粹理论研究的思维范式,以求真的态度贴合国外民众的基本看法。

客观来看,国外大部分学者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然而不可否认,还有不少文章受固有范式及“新冷战”言语惯势影响,对该命题存在片面认知或主观论断,仍需辩证审视海外研究的价值旨趣。如个别文章机械地套用西方对中国的“理论预设”,轻易作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抵制和抵消现代化的自由影响等不实论断。因此,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认识仍需更为理性的研判和分析,并对其中有益成分辩证地吸收。

二、海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动因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与要求,是中华民族在饱受苦难后,不断探索民族富强道路的过程。德雷认为,1839年到1842年,中国无一例外地战败,而后持续的军事劣势使国家不断遭受侵略,对中国政府来说,建立国家的防御体系,使其不再需要担心西方的入侵,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加尔布雷斯指出,中国发展的着眼点一直是在中国国内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而非外部征战,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阿维内里指出,马克思对于现代化的构想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过,并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种种构想惊人地相似。中国式现代化是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发展的,汪晖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意识形态与中国现代化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单纯的现代化,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其一,国外学者将人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拜赛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之一,中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让人民有责任地参与到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使人民在社会中感受到主人翁的精神。诺维科夫指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毛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奋斗,这条道路是根据实际情况所需不断发生改变,但始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在无序的资本积累、垄断和投机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富人可以继续富有,但穷人不会继续贫穷。共同富裕不但是基础的物质富裕,更包括人民的精神富裕。尼古拉斯指出,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要以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框架,而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这一框架阐明了实现“平衡发展”所必需的种种要素。克里布朗指出,中国的目的是建造一个强大的国家,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不公平与不平衡的现象,要消除这类现象就要求重视意识形态,这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始终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汉斯·杭智科认为,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中国更加重视环保和发展绿色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也刺激了中国走向绿色创新之路。中国始终履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积极表现,显示了大国担当。路透社评论员指出,中国正呼吁中国公众“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规定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协调”,这表明政府可能正在寻求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方式。左则对中国绿色发展的未来表达了期许,中国在2018年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中国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中国未来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将继续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与全球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卡拉汉提及,中国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中国要实现的中国梦是21世纪世界大同的中国梦,“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里欧认为,近年来中国始终将和平发展理念作为国家战略的指导原则。郑毕扬指出,中国在处理现代化问题中没有“霸权”需求,她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可以通过渐进式改革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来实现。中国的发展依靠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又会促进世界和平。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影响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自信,并为周边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赵穗生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别于西方国家,中国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支持和平统一、支持民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美国近十年来在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上的失败,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印证了中国模式的一些成功之处。毛林提出中国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和驱动力,中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经济发展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影响,受惠的邻国与东南亚国家,不仅能享受相关产品带来价格上的收益,而且还能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科技发展等问题。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丁内斯指出,对于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化,使世界其他地方因此而遭受苦难,而中国正开展“和平、可持续、公正的”现代化,这是对人类集体认识的宝贵贡献。保利诺认为,中国自1953年以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始终秉持着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一带一路”,中国主张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黄载皓指出,中国秉持的“和谐世界”理念与既往“西方崛起”不同,中国是“和平崛起”,和谐是中国崛起的方式,崛起的目标则是“命运共同体”。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后起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穆萨贝留提出,中国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观念。它基于对时代和历史的更深刻理解,为现代化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为发展中国家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国家和国际结构提供了中国方案。以巴基斯坦与我国关系为例,诺维科夫指出,巴基斯坦不仅在科学技术、物质上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走向成功为巴基斯坦树立了全新的方案和启示,未来的巴基斯坦将以中国当今的发展为参考努力走向现代化。

三、海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影响力持续深耕。不同视角的海外研究塑造了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舆论环境,为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在海外传播扩大了舆论影响力。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立场颠倒,在学术研究中有选择地甄别资料,成为维护美西方国家战略利益的“卫道士”。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这些污蔑之声我们要始终站在事实立场,并积极予以正面批驳和澄清。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斗力亟待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包含着中国千年文化、中国社会实际状况、中国国家理念的一条道路。加强这条道路的建设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的支撑,还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应当进一步将中国式现代化向海外宣介,让发展中国家看见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全球舞台展现一个全面的中国形象。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渗透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但在国外学界的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学者仅看到了中国的现状及中国发展的过程,而没有深入其后的理论,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下的阐发尚不充分。因此,要向西方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学理性内涵,以此引导海外学者对中国现状的理解与分析。

概而述之,国外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其中的许多积极有益成分可以为我所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国际舆论场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实命题与造谣抹黑。一方面,我国要始终掌握理论的主动权,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展现旺盛的生命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适于自身的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持续关注国际舆论导向,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故事、听到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读导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海外形象传播史研究(20ADJ009)”。

(作者赵雪嫣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皓博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浙江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