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学习区”理论在线上课程“课程思政”中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

2024-11-25 00:00:00蔡龙熊凌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当前,在线课程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课程思政”应该在“量大面广”的在线课程中得以实施。然而,快速发展的在线课程也带来了“课程思政”被忽视、被弱化等“思政失效”的新挑战。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在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中,提升在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探讨了“最佳学习区”理论在线上课程“课程思政”中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在线课程 课程思政 最佳学习区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85-03

一、在线上课程“课程思政”必要性论证

(一)“课程思政”可促进专业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要求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省高校纷纷出台相关制度,“课程思政”成为了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有学者提到“课程思政”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10];“课程思政”在深入发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育人同时也促进专业课程发展[11-13]。“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课程效果起到了正向推进作用。

(二)在线课程发展迅速

当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我国高校上线在线课程数量超过5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据教育部数据: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与学习达35亿人次。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高校首批上线2.6万门精品课程。2024年1月3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正式发布上线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777门课程上线。

(三)在线课程“课程思政”意义重大

在线课程“课程思政”指在慕课、精品在线课程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渗透到其中,使在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都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14],在线课程受众面广、影响大,课程思政也应在其中加以有效实施[5],两者的深度融合,能在发挥课程内容优势同时及时输送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15]。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线课程由于受众面极极广,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使得“课程思政”融入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大部分在线课程还流于形式,基本上是线下课程内容的简化版[16],导致思政缺位;在线开放课程内容相对固化,思政元素难以与时俱进,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学效果或将不如传统课堂教学[17],导致思政无效;在线开放课程往往只关注学习者本身,忽视学习者的潜在发展区,思政促进作用不明显[18],导致思政弱化。

在“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课堂形式等课题值得深入研究[2],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课程思政”中,为我国课程改革推进增添了助益[19-21]。有学者把“育人本位”贯穿课程始终,有效提升育人效果[3]。也有用建构主义设计强化“课程思政”效果[22]。应对策略多关注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在线课程中“课程思政”被忽视、被弱化等问题的研究却非常少。

快速发展的在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思路、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课程思政”被忽视、被弱化等“思政失效”的新挑战。在线课程建设中如何调整应对策略,确保“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最佳学习区”与“课程思政”

最佳学习区是源自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习者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内容对学习者来说太容易,恐慌区内容太难,刻意练习要求在二者中间一个特别小的学习区里学习,舒适区加上这个区域就是最佳学习区。根据最新文献研究成果,这个区域的值应该是15.87%,最佳学习区可近似由85%的舒适区和15%的非舒适区组成[7]。

2019年,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研究者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Nature杂志中提出Optimal Learning(最佳学习区)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如学习者能一直保持在这个区内,就能达到“心流”状态[7]。更有学者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在学生经历最佳学习经历(心流)时实现的[8]。若目标太高或太低,学习者会进入一种焦虑或厌烦状态,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时“课程思政”就变成了弱思政或无效思政;在“心流”状态融入思政,能提升课程思政成效,但目前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对缺失。

在线课程“课程思政”面临无效或弱化挑战,“最佳学习区”理论应对策略,有助于学习者进入“心流”状态,在“心流”状态融入“课程思政”能有效发挥思政促进作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却相对缺失,不可否认的是将“最佳学习区”理论策略应用到在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中,对于改进我国在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具有很大理论及现实意义。

四、实现路径

(一)了解榜样学习的过程

“课程思政”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事物看法的改变。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个体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进行社会学习的。一般要通过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过程。首先在注意过程中个体需要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榜样行为,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感知范围。其次是保持过程,个体在注意到榜样行为后,需要将其信息存储在记忆中。然后是生成过程,个体将存储在记忆中的榜样行为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的过程。最后是动机过程。个体的动机水平会影响他们对榜样行为的注意、保持和生成。这四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学习。通过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过程,个体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并将这些行为模式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二)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

罗伯特·米尔斯·加涅曾说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课程思政”是导致个体向榜样学习的外部事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就是需要去设计这种外部条件。

(三)抓住“最佳发展区”良好融入时机

“课程思政”作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当外部条件过度干涉学习的内部条件时,课程思政变得生硬、晦涩,甚至会打断学习者的学习思维,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思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弱化或无效。在不打断内部学习机制的前提下,在适当时机(最佳发展区)融入“课程思政”可以起到叠加效应,使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相互促进。

(四)在“最佳发展区”融入“课程思政”实施步骤

1.区域选择。根据理论先划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运用平衡计分法来通过个案衡量各区“课程思政”学习效果,选择最佳思政融入区。

2.基础量化。针对不同学习者,合理定义舒适区。基于本专业学习者的基本知识框架结合生活常识来定义85%的知识量。

3.新知量化。确定课程知识点量化指标和方法。划分知识点,根据知识点难度层级可以赋予权重,细化教学流程,再定义学习区15%知识量。

4.策略形成。结合理论基础和实际课程,在学习区融入“课程思政”,不断更新学习区,形成基于“最佳学习区”教学策略。

5.数据收集。在实施运行过程中需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态,收集过程性学习数据,用以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在线上课程中可根据运行数据进行初步判断。

6.循环迭代。基于支架形成理论,在发展成形达到一定水平后,新的舒适区形成,需要重新定义新的学习区,并不断地循环迭代。

五、结语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且紧迫,在线上课程中也应该得到重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在线课程思政存在如思政缺位、思政无效、思政弱化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路径策略,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本文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涵化的理论逻辑、困境与路径策略的研究,针对思政缺位、思政无效、思政弱化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应用“最佳学习区”理论,在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寻找最佳学习区,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同时,还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态,收集过程性学习数据,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在线“课程思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创新。希望本文能够为在线“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咏,杨璐,王婧,陈代娣,唐志晗.“医学伦理学”课程“云思政”教学的创建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09)

[2] 徐蕾,高翼.试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建构[J].大学教育,2022(01)

[3] 杨晓慧.课程思政与学校课程管理创新[J].教育研究,2020,v.41;No.488(09)

[4]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

[5] 周婉婷,马锦程.“互联网+课程思政”:价值意涵、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

[6] 赵润华.在线课程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研究——基于教师的视角[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

[7] Wilson Robert C,Shenhav Amitai,Straccia Mark,Cohen Jonathan D. The Eighty Five Percent Rule for optimal learning.[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1)

[8] Abuhamdeh S. Flow Theory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M].2021.

[9] 俞莹莹.高校课程思政涵化的理论逻辑、困境观照与路径策略[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1):81-90.

[10] 林宝霞,高阳,胡庆华.高职院校在线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0(01):69-73.

[11] 吴迪.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I,Ⅱ》课程教学为例[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2(1):167-168.

[12] 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

[13] 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4.DOI:CNKI:SUN:ZONE.0.2018-14-003.

[14] 王乐冰.思政教育融入在线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要点 ——以新零售概论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4-03-27].

[15] 吴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21):3.

[16] 王彩萍.提高高校在线教学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8):2.

[17] 邵运文.网络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投资学专业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5):5.DOI:CNKI:SUN:GJXK.0.2019-25-025.

[18] 李艳丽,吴莉,杜锋.MOOC下如何实现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探讨[J].南方农机,2021.

[19] 王亚南.“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学启示[J].江苏教育,2021(8):42-43.

[20] 韩秋菊,石彤,郝国祥,等.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18):4.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0.18.027.

[21] 张庆芳,王丽霞.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工科专业课过程考核评价软件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0.

[22] 包兵兵.高职院校“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及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21):5.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高校在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J227574)阶段性成果,2023年国家级培训项目实践项目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蔡龙,副教授,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建设学院副院长,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比赛一等奖选手、职业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百门名师工匠课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