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论述深入剖析并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增添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文明内涵。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文化活力的至关重要性,着重强调积极引领文化向前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放在了国家治理的全局之中,对新时代的许多关于文化的塑造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这些新的想法、意见归纳总结出相关经验,进一步拓宽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核与体系范围,全面构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元文化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及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背景
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地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同时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深刻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相关的理论,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建造和塑造的文化的现实,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要素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构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论框架,每个要素各自承载独特的理论功能,共同构筑其内在逻辑结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为当代文化奠定深刻理论印记
文化是揭示意识能动反应的关键标志,在人类哲学探索中占据显著位置,其价值与影响力一直是核心讨论话题。在该话题上,传统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理论显露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特征:一方否认文化活动的能动影响力;另一方则以过度抽象和绝对化的视角强调文化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守唯物主义原则,强调从实际的经济政治架构出发,深入剖析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影响,充分认可文化所具有的能动性,以及它在特定情境中可能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认识文化的生成机理,必须从实际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鲜明地体现了其理论导向。
(二)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成就,构筑坚实的文化发展新支柱
文化演进不能局限于孤立的书斋思维,现实生活中的生产与互动交流才是推动文化演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与丰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对文化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核心地位的认知日益深化,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文化自信自强的开创性理论,并深入开展了多个创新性实践项目。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度发掘蕴含丰富理论价值的文化遗产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国人个体意识中的内在特质,亦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重要象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看作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我党十分注重挖掘中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成分,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服务,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孕育与演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实现了形式支撑与内容供给的紧密结合与同步提升。
形式支撑就是以传统文化理念为基础,通过创新手段,构建出的能够有力承载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表达形式。内容供给就是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实践,促使其与当代生活和价值观交织,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其转化为新的理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绵延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演进的核心支撑,这一演进过程中孕育出的崭新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直面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专注于维护文化安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当今时代的思想建设和舆论引导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就必须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刻把握。
(一)坚持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始终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深入理解和执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政治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续与发展命脉。我党历经革命烽火、建设热潮、改革攻坚等多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根本抓手,强调对文化的领导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重强调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和核心价值,并制定了详尽的战略规划,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是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有效举措和政治堡垒。换而言之,一是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规划,使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一个整体。二是要从全局出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教化中的实际应用,同步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三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优化对外文化传播策略,构建独特且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与展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关乎国家的旗帜导向、路径选择与政治安全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对我国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创新,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定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社会思潮与多元文化共融,有效防控意识形态隐性风险,抵御不良思想对公众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
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立场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主体性原则。对于文化而言,立场不仅是关涉文化价值与方向的选择问题,而且是关乎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的核心问题,是关涉建设谁的文化和为谁建设文化的重大问题。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是要在保留中国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它的独立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文化繁荣,构建一个实质性的“文化强国”。首先,要牢固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切实保障并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其次,要提升公众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这包括对文化象征的深刻认同,对文化情感的共情理解,以及对文化价值观的深入接纳。最后,要坚守并弘扬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持续深化中华文明与其他卓越文明的交流互鉴,彰显我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为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度探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强大文化底蕴。
(四)秉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导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文化发展核心理念与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文化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全民基础上,强调大众的积极参与、责任的共同承担以及成果的普惠共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和核心源泉。文化惠民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宗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创新生产大众喜爱的文化作品,确保公众的文化权利和需求得以实现。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全局意义和引领作用。相比之下,无论是试图照搬“西体中用”“全盘西化”模式,还是效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均未能引领国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代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和理论飞跃,为世界文明宝库贡献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开辟了人类文明多样发展的广阔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代表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凝聚人心、夯实根基的强劲底气。
文明是不断发展的,观念是不断更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姜文萍.国内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研究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5):2-3.
[2]邓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8(20):106-107.
[3]杨叶卿.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9:21-24.
[4]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担使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第54期丙班)部分学员畅谈党的二十大学习体会[J].求知,2022(11):48-52.
[5]陈秋兰.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96-104.
[6]张远新.试论江泽民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4(06):70-72.
[7]郑东艳.毛泽东文化观与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同构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3):18-25.
[8]孙冰,谢玮,王红茹等.新时代 新征程 新辉煌——二十大代表与社会各界人士热议二十大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22(20):26-36.
[9]周振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结构研究[J].河北学刊,2019,39(01):13-19.
[10]徐蕾,司锐,张仕庆等.地方传统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智库时代,2018(36):35-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战疫大考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优势”(批准号L21BWT015)资助成果。
(作者崔莹系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后;王畅系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徐欢系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