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与热点分析

2024-11-25 00:00:00夏丹阳冯云飞邸迎伟曹伟宏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模式,也是近些年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涵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他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简言之就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贯彻在所有课程之中[1]。文章以知网近五年来(2017—2022)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ndnote进行数据内容的梳理,并运用Vosviewer解析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相观热点问题与关键词的耦合关系。得出结论,高校研究者对于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更注重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变。2020年及以后逐渐形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之中的模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育人,在课堂学习之中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与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vosviewer 现状与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7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的教学都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要渠道,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推动新时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阵地,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栋梁之才。唯有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经过大量人才的艰苦奋斗,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新一代青年人的力量。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就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本质,将理念转向协同育人,将结构变为立体多元,让科学创新成为思维,让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成为主要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3]近年来,在党的思想方针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积极进行了课程思政与各专业的结合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模式,尤其是近五年来,许多高校工作者正逐渐增加对于课程思政的体系、教学模式与发展方向等的相关研究,相关主题的研究项目以及CNKI发文量均逐年增多,“课程思政”已经逐渐成为近些年高等教育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CNKI相关数据库地查询发现,虽然发文量激增,但是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与改革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有所差异。因此,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找寻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Vosviewer是当前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可视化的一款软件,可以相对直观地展现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热点及其不同热点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现状、探寻近期的研究热点。本文运用Endnote以及Vosviewer软件对近五年来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热点研究进行了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课程思政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与启发。

一、分析工具与数据来源

Vosviewer是荷兰学者van Eck与Waltman共同开发的一款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软件,它不仅能够被用于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也能够被应用于许多专业学科领域数据的分析[4]。Vosviewer分析数据时能够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的聚类可视化,并且将其展示的较为清晰。首先将CNKI数据库中导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内容运用Endnote软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在此之后Vosviewer软件能够对其进行数据识别分析与处理,所以通过Endnote软件对CNKI导出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

检索数据库为CNKI中国知网,时间节点为“2017年12月至2022年12月”,检索词为“高校教学+课程思政”,检索出相关文献2180篇。之后通过Endnote软件对检索出的2180篇相关文献进行信息地提取并导入软件之中,之后进行整理并导出其中关键词共现结果以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共筛选出71个关键词,并且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密度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以及关键词时间切片分析,从而探寻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便于进一步展开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

二、国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分析

以“高校教学+课程思政”为主题共筛选出的71个关键词,将此71个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与排序(见表1),发现除“高校”和“思政”等主体性词汇以外,“教学改革”“新媒体”“实践”以及各专业学科均属于仅次于主体词汇的高频关键词,这显示了当今课程思政更注重于课程教学本身的变革以及课程设置与各专业学科的融合。此外,还有“混合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立德树人”等高频词的出现表明了高校教育正朝着与实践应用相融合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价值观等“思政”教育。

(二)高频关键词图谱可视化分析

通过Vosviewe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出现频率超过15次的关键词通过共现分析共筛选出71个关键词,之后进行高频关键词图谱可视化分析。其中一级中心代表出现频率最高,为热点词汇“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大学英语”;二级中心的词汇为分别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频次相对降低;三级中心词汇分别为“大学生”“新媒体”“立德树人”等词语,出现频率进一步降低;其余四周分布的词语表示出现频率极低。

三、高校教学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近五年来(2017—2022)的高校教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热点:

第一部分主要是以“新媒体”“大学教育”“课堂教学”为中心关键词,展现出新媒体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有效结合,在大学的日常教学中,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思想相融合。第二部分主要包含“教学模式”“融合”“改革”等关键词,体现出课程思政成为高等院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热点,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学科体系建设工作相融合,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构建与专业课程内容协调发展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第三部分主要以“思政课程”“三全育人”“思政建设”等关键词为中心,展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共同进行思想教育协同育人,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高等院校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关键词的时间切片分析

关键词热点的时间变化可以通过对关键词进行时间切片分析出来,由软件自动筛选的近五年来的关键词时间变化,其中以2019年到2020年5月之间的变化尤为突出。从关键词的时间切片分析中可以发现关键词主要有三个时间段的变化过程:第一阶段为2019年的上半年,关键词分布密度较大,主要关键词包括“网络新媒体”“大学教育”“人本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展现了课程思政当时的热点研究方向。第二阶段是2019年的下半年,主要的关键词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和“教学模式”等关键词,这说明了从2019年上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高校由以“网络新媒体”等形式为引导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改革,转向思政课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第三阶段是进入2020年上半年及以后,词语关联度也相对较高,主要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等。展现出高校研究者对于课程思政的发展朝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专业教学之中,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启发,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从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对于提升当代中国青年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6]。

四、结论

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注重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变。2020年及以后逐渐形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之中的模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合发展,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张静,李焦.河北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4):44-47.DOI:10.13314/j.cnki.jhbsi.2022.04.001.

[2] 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12-09)[2022-04-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9/c_1120083370.htm

[3] 张月,曹继鹏,于吉成.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以《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为例[J].辽宁丝绸,2023,No.184(02):81+13.

[4] 李杰.科学知识图谱原理及应用——VOSviewer和 CitNetExplorer初学者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 梁风;盛翠红.基于创新能力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纺织品设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西部皮革,2023,45(07):61-63.

[6] 李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43-45.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2023年唐山师范学院协同提质计划对接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23XTTZ022);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D192007);河北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D20221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