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4-11-25 00:00:00邱江月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县域老年教育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县域老年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是我国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其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和困境、实践路径探索以及以福建省宁化县老年大学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实践为例,总结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县域老年教育 老年人 再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46-03

一、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和困境

(一)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县域老年教育是全国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覆盖了我国广大的县域地区,直接服务于老年人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1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县域老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县域内老年人群体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变迁,促进县域内老年人的社会融合。

(二)县域老年教育在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困境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加剧,县域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硬件设施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老人再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重视程度不够。县域老年教育办学机构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上,而对于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需求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简单认为,老年人的再社会化并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或者认为这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2.师资力量不足。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因地域条件限制、师资培训与选拔机制不完善、缺乏师资激励措施、师资结构设置不合理、教研活动少等原因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

3.资金投入不足。县域老年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拨款,自筹资金或者社会捐赠占比不高,当地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制约着老年教育的发展。还有一些县域老年教育办学机构的资金使用率不高,部分资金可能被用于非教育领域,影响了教育发展的资金利用效率,这些都导致教学设施和条件有限,影响了老年人的学习体验。

4.教育体系滞后。县域老年教育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单一,无法激起老年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了老年人的学习效果。

5.社会认知度不高。我国传统养老观念过于强调将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认为他们需要保障和保护,导致老年人被视为“无用”和“衰老”。将老年人仅仅以年龄划分,并视作需要被照顾的“包袱”,这种对老年群体的“柔性歧视”低估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影响了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发展空间。

6.与社会力量互动的频率不高。县域老年教育办学机构往往没有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缺乏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互动,可能导致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渠道受限,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再社会化机会。

二、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探索

在县域老年教育中,对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路径探索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路径

应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设置涵盖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县域老年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再社会化服务。

(二)文化娱乐路径

文化娱乐路径是一种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如音乐、舞蹈、戏剧、书法、旅游、摄影、手工制作等,老年人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丰富精神生活,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再社会化。

(三)互助路径

互助路径是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实践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通过建立班级内部互助机制,比如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问题,帮助彼此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还可以通过外部渠道来实现,如建立专门的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学习辅导、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以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四)社会参与路径

社会参与路径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实践路径之一。通过社区服务、文化交流、产业合作、社会互动等社会参与方式可以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制度保障路径

在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探索中,制度保障路径是确保老年人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认可、发挥积极作用的有力途径。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可以更好地推动老年教育办学机构成为老年人再社会化的有效平台。

三、福建省宁化县老年大学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案例分析

(一)宁化县老年大学办学情况

宁化县老年大学成立于1992年,2018年3月荣获市级老年大学示范校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福建省达标老年大学称号。新建校舍于2018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教学面积2900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现聘请教师32名,在册学员人数1325人。开设有书法、国画、声乐、太极拳、电子琴、舞蹈、交谊舞、旗袍、二胡、电吹管、化妆与造型设计、乒乓球、智能手机功能与使用等24门课程40个班级。目前,宁化县老年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老年教育机构。30%的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成了老年大学分校或者教学点、养教结合点、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办学基地等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场所,占全县老龄人口的2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了老年教育,基本形成了县(区)、乡镇(社区、街道)、村(居)三级办学网络。

(二)宁化县老年大学社团及志愿者服务队的建设情况

为实现老年人再社会化,宁化县老年大学先后组建了21个学习社团及5个志愿者队伍,全部成员1020人。

1.歌舞类艺术社团7个。宁化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客家山歌研习社、采茶戏交流社、京剧越剧爱好者俱乐部、旗袍艺术团、广场舞健身社团、绿野仙踪户外合唱团等。

2.体育类团体5个。武术研习会、太极拳社团、柔力球社团、乒羽社团、健身操社团。

3.文化艺术类社团协会5个。文学社团、诗歌鉴赏与朗诵社团、根雕艺术社团、剪纸兴趣爱好团、书画协会。

4.实用技术类社团协会4个。摄影协会、短视频拍摄学习社团、化妆与形象设计、植物种植技术交流社团等。

5.志愿者服务队伍主要有5个。客家桑榆志愿服务队、平安文明志愿服务队、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

(三)宁化县老年大学开展老年人再社会化活动情况

宁化县老年大学汇聚多方合力,联合科学技术协会、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残疾人联合会、中小学幼儿园、文化和旅游局、长富牛奶宁化分公司等20余家政府单位、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各社团和志愿服务队开展了近200场社团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人员达1020人,活动规模大小不一,活动形式多元化,充分实现了老年人再社会化。

1.文艺表演类。歌舞类艺术社团发挥专业特长、学科优势,赴乡村、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开展慰问演出,如“大手牵小手 爱心照亮成长路”关爱残疾儿童成长活动;“情暖金秋·爱在重阳”敬老院慰问等活动。

2.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宣传类。地方政府强调要传承红色文化,讲好客家故事,宁化县老年大学社团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走进淮土梨树村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客家山歌研习社及采茶戏交流社的成员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美丽中国唱起来》的节目录制,极大地宣传了家乡文化。

3.知识培训讲座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群众办实事。摄影协会联合县总工会开展为期3天的摄影技术培训;平安文明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学两会精神看交通变化”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客家桑榆志愿服务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走进单元楼挨家挨户为群众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等。

4.体育健身类。为了更好宣传太极拳文化,让健康养生的观念深入人心,武术研习会联合太极拳协会承办了第三届客家武术大赛,吸引来自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的武术团体、武术协会33支队伍,500余名武术爱好者前来竞赛,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

5.乡村振兴类。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书画协会走进城南镇上坪村“南岭清秋 花漾上坪”活动现场,充分发挥银发人才优势,开展送书画进基层活动;短视频拍摄学习社团将乡村美景拍摄制作成精美的短视频上传互联网,并用直播的形式向网友们介绍家乡的美食、美景,点赞好评如潮,受到了网友们的大力追捧。

(四)案例分析

宁化县老年大学在册学员1325人,参加社团、协会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老年学员达1020人,这些学员平均年龄为58.5岁,大部分是退休干部、职工,还有一些是社会老人。在加入老年大学之前,这些学员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他们可能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家庭责任,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下降,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了影响。当他们加入老年大学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通过老年大学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实地考察、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自我提升。宁化县老年大学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新技能和知识的平台,还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通过学习,不再满足于现状,积极地寻求改变,更加自信和积极地面对生活。

四、加强发挥县域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对策

(一)优化社区环境

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社区服务,以促进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

(二)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

县域老年教育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涵盖兴趣爱好、文化艺术、健康保健、技能培训等方面,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缩短老年人再社会化过程。

(三)强化社交互动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组织社区集会、志愿者活动、兴趣小组等,提供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

(四)培养老年人参与意识

通过社区参与、项目实践、学习互动、专业培建立代际沟通交流机制、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持续评估和改进等方式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参与再社会化活动。

这些实践路径的有效性可能因地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县域老年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探索和调整,最大程度促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

县域老年教育作为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其对于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日益凸显,而县域老年教育作为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实践经验与政策建议,对于推动县域老年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再社会化研究——以K社区服务中心为例[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9.

[2] 杨紫涵,孔庆硕.“互联网+养老”:搭建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网络平台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现代经济息,2019(09):496.

[3] 于莹莹.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践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9.

[4]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城市老年人再社会化的推进研究——以花木街道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5] 李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县域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以山西省Y县为例[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23.

[6] 马迪.上海社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

[7] 冀亚芳.再社会化视角下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8] 陶冶,张允岭,王永炎.形神统一,有乐有为,提倡老龄资源再社会化[J].环球中医药,2009,2(02):140-141.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