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开放教育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2024-11-29 00:00:00周羡蕾
党史文苑 2024年11期

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召开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期间、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以及2022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都曾多次着重强调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好民族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未来具有深远影响。

依托开放教育线上课程载体,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放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筑牢学生思想防线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融入开放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融入程度不够、缺乏规范体系、评价机制落后等。据此提出加强教师研修培训,夯实融入基础;拓展开放教育资源,创新融入手段;完善多维评价机制,保障融入效果等建设路径与解决措施。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和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均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融入教育实践可以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和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不仅是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健全开放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的必然举措。

(二)扎实筑牢学生思想防线

开放教育由于具备免试入学、远程教学、时间灵活的特点,是对普通高等教育薄弱地区教育资源的补充,尤其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无处不在,不断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在开放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引领学生厚植爱国爱民的共同情感,由思想认同过渡到行动转化,纠正学生在意识形态上的认知偏差,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理智的民族认知和浓厚的民族情感,同时揭露国外敌对势力的野心,让学生自觉抵制分裂主义的思想侵蚀。

(三)巩固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开放教育的对象包括各地区、各界人士,以成人学生为主,其所处地理环境、地方风俗以及本人文化背景、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开放教育的课程面对复杂的学生身份与背景,可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族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抵制民族分裂的责任感,赋予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术交流,打破隔阂和偏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融入程度不够

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专门的思政课程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开放教育的课程中讲究运用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它强调的是隐性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优秀的思政素养和扎实的思政教育能力,还要准确理解并把握开放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不同于一般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现阶段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少数教师未能充分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理论储备更新换代慢,在教学中投入精力和热情不足,浅尝辄止;或是能够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格局不够开阔,融入不够深刻。

(二)缺乏规范体系

在现阶段的开放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设计缺少对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相应思考、开发与应用,导致“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开展协同育人时缺乏统一规范的体系,没有有效的衔接方式,融入方式较为突兀,无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风格、学习能力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开放教育学生的复杂身份背景和不同学习需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三)评价机制落后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尚未完善,在评价维度、方式等方面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对课程思政类的复杂教学情境难以进行客观评判。教师通常只在课程结束时做一次性评估,没有持续跟踪教学效果,无法了解课程对学生的长期影响,也无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改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的是长期育人,是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而短期的评价机制既不利于维系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教师研修培训,夯实融入基础

专业课程教师同样需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将其内化于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充满情感、释放热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外化于行,源源不断输出具有学理性的观点,让学生信服。

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可定期举办教师研修,帮助教师理解和尊重不同身份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着力提升教师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包容性。培训以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性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要融入课程、如何融入课程以及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等作为切入点,引领教师逐步增强教学能力。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习培训,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完成不低于既定学时的校内研修活动,例如举办专业讲座、进行学术报告、组织研讨会议、开展教学竞赛和进行课堂观摩等。另一方面,通过对专业课程教材的分析研判,将爱国事例、民族团结新闻融入其中,让学生乐于了解,进而积极思考、探索,将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灵活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良载体。同时可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发掘本校爱国人物事迹以及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在校内进行分享交流,为课程建设提供内容支撑,打造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精品教学案例供教师学习参考。

(二)拓展开放教育资源,创新融入手段

灵活运用开放教育的现代教学方法以及各项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虚拟课堂、VR交互、情景教学等,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开放教育课程学习的网络化、碎片化特点,不断建设完善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扩大教学覆盖面,增强教学渗透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领域,已成为实现“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应当立足于当前网络背景下的“大思政”格局,进一步创新手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融入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中。

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情境,在课程开展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活动内容,自主探究,通过合作研讨、小组作业等形式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将外在教育转变为学生的亲身感受,实现从系统认知到知行合一的转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实地参观、红色研学等方式,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的育人资源拓展教学场景,将其化为课程内容,避免对学生的强行灌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通过促进多方交流、信息共享和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进而提升学习动力和研究热情,激发创新思维,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

(三)完善多维评价机制,保障融入效果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中的融入效果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全面覆盖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成效等多个维度,专注于解答评价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性动态过程,不应仅由教师单方面评价教学成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动态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中的融入效果。评价方法可采用发放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反馈意见,必要时可邀请具备相关技能的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评估。课程结束后应充分运用评价结果,结合各个行业和岗位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工作要求和素质能力要求,从思政素养、职业操守、工作表现等方面做进一步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此背景下,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民族的学生早已通过全方位互嵌式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尤为迫切。新时代赋予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更高的使命,使其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教师研修、拓展教育资源、完善评价机制等方法在课程中加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放教育将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有效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

【参考文献】

[1]陈方.在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8):87-88.

[2]郭永虎,张函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新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3):128-136.

[3]武永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话路径探析[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0(05):52-57.

[4]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62-67.

[5]万陆洋.“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探讨.光明网.[EB/OL].(2021-12-01).

[6]古哈尔班·吾买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3,21(03):113-118.

[7]王攀攀.课程思政背景下开放教育导学课程育人实践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1):92-94.

[8]钟杰,何莎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探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3(09):154-157.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助教)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