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适用于国有企业的采购运营管理机制,对于提高采购流程的风险防范力度具有关键作用。对此,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采购执行的采购运营模式,以国有企业采购运营模式为基础,探讨国有企业采购过程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及适用于解决采购风险问题的运营管理路径。
关键词: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 采购运营管理 采购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274-03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国企采购运营面临的风险愈发多样化和复杂化,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成为国企采购运营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建立完善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供应商管理及优化采购流程与加大内控力度的方法,对于改善国有企业采购运营管理现状具有关键意义。
一、国有企业内部采购常用的模式分析
(一)招标采购
招标采购模式是国有企业采购运营当中较为常见的管理模式之一,该采购模式通过公开的招标程序,吸引众多供应商参与投标竞争,最终帮助国有企业在采购运营管理当中获取更好的报价及服务。从招标采购的流程来看,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首先以确定需求出发,企业根据项目情况明确采购需求,再以此为依据编制招标公告、投标须知及合同条款等文件,逐步完成投标、开标、评标以及定标等多个流程后完成采购管理。而从招标采购模式的适应性来看,该采购运营模式虽具有严格的程序与规范,但同时限制着采购运营管理的灵活性,导致采购运营期成为风险聚集的管理时期。
(二)非招标采购
相较于招标采购模式,非招标采购模式更具灵活性特征,符合国有企业特殊采购项目的变动需求,能够按照采购标准及指标调整采购方式与措施,是国有企业采购运营管理中常见的模式之一。如今,国有企业适用于非招标采购模式下的采购项目特点,包括紧急采购项目、小额采购项目、有限资源项目及技术服务项目等,而国有企业也根据采购项目的类别,选取非招标采购模式下的多种采购形式进行资源采购。例如,基于资金效率与安全的需求,国有企业通过与多个供应商进行谈判,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形式确定采购途径,保障采购流程运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基于对采购信息安全与效率的需求,国有企业通过与多个供应商签署询价单,通过询价采购的采购形式,选取采购金额较小、价格透明的采购途径进行后期运营。
二、国企采购风险分析
(一)业务风险
1.市场风险。在市场供需关系、原料价格以及经济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采购运营中很容易面临采购物资的价格波动问题,导致预定的采购成本无法适应目标采购价格的需求,继而引发市场风险问e0nBYtUrO5BBwE0Cviy8/Q==题。以供应商地位问题引发的市场风险为例:国有企业采购工作必须与相应的供应商达成合作,而当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及竞争力出现变化时,供应商本身的供应能力及合作稳定性将会受到影响。此时,当供应商出现破产或退出市场的情况时,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将会逐渐下降,以至于在预定的周期内无法向国有企业提供完整的货物,最终影响采购工作的质量及供应商服务水平,损害国有企业在采购工作中的经济效益。
2.合同风险。企业采购运营产生的合同风险问题源于合同设置问题,当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达成合作时,合同条款成为明确双方责任的重要媒介,然而,由于合同条款不明确、供应商履约能力不足以及合同变更等情况的出现,企业与供应商双方将面临解约、违约等风险问题,这对于侵害国有企业采购工作利益具有关键影响。例如,某企业采购方A与供应商B签订采购供应合同,供应商B承诺在30天内完成货物交付,但在此期间,供应商将采购货物进行分批交付,而采购方由于未能明确具体交货日期,未曾按批对货物质量及配置等进行审核,致使最终出现采购货物质量不达标的情况,采购方拒绝对该批货物进行验收。在该案例中,由于合同未能明确采购流程与交付标准,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模糊,致使交付后的产品未能达到国有企业采购方要求,进而在采购工作当中出现合同风险,影响其采购工作利息。
3.价格风险。价格风险源于企业采购过程中出现采购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实际的采购成本与预期采购成本严重不符,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及采购运营面临严重威胁。如果国有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导致预定可支出的采购成本A<实际采购成本B,在采购相应的物资之后,国有企业将面临采购亏损问题。而当采购之后的物资出现市场价格下跌的情况,国有企业采购物资产出的支出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也会使企业在采购高价物之后出现财物损失问题,继而影响采购工作效益。因此,应对现阶段国有企业采购工作面临的价格风险问题,企业应当提前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及时识别并应对价格风险。
(二)管理风险
1.责任风险。违反采购合同责任、质量保证责任、采购法律责任、环境责任以及采购安全责任等,都是采购运营管理中的责任风险的表现形式。在国有企业的采购运营管理中,责任风险容易引发采购物资过程出现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采购服务中断等问题,而这也是影响采购工作质量及运营效率的直接原因。例如,如果国有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未能建立完善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则企业无法对采购的产品质量或环保性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当采购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环保要求时,企业将需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且采购的货物或产品无法继续投入使用,严重影响采购工作的经济效益,并影响运营管理质量。
2.违规风险。在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国有企业采购工作缺少制度约束,继而导致采购运营管理当中出现违反采购法规、贪污贿赂、利益冲突以及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这一类情况将直接使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中出现违规风险,导致企业面临采购失败以及经济损失等现象。首先,从违反采购法规造成的违规风险来看,如果国有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未能遵守法规或政策进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导致招标过程存在虚假招标以及暗箱操作等行为。在这一情况下,招标成功的供应商在供应能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且企业的招标行为将严重影响地方采购法规,致使采购工作面临经济损失的隐患。其次,利益冲突问题同样会引发采购过程中出现违规风险,即当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时,采购流程将会缺乏工整性,导致最终的采购决策受到个人利益驱动,无法做到以保护企业利益为核心。这样一来,国有企业采购过程的公正性将会受到严重质疑,在影响企业声誉的同时,不利于保障采购物质的质量标准,影响企业运营效率。
三、基于风险防范的国企运营管理创新优化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
采购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国有企业识别、评估以及控制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继而依据合理的风险应对标准来解决采购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提高国有企业采购运营管理执行力的同时,提升其风险应对水平。首先,国有企业应当从制定采购风险管理政策出发,明确采购过程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宏观管理决策与基本原则。比如:采购过程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围绕“保证采购过程合法合规、实现采购运营降本增效、保障采购过程供应链安全”来完善,基于已知的风险管理目标,逐步制定用于采购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以及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政策贯穿于采购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其次,国有企业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机制,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来提前发现并预防潜在的风险问题。如表1所示,表中演示的为某国有企业在采购风险管理当中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商务谈判效果、合作条件以及采购到货率等评估因素,相关部门能够明确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向,通过对评估因素建立风险评估矩阵,将不同采购工作因素的风险重要性做出分类,继而确定各项风险因素的优先处理等级,保障风险评估与管理流程的合理性、适配性。再根据表中所示的评估方法,确定风险评估对应的风险标准,使采购流程当中的风险隐患更易于评估与确认,从而优化采购运营管理效果。此外,采购风险管理体系中应包含风险应对策略,以便于在采购过程出现风险问题时,及时参考应对策略来规避采购风险。例如,企业可以从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以及风险接受四个角度出发,分别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其中,风险规避策略要求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需签订风险合同,规避重大风险对正常采购造成影响;风险转移策略则需要要求采购部门建立保险及外包手段,视情况将采购风险转移至第三方。依托风险管理体系中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能够显著提高采购风险管理的工作水平,保障采购运营管理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供应商管理
保障稳定合规的供应关系是预防国有企业采购风险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维持双方之间互惠互赢的合作关系,采用良性管理方式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与运营,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环境对国有企业采购运营管理造成的影响。首先,国有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当打破传统供应模式下的竞争关系,避免以价格驱动为核心进行产品供给,转而使用双赢模式来增强与供应商的合作,降低采购管理的综合经营成本,并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应对采购风险。比如,国有企业应当与供应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针对每一次采购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并共享产品信息,以此来制定最有效的采购合同机制,消除双方在采购与供货中的矛盾及异议。其次,国有企业可以采用集中采购制度来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利用集中采购制度的合约化优势,应对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例如,某国有企业对供应商实施的集中采购制度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增加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产品批次、采购总量的集中度,对采购产品进行集中管理与质量审核,防止多批次采购造成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双方的信息误差风险;提高采购产品中,不同品种产品的规范集中度,即国有企业与供应商签订合约,制定用于规范不同产品质量的合约机制,在所有产品经该机制审核且证实质量达标的基础上,才能完成采购产品交付与签收,保障采购的规范性;增加对供应商业务评价管理的集中度,将供货效率、供货合格率以及合作条件等作为评估的集中标准,并将评估结果与供应商的信用、供应保障能力等进行串联,为国有企业与供应商的长期供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加付款管理的集中度,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协商按时付款,并执行集中付款、集中审核、现场核实、票据统计等工作,预防采购现金审计不当、统计工作出现纰漏而引发的现金风险问题。
(三)优化采购流程和加强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应当根据内部采购项目的实际特征,选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完成采购、物流、验收以及对账等流程的管理,以此改善现阶段采购运营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首先,在采购流程的优化上,国有企业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对采购物资的重要性及价值进行分类管理,其中,相关部门可以对A类物资(关键物资)进行重点管理,采用JIT即时采购方式作为采购流程,提前制定生产计划信息,确保国有企业所需的产品或物资能够即时送达,减少库存账资金以及库存积压与过剩,以此来应对采购过程中出现的责任风险。其次,为了加强采购过程的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可以采用经济批量模型来计算采购工作的最优订购批量,借此来降低采购工作所需的总成本,预防采购过程中出现成本风险。如式(1)所示,根据公式中提供的基础模型,相关部门可以综合年需求量、订购成本等因素,确定采购工作的产品对应的最优订购量,控制实际订购量不超过最优订购量、订购成本不超过持有成本,防止采购后的产品堆积库存,造成国有企业出现经济亏损的现象。
EOQ=) 式(1)
基于订购量内部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EOQ为最优量、D为年需量、S为订购成本、H为持有成本)
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在招标采购与非招标采购的运营模式下,面临着业务风险及管理风险问题。对此,国有企业应针对风险问题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优化采购流程以及加大内部控制力度,使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创新效果符合国有企业运营需求,优化国有企业采购运营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伟强.精细化管理在国企物资集中采购中的应用探讨[J].上海商业,2023(11):180-182.
[2] 张淑贞.国有企业招标采购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讯,2023(18):125-128.
[3] 莫璟怡.基于风险防范的国企采购运营管理创新优化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3(15):50-52.
[4] 高强.大型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分析与管控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22(09):43-45.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