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一中四化”的教学创新探索

2024-11-25 00:00:00刘东玲张福磊祝新颖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管理学原理》课程是面向管理类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管理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内化困难,教学过程中持续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难度大,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管理的实践性特征表现不明显,课程思政碎片化嵌入、效果不明显和教学评价“唯成绩论”的痛点问题。基于以上痛点,在“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分别采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课程思政融入化与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四化”改进措施,最终取得较好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 “一中四化” 教学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F061.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223-03

《管理学原理》是面向管理类专业大一新生(包括直本与专升本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既具有管理知识又能立足管理基层一线的德才兼备、知行耦合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基于此目标,课程以总分的内容分配形式系统地阐述了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和管理的计划、决策、组织、领导与控制职能。课程的创新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进行。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痛点

一是学生管理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内化困难。作为从未踏入职场的新生,对组织的管理存在陌生感,单纯讲解管理理论,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并且无法进行实践。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积极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痛点。

二是持续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难度大。作为大一新生,他们对大学学习充满期待,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同时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学习欲望增强,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稍一不慎,就会使学生的畏难心理占上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持续保持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是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痛点。

三是重理论轻实践,管理的实践性特征表现不明显。该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但是现在使用的教材更多侧重于基础理论的讲解,实践性内容不多。这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并且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让管理的实践性特征得以体现成为教学的一个痛点。

四是课程思政碎片化嵌入,效果不明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合理地嵌入课程思政内容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直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痛点。

五是“唯成绩论”的考核方式形成“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错误导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对课程而言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过去单纯的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测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使许多学生养成课上表现不积极,考前突击拿高分的学习习惯,这不利于德才兼备、知行耦合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痛点。

二、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路

基于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授课对象的学情和德才兼备、知行耦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案例—理论知识—实践项目的教学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思政的方式进行创新。

(二)课程教学创新的“四化”措施

1.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内容由单纯理论知识转为理论知识加实训项目。结合管理学教材,提炼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两篇即总论和分论,并将分论按照管理的职能划分章节,使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实现知行耦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职能设计五个个人实训项目,由此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结构。从而解决教学的痛点1和教学痛点3。具体结构见图1。

2.教学方法多元化: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开课对象虽为大一新生,但其中一半为大一专升本学生。大一直本学生和大一专升本学生在学情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如通过问卷星调查得知,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已有2/3学过管理学。在其他方面直本学生和专升本学生也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见表1。因此,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大一直本学生与专升本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元组合。

(1)直本与专升本学生共同采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痛点1——学生管理经验缺乏,理论知识难以内化的问题和痛点3——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无论是专升本还是直本学生都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①启发式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的方式的一种授课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在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前,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启发之后,教师进行专业讲解。通过此方法的实施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②案例式教学法:通过以案例为依托,让同学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理论知识。③项目式教学法:学生在课下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一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管理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逐步进行自我管理。

(2)专升本学生特色教学方法—学生模拟式教学方法。因专升本同学已有2/3以上同学学过此门课程,若单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专升本的学生采取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授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即在学期初由教师列出学生可选讲课选题,学生自主选择,选择完毕后配合教师教学计划共同授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梳理专科所学管理学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破除“唯成绩论”的教学评价方法,开展多元化评价。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基于应用型创新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平时考核、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占10%,根据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有效回答及提问次数综合评定;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占20%,根据以小组为单位的5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依据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量表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占70%,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根据学校出题要求,结合课程实际,所出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学生通过回答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自身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思政融入化:由碎片化的课程思政转为融入式课程思政。碎片化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机械式的课程思政,其主要是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一番探索发现,课程思政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真正地将课程思政内容与授课内容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3]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个方式进行融入式课程思政。首先,将课程思政融入理论知识讲解中去,如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为例,若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为学生简单地阐述应该不断追求梦想,不断进行自我实现,就会特别死板、枯燥。但是经过设计以后,此处引入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的图片,并让学生讲述袁隆平院士的事迹,通过讲授一方面使学生看到袁隆平院士的大爱精神,另一方面看到袁隆平院士为梦想不断奋斗的感人故事,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的升华,让同学们明确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敢于做梦敢于追梦的人。其次,以个人实训项目为依托,通过一学期五个个人实训项目的实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让同学们在体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深刻明白组织的管理规律,从而更加懂得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三、课程创新的成果及推广应用价值

(一)师生取得的成果

1.学生取得的成果。课程结束之际,为进一步了解课程创新的效果,特针对2021级106名同学制定《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具体体现在: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高。作为主讲教师,2016年9月份首轮面对2016级专业新生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此时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课堂气氛沉闷;自2017级开始试着转变教学思路,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设问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较明显改善,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2017级实行的基础上,2018级、2019级、2020级、2021级不断增加鲜活案例,并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如2021级课程结束后有接近70%同学觉得对《管理学原理》课程非常感兴趣,仅有3名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并且项目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也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

(2)融入式课程思政使学生颇受教育。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从中所受教育意义更大,取得效果较为显著。如通过观看微视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2.12%的同学觉得教育意义非常大,非常受启发。25%的同学觉得教育意义较大,比较有启发意义。

(3)管理理论知识得到一定程度内化。通过贯串整个学期的五个个人实训项目和管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如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有92.31%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管理学原理》,对自我管理的作用非常大,有助于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4)学生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在良好的自我管理下,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案例大赛和撰写论文。学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学生于2020年获得第一届“哲寻杯”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在《青春岁月》上发表论文,在专业演讲比赛中取得佳绩。

2.教师取得的成果。主讲教师针对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立德树人”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佳绩。主讲教师与团队教师共同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由嵌入式课程思政转为融入式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取得成效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课程思政教案、教学设计大赛,分别取得课程思政优秀教案一等奖和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2)教学比赛取得佳绩,教师课堂效果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与团队教师秉持“以赛促教”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比赛,自2020年始获得校级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一项,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一项,团队教师于2021年获得“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在此不断努力下教师教学课堂效果提升明显,在2017—2021年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一直被评为“优秀”,2021年教学评价结果位列单位第四,成绩为97.5分。

(3)以教研反哺教学,教研成果较丰硕。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将教学创新手段投入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再进行实践、反思、总结。反思、总结的内容最好是以项目和论文的形式呈现。因为在项目申请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正是基于此理念,主讲教师与团队教师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二)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师生取得成果可以看出,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痛点进行的教学创新改革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采用的这种案例式教学、设问式讲授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融入式的课程思政方法和教学内容丰富化的创新策略是值得在管理类专业中进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

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2-04-28.

[2] 顾明远.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几点认识[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8):3-5.

[3] 尹继明,仝晓芳.课程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策略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9):56-60.

[4] 刘美丽.创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7.

[5] 叶萍.构建基于四大课堂联动的互动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以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66-70.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2023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年度德州学院校级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东玲(1987—),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张福磊(1976—),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法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行政学;祝新颖(1977—),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