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

2024-11-29 00:00:00李策
党史文苑 2024年11期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是“大思政课”理念的首次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新的发展方向,亦是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育人要素,与“大思政课”目标高度契合。尽管高校已初探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大思政课”框架下,深入分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提出针对性对策,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质量,推进教育强国战略行稳致远。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重要性

(一)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蕴含的坚定政治立场、崇高精神品质以及优良生活作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从性质上看,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革新高校教学设计具有重大意义。从内容上看,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道德情操培养等多个方面,以其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色彩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作为直观可感的教育学习材料,红色文化资源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供精神引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红色文化资源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同时,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能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此外,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一代代青年弘扬与继承红色文化,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红色文化资源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热情与英勇事迹,从而提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认识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补足精神之钙。同时,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红色文化资源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指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对西方舆论压力,我国更应站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高度,科学策划叙事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亦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载体与力量。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面临的困境解析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红色思政人才

当前,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仍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偏重理论灌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进而影响思政课的成效。“大思政课”强调课程的边界拓展与外延丰富,然而目前思政教育却往往局限于思政课堂,实施主体也主要集中于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尚未达到“大思政课”视域下协同专业课程共同育人、联结诸多高校全员育人的要求。深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不足,对思政课、可开展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及课程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准备上不够充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不深入,运用不够灵活有效,这也影响了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合作教育有待提升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须注意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本是实践的结晶。但当前高校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时,实践环节较为薄弱。部分高校虽有提供实践机会,却因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使学生易将此类实践活动视为游玩和参观,甚少对所见所闻开展深入思考,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部分实践活动也存在形式陈旧、流于形式,未触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等问题,导致育人工作陷入形式主义。此类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校外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内思政教育并未形成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存在着对接不紧密,沟通联系有待加强的现象;高校内部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体制机制,尤其是考核测评相关机制,导致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管控,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三)当代价值认知不足,重视程度欠缺

在思政理论课上,讲授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缺乏深度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所含有的价值和精神传递不够到位,导致育人效果欠佳。部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或过于碎片化,难以构建完整的革命历史脉络,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整体革命脉络的深刻掌握和领悟;或理论功底不足,对红色文化的精髓理解不深,实践意义挖掘不充分,这实质上是在用停滞的眼光看待红色文化,甚至可能误导学生,使其对红色文化产生怀疑,认为其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拒绝将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内核。究其原因,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深入挖掘和创新创造的热情。同时,他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未能与时俱进地采用现代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感。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红色思政的人才和机制保障

第一,确立红色文化教育硬性指标,构建常态化育人机制,提高高校内部重视程度。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措施强化思政课教师等教育主体的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着重关注党团工作人员、辅导员等关键力量,促进其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高校应倡导全员育人,每位教师与工作人员均需践行红色精神,以身示范,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同时,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协同作用,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共同强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

第二,应当以高校为核心构建内外协同体系,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研发与应用。校内,各主体应明确职责边界,分工合作;校外,高校应与政府建立协调机制,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拓宽红色育人实践渠道并提供政策与保障支持。同时,高校应与红色教育基地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其了解和思考的积极性,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高效利用与优质发展。

第三,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内容,强调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构建有效评价体系是保障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关键。课程评价应综合闭卷考试、出勤及实践表现;强化以红色为主题的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感。活动评价应融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评价,确保其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丰富课堂开展的内容及形式

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育资源观,积极整合多元化素材,避免拘泥于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课堂的活力与深度。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需精准把握时机,既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又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同时,教学应紧密贴合学生成长需求,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动探索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应依托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团队编纂地方特色思政教材,并持续更新以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可以建立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将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课堂,使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有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

(三)提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多样化社交媒体渠道与网络红色信息栏,广泛传播红色文化的精髓。其中,校园网络作为重要窗口,更应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等红色精神的关键平台。同时,为确保红色网站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形式化倾向,保障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助力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样重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合作共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其精神内涵,并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及其内核,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校园环境亦是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需将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设施,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价值行为习惯及精神品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更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充分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政工作。当前,高校在此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亦面临挑战,需积极应对以促进深度融合与成效提升。展望未来,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的融合研究将成为热点,高校应立足国家需求,结合理论与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78.

[3]马福运.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精神作用及机理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04):5-14.

[4]王晨.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75-77.

[5]李伏清,范佳.“大思政”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理路与实践探析[J].红色文化学刊,2023,(03):95-101+112.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2):30-31.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