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因当代高校教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意识薄弱而引发的代表性风险问题(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和思维桎梏),并针对其表现形式和成因提出高校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与方案。主要结论有:高校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和鉴别能力;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高校营造一个更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 高校教师 网络暴力 网络诈骗 信息茧房
中图分类号:F626.5;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206-03
引言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逐步从线下转到线上。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无形”风险,如何做好高校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强化高校教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的价值意蕴
2024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且在逐年增长[2]。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网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各种思想、观点、文化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其网络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引领网络舆论的走向。基于对高校教师网络素养和判断力信任,虽然普遍认识到高校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对教师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视程度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表现在相对滞后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以及缺乏专门针对教师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和培训。
本文聚焦高校教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剖析其成因、特点及影响因素,旨在提出针对性引导与管理策略。研究旨在助力高校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有效识别与抵御意识形态风险,提升教师网络素养,确保其在网络空间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同时,促进教师更好地承担育人使命,为培养具备正确“三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代表性案例剖析
(一)网络暴力案例
2022年9月,辽宁某学院学生们正在上网课时,在线课堂遭到多名陌生人恶意入侵,入侵者通过播放歌曲、持续发布不当留言等方式,扰乱课堂秩序[3]。无独有偶,同年10月,河南某中学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刘某频繁遭到“网课爆破”。事发当晚,在刘老师网络授课期间,再次有网友闯入直播间进行肆意辱骂、播放音乐、干扰课件投屏等行为,刘老师言语制止未果,随后失联,两日后被发现猝死家中[4]。
这种入侵网课的网络暴力行为被称作“网课爆破”,通常由知情人泄露网课信息,由“组织者”下达“爆破”令,通过连续多次发送骚扰信息,甚至辱骂教师、播放不雅视频等方式,恶意干扰网课秩序。这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因其“干扰性”和“暴力性”特征,严重破坏课程,伤害师生心理甚至身体健康。
除此以外,一些其他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也不断浮出水面。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图片、视频、表情包等并大肆宣传,特别是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的图片以假乱真,给当事人带来极大困扰;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等话题,对不同观点人群大肆攻击等。
(二)网络诈骗案例
2021年11月,某市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电诈警情通报显示,过去的一周内,该市出现了6起涉案金额超过百万元的“杀猪盘”事件,其中一名大学教师被骗270万元[5]。2022年3月,沈阳一高校老师在网络平台购买了一件商品,随后接到了自称是网络平台客服的境外来电,利用精准的订单信息获取其信任,在3个小时内,骗走24万元[6]。
高校教师遭受网络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因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且防范意识较为薄弱,更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诈骗者利用高校教师的职业背景和社会地位,以“顾问”“专家”等身份骗取信任后,再进行诱骗。同时,诈骗者善于利用高校教师对个人信息泄露或名誉受损感到担忧和恐惧的心理,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阻止报警,助长了犯罪气焰,造成更加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思维桎梏现象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人们在接收信息时通常筛选符合自己兴趣、观点和价值观的信息,忽视或排斥不同或相反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接收和选择上的局限固定,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信息环境,将自己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7]。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茧房”导致的思维桎梏现象日益凸显。社交平台基于用户的浏览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通过算法分析,为每个用户量身打造专属的信息环境,定向推送与用户兴趣、观点高度一致的信息。甚至针对同一条信息,平台会为不同属性的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评论区。同时,相同观点用户易聚集成群,加剧群体极化,网络对立与冲突频发,对现实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茧房”的加剧,用户逐渐陷入封闭、局限的认知领域之中,信息来源逐渐单一、知识结构逐步固化,价值导向也越来越偏激,容易被技术背后的资本、权力所裹挟[8]。
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形成的原因解析
(一)网络暴力是互联网蓬勃发展过程中监管技术局限等导致的直接后果
一是社交媒体的匿名性。网络空间中的匿名性使得部分人在失去真实身份的限制后,更容易释放内心的攻击性,部分用户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过激言论或进行恶意攻击。二是缺乏制度与道德约束。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空间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相对滞后,这使得部分人在网络上的行为缺乏有效制约。同时,一些网络平台对于恶意行为的处理不够及时和严厉,也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三是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民素质差异大,部分用户缺乏网络素养与道德观,将网络暴力视为娱乐或潮流,加速其蔓延。四是社会舆论环境。部分进行网络暴力的用户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试图利用网络平台发泄不满,甚至通过在网络上攻击他人来宣泄情绪,寻找心理上的平衡。五是.利益驱动与炒作。部分网络暴力事件由利益驱动或炒作行为引发。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群为追求关注度、流量或经济利益,而故意制造或煽动网络暴力事件。
(二)网络诈骗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一是网络技术先进性。诈骗者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如仿冒邮件、虚假网站、钓鱼软件及AI技术,轻松获取高校教师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二是网络防范意识不足。高校教师通常因拥有较高且稳定的经济收入,而成为诈骗者眼中的“优质目标”。然而,他们往往因其较高的知识和智商水平,对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过于自信,从而忽视或低估了诈骗风险。三是网络犯罪监管难且利润高。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跨地域性使得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让少数人群产生侥幸心理。同时,网络犯罪利润大、风险小的特点也诱使网络诈骗成为一些人获取非法利益的手段。四是网络漏洞多、安全性低。网络程序漏洞不仅使得诈骗者能够更容易实施欺诈活动,还可能诱使一些没有犯罪意图的人产生犯罪意图。五是监管和处罚不力。尽管国家对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特性,仍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和执法难题,使得部分诈骗者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三)思维桎梏现象涉及多个层面
一是个体认识和兴趣习惯。高校教师因教学、科研等压力,忽视兴趣培养,面对海量信息时偏好选择符合自身兴趣或观点的内容,导致信息获取范围受限,易陷入不自知的“信息茧房”。二是先进的大数据推送算法。信息技术进步下,大数据与AI算法精准推送个性化信息,依据用户点赞、评论等反馈持续优化,形成正反馈循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与满意度,但无形中限制了用户信息获取范围。三是数据权力的占有权。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优势的主体对网民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催生出一种新型的权力形态,即数据权力。其表象上是一种技术权力,实则是受资本驱动[9]。四是资本利益推手。企业资本为追求商业利益,倾向于推送迎合用户短期兴趣的内容,导致主流与批判性信息被边缘化,加剧“信息茧房”现象。
四、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应对举措
强化制度思维,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责任落实机制[10]。制度是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是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前提条件。首先,高校应全面审视并优化现有制度,确保科学有效,明确各级责任,完善考核、惩戒与审查机制,形成严密责任链。其次,细化责任清单,依据部门岗位特性,明确责任人、目标与时限,促进工作精准实施,定期评估反馈,及时整改问题。
本文案例分析中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较为典型,不仅损害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为有效应对上述风险,高校在制定与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机制时,必须根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把控底线,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
依法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础性手段。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不是法外之地。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审议通过,2017年6月正式施行。此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条例。此外,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也进行了修订或补充。高校作为知识传播重要阵地,应将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作为必修或定期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深入解析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及社会管理相关法律,并结合案例分析,直观展示网络违法后果,增强教师法律意识。此举对于高校教师在网络空间中规范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居安思危,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管控能力
加强技术防范,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技术属性非常鲜明。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投入,运用大数据和校园网络,构建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在内的防护体系,定期检测并修补漏洞。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应对网络诈骗,减少损失。同时,深化与公安机关合作,共享信息,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在网络中保护个人信息至关重要,关乎个人的隐私安全、财务稳定以及整体社会的信任体系。高校教师应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应联合其他有关部门,通过参观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真实案件宣讲、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对网络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主动出击,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体系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突破“信息茧房”造成的思维桎梏,高校应做到“立破并举”,即在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积极破除“信息茧房”的束缚,让高校教师深刻理解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打破思维定式。
高校是价值取向多元、思想文化活跃的地方,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网络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中之重,用好网络资源,发挥新型“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实践,以文化人,滋润心灵。冲破思维桎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效能。培养提升网络用户素养是应对“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的最有效最持久的策略防范[11]。一是增强教师对“信息茧房”的认知,警惕其带来的思维桎梏;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鉴别与筛选信息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单一信息源;三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关注多元媒体,确保信息全面客观;四是强化自我反思与评估,定期审视信息接收模式,灵活调整策略。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任重道远。守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担当。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定能克服一切挑战,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03-22)[2024-06-25].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3] 北京青年报.大学生网课遭他人恶意入侵刷屏[EB/OL].(2022-09-06)[2024-06-25].https://weibo。com/1749990115/M4vQL0FOE.
[4] 中国新闻周刊.女教师上网课后去世,谁在进行“网课爆破”[EB/OL].(2022-11-03)[2024-06-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450170969318695&wfr=spider&for=pc.
[5] 937江苏新闻广播.南京一周发生6起针对单身女性的百万元杀猪盘电诈[EB/OL].(2021-11-08)[2024-06-25].https://weibo.com/1746067030/L0y01vyyi.
[6] 锦州网警,被骗与学历、职业无关!大学老师3小时被骗24万[EB/OL].(2024-06-11)[2024-06-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529525621350205&wfr=spider&for=pc.
[7] 凯斯·桑斯坦.毕竞悦,译.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25.
[8] 魏露.“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影响及其纾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162-168.
[9] 陈鹏.数据的权力:应用与规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5)
[10] 党建参阅.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应强化五种思维[EB/OL].(2022-11-09)[2024-04-0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8312432830803493926&item_id=8312432830803493926.
[11] 郝永华,陈建华.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效应检视及治理进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6):103-110.
(责编:建峰)
[课题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20240404)。]
[作者简介:杨曌,女,硕士,江苏省重点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