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4-11-25 00:00:00齐鹏古梦雪陈荣桂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手段。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及其效果,课题组以三江学院为例,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学生参与情况及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教育路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激发意识;以双创活动为载体,营造氛围;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提升能力;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平台,检验实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66-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创新创业教育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手段。[2]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及其效果,课题组以三江学院为例,进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对策和路径。

一、调查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为三江学院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即一年级(2022级)、二年级(2021级)、三年级(2020级)和四年级(2019级)的学生。

本次调查采取在线问卷、电话调查和个别访谈。

本次调查共计回收学生调查问卷和有效电话1008份,经过数据清洗,最终获得有效问卷和电话记录970份。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

男生有499人,占总人数的51.44%;女生471人,占总人数的48.56%。独生子女有418人,占比43.09%;非独生子女有552人,占比56.91%。

四年级(2019级)6人,占比0.62%;三年级(2020级)3人,占比0.31%;二年级(2021级)174人,占比17.94%;一年级(2022级)786人,占比81.03%;其他年级4人,占比0.45%。

调查样本以三个学科门类为主,其中,工学376人,占38.76%;管理学240人,占24.74%;经济学92人,占9.48%。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与支持措施、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情况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师资、课程选修、课外活动参与、大创项目参与、竞赛参与、课程满意度、核心能力或素养的培养等内容,全面呈现了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以及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

1.课程设置。

(1)课程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修过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必修课为主,修过必修课的学生占70.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81%);有5.23%的学生只修过选修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23%)。此外,有11.9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所修读的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

(2)课程名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修读过较多的课程依次是《职业生涯规划》(85.36%)、《创新创业基础》(84.10%);参加过GYB、SYB、IYB和KAB等创业培训项目的学生所占比例均少于5%(分别为2.41%、2.62%、1.67%和1.57%)。

(3)课程修读学期安排。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创业课程修读学期的安排上,大部分学生修读创新创业课程时间为大一上学期和大一下学期,其中大一上学期修读课程占比96.55%,大一下学期占24.16%。

(4)授课时长。调查结果显示,在授课时长情况,9.41%的课程为一周以内(含1周),19.87%的课程为一周到一个月(含一个月),38.08%的课程为一个月到半个学期(含半个学期),43.20%的课程是一个学期,7.95%的课程为一个学年。

2.教学师资。

(1)师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主要来自本校,其中,有48.95%的师资来源于本校经管类院系的专任教师;30.86%的师资来源于本校其他院系的专任教师;14.02%的师资来源于本校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此外,还有25.1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创新创业课程授课老师的身份。

(2)班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就创新创业课程班级规模而言,分别有6.17%和43.62%的学生表示修过班级规模为30人及以下或31~50人的创新创业课程,有73.64%的学生表示修过的创新创业课程的班级规模超过50人,其中,班级规模超过100人的占16.74%。班级规模过大,会影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乃至教学效果。

3.课程教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修读的创新创业课程使用课程或培训项目指定教材的最多,占71.86%;之后依次为使用其他学校出版的教材(25.52%)、本校教师编写的课程资料(14.96%)以及本校教师出版的教材(10.77%)。

4.学校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最多的支持(前五位)依次是职业发展建议(79.79%)、导师指导(49.38%)、技能培训(40.72%)、场所或设施(30.52%)和资金支持(26.29%)。

(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情况

1.课程选修。

(1)课程选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全校选修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比例为98.56%,其中,2019级和2021级选修率最高(占100.00%),2020级最低(占66.67%)。

(2)学习时间投入。就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而言,67.0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投入较少或更少。同时,学习时间投入在较多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所占比例(32.99%)。

2.课程教学情况。

(1)授课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课程采用较多的(>30%)授课方法依次是课堂讲授、网络课程、分组学习/研讨、小组演讲/汇报、案例教学、课后答疑和创业游戏,但市场调研和企业参观不足。

(2)授课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的(>30%)授课内容是创意与创业机会,之后依次是创业团队管理和新企业创建。

3.专创融合情况。总体而言,学校今年专创融合的七个指标得分均高于5.00。学校专创融合最多最好的是注重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5.38)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38)。

4.创新创业课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其中,参与比例大于60%的活动依次是大学宣传创新创业精神和价值的活动(70.38%)、成功企业家的讲座(67.87%)、企业参观或实习(66.24%)、关于创新创业的会议或研讨会(65.46%)和商业模拟或游戏(65.05%)。

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参与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比例为32.06%。分年级而言,2019级的比例最低(16.67%);之后依次是2022级(29.64%)、2020级(33.33%)以及2021级(43.68%)。

6.创新创业竞赛。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参与过创新创业竞赛的比率为12.68%。分年级而言,2022级的比例最低(12.21%),之后依次是2021级(14.37%)、2019级(16.67%)以及2020级(33.33%)。

(三)创新创业素养培养效果

1.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满意度较高,8个指标得分均高于5.20。其中,学生对课程的授课方式满意度最高(5.43),对教师给予的学习情况反馈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沟通的满意度最低(5.38)。

2.创业意向与行为。

(1)是否正在创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正在创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06%。分年级而言,2022级的创业比例最低(1.40%),之后是2021级(3.45%);需注意的是,2019级和2020级调查学生数量较少,不具有样本代表性。

(2)创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毕业后2年内开始创业的学生占3.20%,选择毕业3~5年内开始创业的学生占7.94%,选择毕业5年后开始创业的学生占14.02%。

(3)创业准备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为创业所进行较多的(>10%)准备仅有花许多时间思考创业(29.50%),之后是调研市场需求(9.83%)、准备商业计划(9.42%)、和开发产品模型或服务流程(9.01%)。

3.创业品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创业品质的7个指标得分均高于4.50分。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成就动机、乐观倾向、机会警觉、模糊容忍度、风险倾向和创业自我效能。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选修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的创业品质与未选修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的创业品质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统计分组样本量差距太大)。参加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的创业品质显著高于未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的创业品质;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的创业品质显著高于未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的创业品质,这说明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能明显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

三、对策与路径

(一)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激发意识

持续打造精品创新创业课程,及时进行教学大纲修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进阶选修课;研究设置思创融合课程、专创融合课程、科创课程、赛创课程等;积极组织GYB、SYB等创业教育课程(《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创办你的企业》)。需建立专业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提升学生创新思维;[3]要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活动和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组织召开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座谈会,及时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进程,提升教学实效。

(二)以双创活动为载体,营造氛围

搭建分层次的金字塔双创活动体系(面向全校学生、面向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面向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同学),分类施策,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形成了如双创系列讲座、创业知识竞赛、众创空间开放日、创业菁英班、创客系列品牌活动,推进一院一赛、一生一项等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网站及时更新,重点建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充分利用易班、海报栏、横幅、画册等平台和载体,树立创新创业学生“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活动普及化水平。

(三)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提升能力

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锤炼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4]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度、资源等措施保障和激发师生积极性,踊跃参与到创新创业竞赛中,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尤其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现行学生资助政策之外,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彰显资助育人实效。本年全校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46项,省级奖项358项(数据在持续汇总中),I类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同比增长率为15%;另外本年度我校共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6项,校级项目401项。

(四)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平台,检验实效

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加强反馈,检验实践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大学生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申报、分批入驻的模式。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针对性帮扶。[5]为入驻大学生众创空间的项目提供涵盖全链条的服务事项,包括日常经营、商业策略解答、场地协调、广告宣传、活动策划、项目申报、税法财事务、知识产权申报、工商注册、天使投资等等。仅2023年度,就新增3个项目完成工商注册,2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个项目获得市级优秀创业项目,2个项目获得区级优秀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49.

[2] 江涛涛,王文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21(21):173-176

[3] 冯明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4(03):153-155.

[4] 吴远征,倪杰,沈皆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02):105-112.

[5] 贾征,龚柏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4):78-80.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三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2022年度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以三江学院为例(编号:GJ202201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题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编号:X-c/2021/08)]

[第一作者简介:齐鹏(1985—),男,副研究员,三江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