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反形式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2024-11-29 00:00刘芷乐
党史文苑 2024年11期

形式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作风、方法和观点,总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忽略真正需要关注的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形式与内容同属于一对哲学范畴。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在当前的语境下,形式主义主要是指少数党员干部在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种热衷于做表面功夫而不注重“效率”“实际”“质量”的异化工作作风、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其实质是主观主义与功利主义。邓小平在反对形式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纠正了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检验形式主义的判断标准,并强化了反形式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突破形式束缚、实现主客观统一的关键,而实事求是则是做好工作的核心原则,强调领导干部应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发扬务实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邓小平反对形式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作为改进作风的有力思想武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反形式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突破过去固有形式的束缚。如果“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不敢打破思想上的禁锢,那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而要做到解放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要让群众提出意见,开动脑筋,不能仅靠少数先进分子。实事求是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然而,客观实际是不断演变的,人的思维往往落后于现实,这样的现象常常会使我们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工作态度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不管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老老实实地工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邓小平在1950年整风运动后,对西南地区党内存在的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主要就是脱离群众,营造看起来很忙,但实则是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他深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脱离群众、忽视实际需要的表现,对此他始终持反对态度。邓小平强调:“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邓小平在推动工作、解决历史问题、维护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始终贯彻群众路线。他指出:“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形式主义正是站在人民群众之上,背离群众的意见,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经济领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政策正是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在文化宣传上,邓小平指出“宣传形式不够大众化”,要以群众喜爱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才能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要让文化运动“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大众化”。

(三)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统一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实践表明,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是两种主要的监督方式。党内监督,特别强调同级监督,“上级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常委应由委员互相提名和选举产生,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选举人的意志,并确保责任的履行。同时,党委权力应进行适当分权,区分党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权力,以更好地落实民主集中制,适应不同的权力结构。

要扩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邓小平指出:“让群众来监督批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还对群众监督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和智慧中汲取知识与策略。我们“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特别是在面临工作难题时,更应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寻求解决之道,坚决避免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应对工作,努力在各项任务中创新和突破,实现质的飞跃。

二、邓小平反形式主义的历史贡献

(一)纠正了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邓小平认为:“在我们同志的头脑中,对建设总是贪新贪大,这种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的思想使我们吃了亏。”不能因为讲形式,就浪费国家的资金资源,而忘记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作风整顿好,“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部分领导干部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甚至搞形式主义、大吹大擂,弄虚作假。这种恶劣的工作作风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因此邓小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要转变这种文牍主义的工作作风,发扬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的精神,恢复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和干部必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种作风的转变有助于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二)提出了检验形式主义的判断标准

1978年5月11日,一位特约评论员在《光明日报》刊登了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并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广泛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限制,重申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向。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是对抗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提出:“现在,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了使党和人民重视发展,邓小平针对当时一些人用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来衡量改革开放的问题,指出了“不争论”和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明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那些担心特区姓“社”不姓“资”和忽略实质成效、效率、质量的形式主义工作倾向,进行严厉遏制。邓小平还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邓小平通过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纠正了此前一些脱离实际、党的建设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为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障。这些理论都有力回击了不关心内容,只关注形式的错误倾向。

(三)强化了反形式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

针对某些党员干部出现的形式主义行为以及他们与群众脱节的问题,邓小平强调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他倡导把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方法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邓小平指出“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因为领导干部在经济条件上行时期,容易产生利己之心,顾及个人仕途名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将群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整治‘四风’,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群众是产生领导干部的土壤,我们不仅要完善干部选拔考核指标体系,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学习,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

三、邓小平反形式主义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政策本身就是一次反形式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必须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方法。这种务实的思维方式直接催化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他反对空洞的理论推演和形式主义的政策制定,认为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的需要,政策制定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这种思想最初体现在农业改革上,邓小平支持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直接解决了农村的粮食生产问题,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此外,他在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也持续应用这一原则,如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改革国有企业等,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力求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论的发展不能脱离实际,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来源。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带领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践行群众教育的实践路径

形成一种反形式主义的社会文化至关重要,必须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改变人们对于形式主义的看法,提高人们对实际成效的重视,逐步树立起以实际成效为导向的工作和生活文化。

一是理论教育。深刻理解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邓小平提倡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教育对象,进而向党员和群众普及,采取由点及面的教育方法。我们今天继续坚持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走形式、重口号、留痕化等现象的产生。

二是宣传引导。宣传教育内容需要紧贴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经验,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教学,能够让群众直观地理解形式主义的表现和危害,同时还要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工具,如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宣传教育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三是躬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群众中进行反形式主义教育,有利于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监督。从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能够加深人民群众对反形式主义的认识,从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自觉地践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自下而上地自觉力戒形式主义。

(三)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教育

邓小平提出“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形式主义具有长期性,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保持坚持不懈的耐力、久久为功的恒心、持之以恒的努力,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高度统一起来,汲取历史经验,发扬斗争精神。

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法宝,思想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一项持续不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对于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党性修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邓小平对思想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深知思想的力量,更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党员的重要性。他不仅要求所有党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特别强调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邓小平善于从本质和精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全面了解党的历史。这样做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可以有效地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活力,补足“精神之钙”,培育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形式主义具有反复性、顽固性,我们应该意识到反形式主义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形式主义的危害,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邓小平反对形式主义,在于强调政策和措施必须精准地解决实际问题,避免走形式、空谈理论。这种理念促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注重效果和实际应用,有助于确保改革举措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邓小平反对形式主义,不只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一种全面转变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实践,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也对我们今天力戒形式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栗智宽,俞良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理形式主义的举措创新与实践特质[J].中州学刊,2020(05).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