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背景下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11-25 00:00:00郑爱菊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文章以“放管服”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为研究对象,探究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背后原因,发现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数据孤岛、经费报销效率低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放管服” 科研经费管理 公立医院 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263-02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总额首次超过3万亿元大关,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4%,在世界上位列第13位[1],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纵观过去十几年,我国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提高到2万亿用时8年,从2万亿元突破3万亿元仅用时4年,充分表明了国家大力支持科研创新的决心和力度。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背后,为了提升经费使用效益,优化经费管理流程和要求,有效减少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负担,激发其创新潜能,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简化手续和优化服务的政策举措。自2021年党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文件(下文简称32号文件)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也要看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当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改革政策落实路上尚未打通“最后一公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仍待破解。

二、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放管服”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项“放管服”改革文件,旨在加速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进程,提出项目承担单位需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环节下放权力,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的经费权限。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在预算编制方面,医院还未完全采用简化后的预算科目,存在预算科目过于细化的问题。在预算调剂方面,尽管医院虽已将部分直接费用预算科目的调剂权下放给科研人员,但仍保留了大部分审批程序和权限,权力下放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在技术路线变更方面,32号文件指出,在研究方向不变、考核指标不降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具有自行调整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权力,而部分公立医院却依旧延续了旧规定中需项目负责人提供变更申请、多部门审批等繁琐手续的规定。

(二)部门间数据链路未实现互联互通

随着公立医院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的持续增加,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迫切和严格的要求。由于医院承担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能,每个部门都有独特功能、执行标准和管理系统。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各部门各自为政、彼此独立。首先,因科研和财务系统数据不互通,导致科研系统无法实时反映项目收支情况,因而也无法实现其预算控制作用;同时科研人员也不能通过科研系统及时了解到其名下项目经费信息。其次,科研项目在线上办公系统的报销数据无法传输到财务系统,只能等到财务报销完成后,才能将该笔支出计入科研项目的支出。最后,科研系统和线上办公系统上的数据信息未完全对接,使得科研项目在线上办公系统的支出数据不能够回写到科研系统,导致办公系统上的项目余额不准确。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与联通,形成信息孤岛,科研人员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准确了解项目的支出情况,对医院科研的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科研经费财务报销效率低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财务报销过程常常让科研人员感到手续繁琐、耗时漫长,财务处也经常因这一原因被科研人员所诟病。首先,在项目申报环节,项目组很难独立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导致预算科目分类错误、单项预算科目超支以及经费使用不规范等[2],以至于后续不得不频繁调整预算。其次,项目组成员对单位经费报销政策的熟悉程度影响着财务报销效率。一方面,科研人员时间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去详细了解财务报销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组频繁更换组内报销人员,使得其对财务报销政策了解不充分,经常出现报销材料不齐全或错误等现象。最后,部分项目组缺乏积极主动报销意识[3],临近项目结算周期结束时或是因执行率不够等原因出现集中报销,导致报销单大量堆积。

(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控监督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步伐不断推进,但部分公立医院并没有及时更新完善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控监督制度,现行管理监督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要求。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导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无章可依。在结余资金管理方面,目前科研结余资金已从“留用两年”改为“不再回收”,而大部分医院并未针对该新规制定新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在劳务费发放方面,32号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劳务费的开支范围,允许项目组将聘用人员的五险一金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而部分公立医院还在沿用旧政策对科研项目设置了劳务费比例限制和开支范围。在预算调整方面,除了变更设备费预算需经项目承担单位审批外,项目负责人具有自主调剂直接费用的权力,而医院却保留了大部分调剂审批权限。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内控监督制度,则可能发生经费使用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财务部门审查的是经济业务背后相关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而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要审核真实合规性,还要监控相关支出是否符合目标相关性等经费管理原则。另外,“放管服”政策在给了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求主体单位加强内部监督以防范不诚信事件的发生。

三、优化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落实改革政策,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

公立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放管服”政策。首先,要做到“放”权,可以通过简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将直接费用预算科目精简为现在的设备费、业务费、人力资源成本三大类;将除设备费以外的直接费用预算调剂权完全下放给项目负责人;优先将结余资金配给原项目组继续用于科研支出,使其拥有结余资金的支配权等方式,让科研人员切实拥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增强经费预算与科研实际需要的匹配性,减少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其次,放权亦是责,公立医院在“放”的同时又要“管”得住,自觉承担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法人主体责任。可通过实施“项目负责人制”“负面清单”等管理方式,从而在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的同时要求他们承担项目责任。最后,“放”“管”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项目承担单位可通过优化单位科研财经费报销方式、全面推进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等措施来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让科研人员专心投入研发工作,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一体化平台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建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一体化平台可高效实现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科研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共享协作、数据对接的一体化平台,实现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预算编制、支出审核、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督;同时促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向信息智能化发展。项目立项后,项目信息、资金拨付状态以及支出情况实时录入和更新于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之中,科研人员可通过登录科研系统进行查看。配套经费由科研处录入科研系统后会自动同步至财务系统并生成记账凭证。科研经费管理一体化平台的核心是自动化的信息管理与实时性的数据更新,确保了流程的高效和信息的精准。一方面,借助科研经费管理一体化平台,可实现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支出审核、结题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将科研预算控制功能前置,扭转财务事后审查的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4];另一方面,通过一体化平台可实现签字、审批线上化,建立“让数据多跑,让科研人员少跑路”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科研服务满意度。

(三)打造科研财务助理队伍,优化经费报销方式

由于项目组人员缺乏财务知识以及不了解财务报销制度等诸多原因,导致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存在报销难、效率低等问题。为了将科研人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迫在眉睫。首先,项目承担单位应设立专职的科研财务助理岗位。区别于以往兼任财务助理,专职财务助理能够为项目组提供专业服务和前瞻性建议,帮助项目组处理行政事务。其次,公立医院应注意加强对科研财务助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培训,不定期举办科研经费管理新规解读、财务报销答疑等活动,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最后,充分发挥科研财务助理在项目组和科研处、财务处等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使其参与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工作中,规范项目组科研经费使用[5]。

除了配备科研财务助理外,优化科研经费财务报销方式是提高报销效率的另一种方式。与行政管理费用不同,32号文指出,公立医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可将邀请外国专家及相关人员参加由其主办的学术会议所发生的国内交通费和国际旅费列在业务费中列支。此外,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包干制方式来简化科研经费差旅费报销工作。

(四)加强组织部署,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作为兼具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能的特殊性组织,其业务繁多、体系庞大,对此必须加强组织部署,建立健全高效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公立医院应全面梳理科研经费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每个流程中所涉及的部门和相应的责权关系,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解决好各个环节的堵点、难点问题,从而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迫在眉睫。简化行政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优化服务态度,建立基于诚信和绩效导向的新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规范性的同时增强科研人员的满意度。

(五)结合单位情况,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科研绩效评价是公立医院进行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保障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还可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首先,加强项目关键环节自我管理和考核。对于项目实施进度严重滞后或者难以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的,医院应及时报备管理部门,同时调整或取消后续支持。其次,加强分类绩效评价。不同类型的项目评价重点、评价流程应有所不同,比如公开竞争研发项目,不进行过程评价,只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开展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最后,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公立医院不仅应将科研项目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出的重要依据;同时应将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到职称评级、收入分配等工作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在落实和推进“放管服”政策的背景下,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信息孤岛、财务报销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通过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打造科研经费管理一体化平台等措施,改善公立医院科研管理现状,促进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23-9-18].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9/t20230918_194292q0.html

[2] 赵娜,洪学智,金今花,等.“放管服”背景下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2022,26(10):79-81.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22.10.23

[3] 王文平.浅谈提高医院科研经费财务报销的效率[J].知识经济,2019(28):57-58.DOI:10.15880/j.cnki.zsjj.2019.28.032

[4] 张锦睿,罗淑颖,于映映.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存问题分析与精细化管理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8):48-50.

[5] 徐玲.“放管服”背景下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11):120-122.

(责编:赵毅)

[作者简介:郑爱菊(1996—),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