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具有重要社会服务功能。文章通过调研乡村留守儿童阅读生活现状,结合地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对社会大课堂的拓展需求,分析建立地方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探索建设路径。
关键词:思政实践教学 留守儿童 阅读关怀 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6;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221-03
乡村文化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宝贵成果、增强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贴近周边乡村,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人才优势,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地落实,促进了乡村阅读环境发展,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活动的研究不再继续停留于外在环境与条件方面,而应该从主体间性出发,从“精神留守”这一内生性问题切入,将留守儿童阅读活动转化为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阅读生活,以阅读关怀为路径,依托“乡间思政课”模式,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衔接乡村留守儿童阅读关怀,为地方高校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对话”平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心态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社会价值生成。
一、“乡间思政课”与阅读关怀的基本概念界定
(一)“乡间思政课”
“乡间思政课”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将课堂从校园内延伸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工业园区、乡村中小学、农村文化礼堂、名胜古迹、革命遗存等实践场景中。采用“理论+实践”“调研+论道”“思政+党建”“教授+乡贤”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且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高校思政课的发展。
(二)阅读关怀
“阅读关怀”是基于人道主义伦理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引导与关爱的方式。学生则在理解教师意图后,根据自我意愿进行阅读选择,形成基于对话、旨在提升阅读幸福感的和谐关系。
二、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为确证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本研究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M村为例,依托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基层服务项目,采取实证研究方式,深入调研该村留守儿童阅读生活现状,由此从高校责任担当和农村留守儿童现实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其重要意义。
(一)责任担当:地方高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途径
1.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使命。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凭借其面向区域发展的特征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定位,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成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力量”[1]。特别是建立在县城区域的高校,一是这类高校贴近乡村,相较于城市区域高校往返乡村的交通耗时较短,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二是地方高校工作人员,受地缘影响更能够贴近村民,在部分问题上能够与当地村民产生同理心与共情,由此形成良好的人缘优势。三是地方高校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面对文化建设人才薄弱的乡村,地方高校是其推动文化振兴获取智力支持的重要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2]。因此,地方高校理应承载使命担当,发挥自身优势,以阅读滋养乡村留守儿童成长,丰富该群体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为乡村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乡村文化振兴对地方高校教育的反哺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为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通过搭建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的深度融合机制,让高校学生深入乡村,亲身感受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了解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面临的挑战。
通过该融合机制,地方高校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够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这种深度融合也将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与乡村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生活面临学习能力培养与社会心态培育的双重困境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M村目前有留守儿童86名,其中学前儿童19名,小学生64名,初中生3名;其中83.72%的留守儿童父亲年仅返家次数为1次,72.09%的留守儿童母亲年返家次数为1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生活面临学习能力培养与社会心态培育的双重困境。如何突破现实困境,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生活有效开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亟须解决的必要问题。
1.留守儿童课外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通过调研,父母外出务工期间,M村98%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1名则是由亲朋照看。受文化水平、社会观念和年龄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实际监护人难以为留守儿童课外文化生活提供有效指导和陪伴,导致留守儿童在课外文化活动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和局限。在此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生活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丰富留守儿童课外文化生活,还能对其成长提供有益的文化滋养。地方高校将高校思政实践活动带到乡村,通过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学习辅导与陪伴,能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和身心全面发展。
2.“精神留守”困境下心灵自洽的有效途径。在调研访谈中,了解到该村留守儿童日常均有阅读课外书目经历,但阅读动机大多来自学校作业要求,阅读书籍种类单一,数量较少,阅读过程缺少引导,整体阅读兴趣低下,未形成阅读生活化状态。M村留守儿童回答问题时主要呈现两种状态:一类留守儿童善于自我表达,但不深入考虑调研者的提问,更为关注调研人员本身,相较于回答问题,更热衷于提出问题;另一类留守儿童则表现出谨慎内敛状态,面对提问大多不具体展开回答,对话过程中表现被动,尽量避免与调研人员对视。事实上,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护,隔代沟通、缺少父母陪伴等原因,促使M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精神留守”困境愈发凸显。这种隔代沟通不仅指的是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间的代沟,更是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父母或更广泛社会群体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因此,在面对外界的主动交谈时,会呈现出渴望关注或自卑、敏感等心理状态。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相融合,能够拓宽留守儿童的社交范围,提供具体的引导与精神陪伴,同时也帮助地方留守儿童开拓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心灵自洽。
三、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建设的可能性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开始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关于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建设的可行性,可从政策导向、技术支持以及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乡村文化振兴契合程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策导向下乡村对阅读生活的关注与认同感提升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为,“贫困不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文化资源的贫困,即知识、信息、观念、社会心理等文化性贫困”[3]。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宝贵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现象产生,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强化乡村阅读生活则成为重要手段。“从农家书屋建设,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始终高瞻远瞩,稳步推进,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4]”。村民对阅读生活的关注与认同感也在不断提升,这为地方高校开展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活动提供了受众基础。
(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融合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信息获取渠道得以显著拓展。借助网络平台,乡村居民和留守儿童能够轻松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快速获取丰富的阅读资源和信息,使得阅读更加普及且便捷,丰富了留守儿童阅读资源与渠道。其次,互动交流变得更为频繁和高效。信息化技术为地方高校与乡村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因距离限制和高校师生寒暑假返家后无法到当地进行阅读指导的问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阅读资源和专业指导,而乡村也能及时反馈阅读需求和成果,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最后,服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地方高校在为乡村提供阅读关怀服务时能够更加精准和高效,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三)地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社会大课堂与乡村大环境的契合
地方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成为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和广阔舞台。地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社会大课堂与乡村大环境的契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乡村作为思政实践教学的天然课堂。乡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是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天然课堂。在乡村环境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农民的生活、了解乡村的发展变迁,深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的相互促进。地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以留守儿童阅读关怀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引导他们关注乡村教育问题,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乡村的发展也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导和支持,通过开展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活动,帮助地方留守儿童丰富文化生活,解决乡村留守儿童阅读活动缺乏组织引导等问题。并且,高校学生能够在社会参与中深切认识到乡村振兴中亟须解决的相关问题,提升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同与乡土情怀,为乡村培养一批热爱乡村、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青年人才。
四、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建设的路径探索
在完成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融合机制的核心概念界定、建设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下文从建设准备、建设实施及建设评价等不同阶段,深入探索具体实施路径。
(一)实事求是,融入乡村摸清底数
在融合机制建设之初,首要任务是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摸清留守儿童阅读状况和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乡村留守儿童的阅读资源、阅读偏好、阅读困难,以及乡村社区对思政教育的期待和反馈。通过这一步骤,为后续的策略制定和方案设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联动多方资源,制定长期系统规划
留守儿童阅读关怀和乡间思政课的融合需要多方资源的协同支持。高校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乡村学校、图书馆、文化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明确融合机制目标、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等关键要素,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持续推进。
(三)从主体间性出发,建立“对话”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主体间性的理念,即尊重留守儿童、乡村教师、高校师生等各方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特别是依托“乡间思政课”参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活动的师生,需要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要以交换视角看世界的姿态参与实践活动,与地方留守儿童共同阅读、平等对话。此外,通过建立“对话”平台,促进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平台可以包括线上线下的交流渠道、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等,让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到融合机制的建设中来,形成合力。
(四)关注过程变化,创建增值性评价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过程变化,即关注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和推进。同时,还应关注结果增值,即评估“乡间思政课”的开展是否有效实现了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效果,是否真正提高了留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思政素养,促进了乡村社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通过创建增值性评价体系,制定阅读能力提升率等具体指标,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定期对参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活动的高校学生及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反馈收集和总结,将不同时期的评估数据及意见反馈进行比对,分析成效,从而不断优化融合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方式。
五、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更是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途径。地方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基于社会责任与自身育人导向,应以“乡间思政课”为依托,带领广大师生深入乡村,以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模式开展思政实践教学,促进思政实践教学的社会价值转化和乡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发展,形成地方高校“乡间思政课”与留守儿童阅读关怀有效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素杰.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02):69-7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1-03-22].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22/content_5594969.htm.Gov.
[3] 辛秋水.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137-140.
[4] 屈明颖,胡敏,王平.全民阅读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实践探究[J].出版广角,2022(08):32-38+44.
(责编:赵毅)
[本文系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项目《文化振兴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关怀路径探究与构建——以惠水县马道村为例》(课题编号:2022XCZX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