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组织,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馆的各项工作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便是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业余文艺团队是群众自愿组建的文艺团体,是活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能够推动群众性文艺创作,继承、发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据此,笔者通过进一步分析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破局发展的方法,助力青海省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现状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全国各地的中老年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备受社会关注。多年来,青海省文化馆大力培育、发展业余文艺团队,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素质和水平,满足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目前,馆内有舞蹈、模特、合唱、器乐、鼓乐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32支,基本涵盖了大众喜爱的艺术类型。
(一)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蓬勃发展,涌现出了青海省文化馆爱乐合唱团、驼铃笛子艺术团、河湟情曲艺团、舞动春天艺术团、红半天女子鼓乐团、白玛江源藏族民间艺术团等优秀团队。馆内现有业余文艺团队32支,由青海省文化馆统一管理,组织开展排练、文艺辅导、艺术展示等活动。业余文艺团队的成员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退休人员居多,高中以上学历占多数。(详见表一)
(表一)
(二)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情况
1.专业示范性强
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的辅导老师由省内行业专家和省文化馆专业技术干部担任,团队以招生考试等形式吸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文艺活动的业余文艺人才加入,通过专业辅导和排练,使这些业余文艺团队在专业文艺表演技能方面得以提升且在省内业余文艺团队中起到示范作用。比如,青海省文化馆爱乐合唱团已成立20余年,排练了百余首中外混声合唱音乐作品和极具青海地方特色的混声合唱音乐作品,如《下四川》《雪白的鸽子》《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曾多次参加全国中老年合唱节并获得多个奖项。2022年,该合唱团代表青海省参加第十九届“群星奖”评奖活动,成功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合唱类决赛。合唱团的演唱得到了省内外同行及专家的好评,为我省群众合唱事业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河湟情曲艺团成立10余年,主要以青海平弦、贤孝、道情、打搅儿、越弦等地方曲艺为表演形式,表演的《水淹金山》曾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类作品决赛优秀表演奖,创作的剧目《快乐的亲家母》 《美河湟》《西路英雄》《河湟赞》等作品先后荣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青海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多个奖项,为青海地方曲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舞动春天艺术团由青海省知名舞蹈艺术工作者担任艺术总监,先后编排了18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其中《阿秀娜》《土乡花棍》《三江源的祝福》等作品在全国中老年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
2.团队凝聚力强
对于退休老年人而言,许多人在退休后,会感到无所适从,生活没有了目标,甚至失去了人生方向。面对此情形,部分爱好文艺的老年人选择加入业余文艺团队,通过学习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培养一项艺术技能,展示个人才华,寻找新的生活目标。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极大地减少了他们退休后的不适感,使之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不断加强对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通过组织开展文艺团队考核、举办老年艺术周展演活动等务实举措,建立团队优胜劣汰、创先争优机制,激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力,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为老年人打造学习、展示、交流平台,营造乐观、健康、向上的老龄生活环境。在日常排练过程中,队员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在努力提高自身艺术技能和表演水平的同时,彼此之间也结下深厚的友谊,队伍呈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展现了新时代中老年人的风采。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在团队间相互影响、渗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3.业余文艺团队的延伸作用
文化帮教团队是青海文化馆自2014年作为监狱系统对口帮教单位,建立起的一支特殊的文艺团队,本着“和谐共通、艺术感化、社会帮教、以文化人”的原则,省文化馆先后选派声乐、舞蹈、器乐、主持、灯光、视频制作等专业技术骨干赴监狱开展帮教工作。老师们不仅在文艺专业知识上给服刑人员无私教授,导人向善,同时积极敬业的作风和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服刑人员。通过文化帮教进一步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文化净化心灵,以文化人的社会功能得到体现,业余文艺团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社会作用。
二、困境
(一)小众门类参与度低,缺乏专业理论指导
目前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的成员年龄基本在50岁至70岁间,他们年轻时从事的行业与艺术无关,大多属于文艺爱好者,加入团队前基本没有系统学习专业艺术知识的经历。如曲艺类团队,成员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器乐表演、演唱等方面的专业基础,才能开展排练、演出活动,再加上曲艺受众面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社会参与度很低。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的曲艺类专业技术人员相继退休,由于缺少专业人员进行艺术指导,使曲艺类业余文艺团队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后继乏人的窘境。
(二)男女比例失衡
在业余文艺团队的人员结构上,男少女多,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较为明显。女团员们对艺术的热爱较外显,喜欢结伴学习,互相督促鼓励,为彼此增添学习动力;男团员们的情感表达较内敛,多数没有功底的人顾面子、不自信,在艺术学习时表现得不够大胆,不能勇于尝试,这就出现了合唱团招生时,选拔女学员的场面如“青歌赛”一样热闹,男学员却寥寥无几的场景,能够招收到一个声音、音准条件俱佳的男学员简直如获至宝。不仅合唱团面临这一问题,舞蹈、时装模特队等其他团队也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
(三)业余文艺团队管理有难度
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各团队的成员主要是各行各业热爱文艺的退休人员,这一群体的特点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复杂。
首先,中老年人的时间受限是一个突出问题。退休后,他们虽然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但并非完全可自由支配。一方面,许多退休人员将生活的重心转移至家庭,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如许多老人需要照顾孙辈,接送孩子上下学、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等,这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团队的学习和排练。另一方面,个人健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时间安排。定期体检、就医以及康复治疗等,都会导致他们不得不缺席排练。此外,一些老人还有多项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旅游等,这些活动也会与文艺团队的活动时间产生冲突。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组织全员参加学习和排练。
其次,人员流动性较强也是团队管理的一大难题。有的学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对其他艺术形式更感兴趣,或者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参加活动,从而选择离开团队。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团队难以形成稳定的核心力量,也给团队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新成员的加入需要进行培训和磨合,而老成员的离开可能会带走一些经验和技能,这对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业余文艺团队演出机会少
对于业余文艺团队来说,文艺演出是他们展示自己、提升水平、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业余团队面临着演出机会少的困境。
青海省文化馆业余文艺团队演出主要以省内外的交流演出为主,几乎没有商业演出。交流演出虽然能够促进团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但在数量和频率上往往受限。而且,交流演出的观众较少,影响力也有限。相比之下,商业演出是提升业余文艺团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更好地检验团队的表演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给团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在现实中,团队因演出机会有限,难以让成员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破局
(一)“双轮驱动”聚合力
文化馆的使命是丰富群众文化,不论是发展专业文艺团队还是业余文艺团队,都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好群众、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这项主要工作。而对于业余文艺团队而言,成员因为热爱所以热忱,这是他们踏上学习艺术道路的初心。据此,文化馆在开展工作中,应该根据文艺团队的需求,定期开展培训和文艺团队辅导,甚至是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公益性培训活动,提升社会文艺骨干和文艺团队在合唱、曲艺演唱、舞蹈以及舞台化妆等方面的技能,这也是文化馆的基本职能。而业余文艺团队作为传播社会公益性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也应不断加强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提升演出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文艺作品创编能力,将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聚人气的文艺作品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促进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评星定级”促发展
没有科学、量化的管理制度就没有业余文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文化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业余文艺团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评星定级”工作。即每年年底由省文化馆组织专家对各团队进行业务考评,可参照日常活动、资料记录、配合文化馆工作以及参赛获奖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定各团队的等级,通过“评星定级”建立起差异化激励机制,激励各团队争优争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强荣誉感和自信心,促进团队的发展。
(三)“以文铸魂”撒火种
每一名业余文艺团队的成员都是自带光芒且心怀文艺火种的人,他们加入业余文艺团队学习、提升艺术技能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团队表演更加专业化,让艺术变得更高雅,更多是在于通过自身的学习,养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为心中所爱不懈努力的精神,从而播撒文化艺术火种,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生活当中。鼓励各个地方怀揣热爱的人,继续保持热爱并传递热爱,为少年造梦想、为青年蓄能量、(下转第80页)(上接第71页)为老年立榜样。业余文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这份热爱和技能传播、渗透给周边的人,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的氛围里,尽展个人才艺,点燃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让少有所爱、老有所乐,这才是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真正意义。
四、结论
业余文艺团队是群众为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组建的,怀揣艺术梦想的追梦人通过加入业余文艺团队,享受文化艺术为他们带去的欢乐,在不知不觉中播撒下文艺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而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更应不断加强对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与建设,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把文化馆打造成令群众身心愉悦的文化高地,用星星之火点亮亿万群众的热爱之光,用文化艺术之魂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涛.发展民间文艺团队之我见[J]. 企业文化,2012(02).
[2]张娜.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探究[J].大众文艺,2014(18).
[3]董海军.加强业余文艺团队培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4(18).
[4] 蔡锦荣.浅谈乡镇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J].群文天地,2013(02).
(作者简介:车国辉,男,就职于青海省文化馆。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