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发展格局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为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发展,解决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乡村产业发展韧性不足、产业建设规划局限、产业辐射范围有限、创新能力薄弱、品牌建设不足等现实困境,文章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剖析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 困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56-02
引言
在大力发展精准扶贫各项行动背景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为贯彻落实“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精准把握新发展格局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必须科学分析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谋求发展先机。鉴于此,本文主要内容是刍议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
一、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产业自身发展韧性不足
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乡村中仍存在人才、技术、资金受限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产业的横向与纵向发展,使产业主体所能提供的服务存在局限、买卖双方交易成本过高,最终丧失核心竞争力。在此种情况下,导致乡村产业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变差,就算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人才不足、技术缺陷、生产力低下等问题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结构过于分散、单一,大幅提高了产业发展期间所需的交易、管理、协作以及物流等诸多方面的成本,严重压缩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阻碍了乡村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及后续改革[1]。除此之外,乡村产业结构的抗逆性薄弱。外界环境的波动,如疫情、政策变化、消费热点转移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乡村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部分小型产业结构来说甚至会出现毁灭性打击。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乡村产业中的消费、流通等方面的衔接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文旅产业等依赖人群聚集性而促进经济效益的产业。
(二)乡村产业建设规划上存在局限
一方面,并未充分结合市场环境、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规划乡村产业建设。目前,多数乡村产业的规划与建设主要由当地政府部门主导,为确保所规划、建设的乡村产业能够切实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其所选择的乡村产业均具有短期收益高的特点。虽然,此类乡村产业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但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乡村产业与市场环境脱节,产业内容、产业结构过于陈旧,甚至在部分地方中还存在产业同质化问题。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建设、规划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加以扶持、规范以及引导,以确保乡村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的正向发展、规范发展、合理发展。但在部分乡村地区中,并未制定、推出标准的产业准入门槛、产业规范等内容,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情况,其主要功能性无法被发挥。同时,当市场环境出现波动后,产业主体无法及时根据具体变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产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薄弱,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一拍即散”的尴尬局面[2]。
(三)乡村产业辐射范围有限
对于产业而言,其在整个销售链路中属于中段环节,上游为市场环境、下游为各个原材料、配套设施供应商。而乡村产业在产品供应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乡村产业自身的经济状况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阻碍其原材料、配套产业的资本循环,打击整个乡村产业结构的密实性、衔接性,甚至会因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不信任而提高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不利于乡村产业的集群化、系统化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基于供给角度分析,导致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端供给不足、中低端供给过剩、供给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同时存在;基于需求角度分析,市场环境决定了产业类型及产品功能,但在当今物质需求极易被满足的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多数乡村产业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市场环境需求。
(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乡村产业振兴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激发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分带动当地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增收。但从目前的乡村产业振兴战略落实后的表现来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导致所建设的乡村产业无法切实摆脱传统、老旧的产业模型,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才稀缺。缺乏足够推动乡村产业创新的人才,同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匮乏,使创新计划被搁浅或因客观因素无法落实。二是,若想成功实现乡村产业创新,则需要通过企业、市场、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若三者之间的协同力不足,则会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失败,最终阻碍企业、科研之间的联动创新工作推进,无法帮助企业将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最终丧失市场核心竞争力。
(五)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对于目前多数乡村产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视品牌效应,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品牌效应下的优势以及当今市场环境。换言之便是认知存在缺陷,无法以专业的角度、眼光规划乡村产业发展方向、产品定位。此外,对于建设品牌而言,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而多数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在于盈利,使其轻视了长远的品牌建设,以及产品配套、产品形象等。除此之外,品牌建设不单单在于产品、产业方面,同时也包括产品口碑、企业文化、物流运输、服务态度、营销手段等诸多方面。但乡村产业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薄弱,挖掘产业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能力不足,导致其无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展示形象[3]。
二、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策略
(一)坚定“两个坚持”,共同发力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为精准把握新发展格局给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始终坚定党的全面领导。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基层党建的信息化、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保证党中央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可以准确传达、科学部署[4];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入农村产业布局和农村发展现状,不断尝试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强化对乡村产业发展指导工作的执行与应变能力,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模范作用,通过带头支持调动各级部门与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形成工作合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基层落实。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推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们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实际发展需求。一方面,人民群众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开展中,必须充分调动和增强群众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全面、系统化、多元化的技能培训方案,为其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技能支持;另一方面,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加快科技生产力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配套公共服务。
(二)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协调供需平衡
1.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必须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国内各乡村地区产业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一方面,针对产业结构性问题,要立足于人民群众对产品与服务的具体需求,提高产业和服务供给对需求端的适配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与扶持本地支柱型产业发展,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运行,并进一步加大对核心技术攻关与研发力度[5]。
2.深入推进需求侧改革。在新发展格局下,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科学调研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等消费需求偏好,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提供思路。不仅如此,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科学把握投资,充分发挥需求对供给侧的牵引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缓慢的乡村地区,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服务,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在此基础上还要扩大乡村产业宣传,大力扶持本地特色产业,促进新型建设投资。
3.深入推进流通侧改革。首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健全流通体系,以满足乡村产业正常、稳定运行为目标,保证其产品、原料等流通渠道的顺畅。为此,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加强与港口、公路、铁路等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合附近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生产基地等组织,建立以乡村产业为核心的地区流通网络,进而催生该区域配送行业,推动配送产业的中心化、集群化发展,减少原材料、产品的流通成本、流通压力,切实提高流通效率,为乡村产业打开市场销路提供先决条件。其次,优化流通方式。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围绕产销对接模式建立乡村产业之间的产销联盟,以当地龙头企业为先导,联动该企业产业链周边的中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市场、材料供应商,保证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构建产销共同体,探索直供直销渠道,简化产业、生产、销售流程,确保货品生产后直接配送至买家手中,这样不仅可以直接降低产品的配送成本,同时也可以越过二级销售点大幅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帮助乡村产业提高库存消耗速率,进而实现高产高销[6]。最后,构建信息化流通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乡村地区环境情况决定了乡村产业类型,对于运输时效性要求高的产品而言,如海鲜、时令水果等,其需要充分利用运输管理系统、加工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软件提升整个流通管理水平,确保买家能够实时查询货品位置,以减轻买家采买此类货品时的忧虑,进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内部与外部的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1.以外部环境带动内部环境。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以外部环境倒逼内部环境改革,并推动内外之间的有机融合。同时,加强研发力度,完善研发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并将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乡村区域倾斜,实现以乡村产业为中心,加强其上游、下游以及产业自身之间的合理,为实现产学研模式提供先决条件,将研究成果投入至生产环节并面向市场,并将所获利润回馈至研发中,以此实现科研、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状态,进而最大限度提高乡村产业创新力。另一方面,明确阻碍乡村产业顺利发展的痛点,即人才资源稀缺。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丰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下脱颖而出,培养一批带头人,有效激发乡村地区活力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2.国内循环突出相对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力。一方面,与城市环境相比,乡村地区具有绿色、生态、环保等诸多优势,而多数乡村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也离不开此类优势。为此,乡村产业可以借助既有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并建立特色品牌。为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环境,拉近产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可以围绕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的结构建立品牌。同时加强对乡村产业优势的宣传,培育能够面向各省、面向全球的知名品牌,进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挖掘乡村区域潜在的优势。如环境偏远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7]。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能够进一步助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为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需要科学分析、精准把握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发展机遇,认真研判各乡村地区产业建设与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变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始终坚定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主动适应发展变化,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曹小曼,刘明辉.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J].现代农机,2023(06):32-34.
[2] 祁金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J].甘肃农业,2023(11):28-31.
[3] 吴玲,朱治戎.数字经济赋能龙江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23(11):44-49.
[4] 赵艳红,张海珍.推动济源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村科技,2023(07):12-13.
[5] 王艳龙,李昊洋.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乡村产业振兴[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3(01):88-97.
[6] 牟秋菊产业扶贫衔接乡村产业振兴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5):237-239.
[7] 章元.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当前困境及破解之道[J].国家治理,2023(11):29-34.
(责编:赵毅)
[作者简介:陈晓瞳(2001—),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