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路径探析

2024-11-26 00:00:00崔锐娟
群文天地 2024年5期

综合文化站评估是加强、规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自治区第一次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为例,通过对拉萨市、山南市和林芝市评估复核结果分析,围绕硬件设施、场所开放、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等反映乡镇文化站整体工作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举措和成效,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策,以达到以评估促建设、促管理、促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目的,进一步巩固文化阵地,切实提升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基本情况

2024年5月,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自治区乡镇文化站评估实地复核工作专家组赴拉萨市、山南市和林芝市部分乡镇(街道),按照《西藏自治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标准》,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评估资料及相关原始档案、核实平台初评数据等方式对参评文化站进行实地复核。截至目前,拉萨市、山南市和林芝市共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204个。在参评的197个文化站中,评出特级文化站(950分以上)11个,占比6%;一级文化站(900—949分)69个,占比35%;二级文化站(850—899分)78个,占比40%。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与成效

在评估定级工作中,各参评综合文化站在提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评估定级工作中,拉萨市、山南市和林芝市自评为特级和一级文化站的站舍面积均超过350平方米。各乡镇文化站均配备音响、DVD、投影、乐器、台球室、各类棋牌等电子、文体娱乐设备;设置了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非遗展览室、书法展览室、自习室、多功能厅、辅导培训室等功能室。在此基础上,部分乡镇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和民俗资源增设了乡贤馆、党史馆、民族团结室、新旧西藏对比室,室外提升改造了儿童游乐设施、篮球场,将文化站打造成集文化传播、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综合文化平台。部分文化站配有文化广场、群众小广场和表演舞台;部分文化站邻近历史文化广场,交通便利,人员密集,为文化站开展活动提供了“地利人和”的便利性条件。周边已经运行成熟的历史文化设施、非遗展陈和旅游资源吸引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参与到跳锅庄舞、朗玛堆谐等自发性文化活动,以及非遗展演、知识竞赛、图书阅读、各类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站内功能室的利用率和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和非遗活动的参与率明显提高。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

各地在保障国家免费开放经费足额拨付的同时,持续加大本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如堆龙德庆区2021年至2023年分别投入资金2093万元、2239.5万元、1775.38万元,用于文化阵地提升改造、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村级文艺队场次补贴、藏戏队扶持等。在政策扶持方面,先后出台《堆龙德庆区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堆龙德庆区民间艺术团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堆龙德庆区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向堆龙德庆区藏戏队、两家注册演出企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助力民间艺术团体发展。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各文化站工作人员配备均能达到5人以上,且多数工作人员都有本科以上学历,队伍文化水平整体有所提升。文化站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做法;另一方面发挥职能优势,积极组织街道文化专干、村级文艺队演员等参与区、市、县级组织的各类培训,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阔了视野和思路;选派县(区)艺术团骨干人员,通过到村(社区)蹲点指导的方式,为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开展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了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演出能力。其中,山南市桑日县桑日镇文化站以“活动多元化+服务下沉”的模式,积极动员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深入各村(社区)、辖区学校开展系列针对性文化服务活动,如老年人防诈骗知识宣传、移风易俗、趣味运动等活动;深入辖区幼儿园开展主题绘画、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针对残疾人开展简单的趣味活动,如为视障人士送阅读服务、共唱红色歌曲等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四)全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推进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所有参评文化站开放时间均能达到每周不低于42小时。错时开放时间不少于总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多数参评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坚持全年无休。结合各节点有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例如利用传统节庆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用重大节点,开展非遗展演、知识竞赛、图书阅读、各类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依托当地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增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能力

将文化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与当地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山南市文化局每年对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运行效能、服务效能和资金使用等细化指标进行考评后,对乡镇文化站进行评分,划分优秀、合格等级结果,形成《关于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绩效考评情况的通报》,予以公布。山南市文化局对名次靠前的乡镇予以额外的资金奖励,以此调动参评单位的积极性,对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效能提升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三、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评估结果,综合文化站提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对评估标准理解不准确、把关不严格、自评不客观

一是填报信息年份把握不准确。如在填写举办综合性大型文体活动、单项性文化活动等数据时,要求填报2021年至2023年的年度数据,但存在少填或漏填的现象,导致自评结果有失客观。二是对评估标准理解不准确,如将文化和非遗演出活动与展览展示活动混淆,导致展览展示次数不达标。三是自评项目把关不严格。如在评价“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方面,乡镇综合文化站虽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录制、发布视频,但一半以上乡镇文化站缺少相关档案资料,在此项自评填报时未能严格把关,导致评估结果有偏差。

(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理念仍需创新

部分县(区)对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理解固化,服务活动满足于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贴合群众生活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活动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效能提升慢,动力不足。

(三)阵地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一是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用的现象,乡镇、村居文化阵地管理运行不够规范,利用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不高。二是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有待加强。当前部分乡镇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方式仍以手机、看电视、棋牌娱乐等为主,文化活动集中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十一国庆节、藏历新年等节点,由各村文艺演出队组织开展演出活动,演出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创作的节目较少,群众参与率不高。三是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常态化活动偏少问题,导致基层群众了解、参与文化活动机会少,对文化活动的兴趣不高。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乡镇宣传仅限于在本地宣传平台上宣传,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比较单一,重点不够突出,宣传影响力有限。

(四)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部分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调换频繁,工作人员对文化业务熟悉程度不够,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抽、借调和兼职过多,导致依然存在“占编不在岗”、专干不专、专干不干等现象。

四、综合文化站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实践路径

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注重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本次评估工作中,笔OBv8bQ4fbfc3xmSELFuwY7Uyiq12GxJzjWRpq1vgeUA=者通过分析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基层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基层群众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一是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参与文化活动,激发乡镇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如山南市桑日县桑日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活动多元化+服务下沉”的模式,面对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问题,向各村(社区)征求意见,以“群众点单+中心接单”的模式,精准制定年度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通过服务项目征求意见通知、村(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向中心提出文化活动的具体期望和要求。中心在接收到群众的点单后,进行分析和整合,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组织协调能力,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开展相应的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后续的活动。二是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职能作用,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把握好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性服务。如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综合文化站,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昌珠镇坚持由乡村群众唱主角,热在乡村、乐在群众,连续举办了三届“村晚”,持续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该地“村晚”入选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点。除此外,还组织开展打牛角、藏戏表演、非遗展演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这些活动让群众做主角,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精髓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在群众对活动体验的及时反馈中,不断提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力保障

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逐步增加综合文化站编制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全面形成综合文化站“专人专用、专人专管、专人专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协调力度,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促进乡镇文化工作正常开展;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选派文艺专业人员到基层,以文艺骨干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全力做好公共文化培训和辅导,提升文化人才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文化志愿服务作用;强化源头管理,严禁各种形式抽、借调基层文化专技人员,对长期“占编不在岗”人员,在职称评定、各级评优等方面不予考虑,确保基层文化队伍相对稳定。

(三)规范档案管理

文化站日常管理和开展文艺创作、演出、教育、培训、展览、理论研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各类业务活动,所形成的文字、图像、声像和实物等建档工作亟待加强。将档案管理作为综合文化站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培训,提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档案管理意识和工作水平,以健全档案材料、规范档案管理作为推进综合文化站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促进整个乡镇文化事业的进步。

(四)加快推进以乡镇文化馆图书馆为服务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

继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和运营管理,要主动纳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统筹推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县域内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有效联通和全覆盖;加强县级文化馆总馆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调配力度,指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即分馆之间资源配送,组织文化骨干开展培训、文化活动、数字文化服务、非遗保护等工作,定期下派业务骨干到分馆进行指导和辅导;分馆除履行原有基本职能外,在总馆的指导下开展延伸服务,扩大服务对象,指导服务点工作。

(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精细化、标准化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充分利用民俗、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纪念馆、民俗馆等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展陈设施,打造留住乡愁、品味乡韵、展现最美的乡村文化新地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扎根乡土,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特色资源,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节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本地群众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精细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复合型服务业态,突破传统单一的文化服务,面对不同群体、不同节假日,提供针对性服务项目,如开展新年笑星、重阳敬老、妇女半边天等系列品牌服务;注重对各类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效能评估,通过刚性指标,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作用,促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进行评估,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推动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品质、均衡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发展,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福利。通过评估促使文化站定期总结文化服务供给工作成效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与完善,丰富和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刘小泉.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智慧农业导刊,2024 (05):38-42.

[2]张晓娜.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以“三圈理论”为视角[D].兰州大学,2022.

[3]刘东峰.艺术乡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逻辑和实践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3(11):120-127.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