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4-11-25 00:00:00许丽丽张娜郭旭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中级宏微观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多源自西方。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不仅有利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本土化改革,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生硬、教学方法单一、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维度研究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路径,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水平。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课程思政 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89-03

一、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融合德育与智育的主渠道,是逐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进方向。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高校亟需培养既具备专业才能又具有强烈使命责任担当感的人才。

经济学专业所基于的知识理论大多源自于西方。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需要基于本土化的经济学理论,而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才才能推动理论的本土化。因此,我国高校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任重而道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术型研究生对理论的学习更加深入,且未来更有可能成为相关领域的尖端人才。因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将以面向应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从目前高校经济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高校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路径。

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一方面基于我国国情将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本土化,帮助学生吸收消化理论知识,提升对理论的现实应用能力,鼓励发现并解决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二、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在教学广度上,本课程既涵盖中级微观经济学,也包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是应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其中,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力量(垄断、寡头、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等;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在教学深度上,考虑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理论教学中应更注重与现实的连接。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理论—实际—实践”的顺序,达到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目标。

(二)分模块渐进式教学

在教学安排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大模块:首先教授微观经济学模块的内容,再对宏观经济学模块进行教学。该教学顺序下,课程的学习难度逐渐提升、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大、思考的角度逐渐丰富。学生可逐步搭建由微观到宏观知识框架,在学习上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模块中,先通过最初的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引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问题,再由各种市场力量下的市场均衡来引发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最后提出政府力量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的重要性,可自然衔接到宏观经济学模块中的政府作用及宏观经济问题中。

(三)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

本课程教授的是更为深入的经济学理论,授课对象是具有经济学理论学习背景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因此,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并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满足学术型硕士应具有的科研能力要求。该课程更注重对经济问题的发掘、多学科方法的运用、多理论的融合以及经济思维的培养。因此,该课程着重强调问题的主题性,在教学上更强调理论背后的经济学逻辑,鼓励在经济学思维的框架下用多学科方法解决经济问题。

三、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思政已逐步融入到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教学中,但未能较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生硬

当前,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多呈现为“经济学专业课+思政课”的机械组合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将经济学知识和课程思政教育进行生硬相融,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的教授偏向理论层面,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过于抽象。因此,这种形式化的课程思政不仅无法将思政观念和价值信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信仰追求,还可能降低学生对经济学或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拖延课程的教学进度,使课程思政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在经济学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后,授课难度有所提升,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近年来绝大多数高校引入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但真正落实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时却出现大量问题。目前,大多教师教学手段依然未见革新,仍选择传统的PPT、播放视频等手段来丰富教学,硬件设备的升级并未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既未发挥出先进多媒体设备的优势,也不能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目前来看,适应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方法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个别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仍未得到普及。

(三)课程思政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内对专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仍仅限于对专业课知识掌握水平的衡量,并未考虑该如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评价。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对传统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严峻挑战。若仍选用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课程思政成果评价,一方面无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良性运作的闭环,令教师的教学缺少标准和目标,另一方面也减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重视度,令其缺少学习热情与动力。因此,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亟待构建一套与专业课内容相融合的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路径

为了将课思政自然地融入到经济学教学中,并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本文将发展路径拆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维度,具体从“修订教学计划,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创新教学方法,经济学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和“改革学生测评体系,重塑教学考核模式”三个方面介绍具体实施方案及相关实践经验。

(一)修改教学计划,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突出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需要解决好经济学知识与思政元素如何融合、在何处融合、如何保障有效融合的问题。因此,既要明确各个教学阶段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点,也要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制定完成后,授课教师需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目前,大部分经济学专业教师虽精通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但缺乏思政理论教育及课程思政的授课实践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可由学校或学院线下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线上安排网课教学,组织授课教师统一参与学习,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理论学习达标后方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此外,在课程开展前,授课教师需在教学方法实践方面进行学习,邀请具有丰富思政教育经验或该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演示,并在课后进行积极的交流,共同寻求创新。

(二)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理论与实践

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加入思想政治元素的经济学课堂稍显不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本部分提供以下两种对提升思政教学效果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1.新媒体教学法。对于经济学专业而言,新媒体可以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手机、互联网等所承载的多种新媒体平台不仅能帮助教师更迅速便捷地获取和传播教学相关信息,符合当代学生的喜好和日常使用习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可利用微信、QQ、钉钉等社交软件建立课程学习群,快速分享课程知识以及思政内容;运用各种公众号、电子杂志、视频号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借助各视频媒体来拓宽教学广度,如通过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等视频新媒体分享知识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撰写文章或拍摄小视频的方式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既巩固教学成果又扩大了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2.情景模拟教学法。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多方之间的博弈,该特点让经济学专业课程授课中更适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生分别扮演市场中的不同主体,以“理性人”的原则来决策各自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课堂上的理论转化为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资本的逐利心态,了解资本市场的本质,并认识到政府管制市场的必要性。通过“身临其境“地扮演市场主体角色,学生们更能理解国家干预与调节经济的相关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制度的自信心。

(三)改革学生测评体系,重塑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模式

课程思政发展路径的最后一步为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将思政目标加入到课程考核内容中。评价体系按受评价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两套评价体系,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针对学生的“双管齐下”式改革。传统针对学生教学效果的测评主要分为“课堂表现评价+阶段性测试”两个模块。加入思政教育的目标后,则需对两个模块进行双管齐下式的改革。首先,对于学生课堂表现,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思政作业进行打分来评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阶段性测试方面,建议对测试题目进行改革创新,在题目中更多地结合思政内容,并添加案例分析等类型的题目,既能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又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在传统测评体系中突出思政学习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热情,达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作用。

2.针对教师的“三方评价”式改革。在针对教师思政教学水平的评价方面,需对传统依据课时和课程成绩的考核模式进行重塑,改革为多层次多角度的“三方评价”考核体系。“三方评价”由以下三个层次搭建: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中,指派学校督导组随机抽查,考察课程教学进度及课堂效果,督促教师严格遵照计划设计进行思政教学,在该方面对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定期邀请同专业其他教师旁听课堂,由同行教师对其思政课程的教学进行打分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并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研讨交流,鼓励相互学习;最后,在面向学生的课程评教系统中,增加对教师思政内容课程的评价,由学生直接反馈听课感受,进而评价教师课程思政效果。

五、结语

综上,本文在深入分析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识别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针对该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生硬、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维度构建改革体系,从而提高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水平,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进.《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167-168.

[2] 陈玲,刘检华,杨东晓,龚鹏.高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的困境破解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0):10-16.

[3] 李丰团,郭佳,刘琪.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6):166-168.

[4] 刘彬.基于雨课堂平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157-159.

[5] 马兰.基于人才培养视角浅谈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21(26):77-79.

[6] 孙亚南,王晓策,张月.“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J].教育现代化,2019,6(94):59-61.

[7] 赵冬花.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2):68-69.

[8] 周洪勤,程栋,韩平.基于中国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创新:案例设计与情景模拟[J].商业经济,2021(11):190-192.

(责编:贾伟)

[本文系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编号:YJG2022206;YJG2023514)]

[作者简介:许丽丽,副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