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受损等严峻形势,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对湖南省8县3区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访谈以及赴长沙市天心区金陵城市绿化墓园实地调查,对湖南省节地生态安葬现状展开调研。发现湖南省县区节地生态安葬存在着政策推行不到位、技术壁垒、居民认识程度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此提出推动政府工作落地落实、引导群众转变传统思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和谐共生 节地生态安葬 移风易俗 实践调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40-03
一、问题的提出
节地生态安葬,就是以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根据国家殡葬改革政策法规,基于生态殡葬发展理念,运用现代技术和环保手段,将遗体火化后的骨灰,通过抛撒或植入存放等不同途径,合理安放在特定之处,不留墓碑,让生命融于绿色、归于自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为殡葬科研工作标定了坐标方位,指明了奋斗和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原则遵循。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节地生态安葬,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基本原则内涵、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1];2018年3月21日,民政部、中央文明办等16个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推进殡葬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积极推动了殡葬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2023年2月13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作为单独的一项被列举出来,明确表示不再允许土葬,节地生态安葬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3]。
湖南省区域内各级政府就节地生态安葬方面也出台了多方文件。早在2014年,湘政办印发的《湖南省2015—2020年殡葬事业发展规划》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湖南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的短期发展目标和“文明治丧,集中生态安葬”的总体要求。在县级以上的城区和比较大的乡镇实行集中治丧。[4]2022年10月8日,湖南省民政厅第310号令第三次修订了湖南省《殡葬管理条例》办法,对于湖南节地生态安葬发展做出了进一步规划。2022年8月15日长沙市民政局、长沙市财政局印发了《长沙市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办法》,对以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予以1000~5000元不等的补贴。双峰、邵东等地人民政府相继发布了文明祭祀倡议书,开展以殡葬改革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
基于以上背景,长沙师范学院团委组建了专门的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以及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湖南省8县3区开展节地生态安葬现状进行了调研,以期为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提供参考借鉴。
二、湖南省节地生态安葬现状的调研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在2023年3月5日到2023年3月30日对湖南省长沙县、双峰县、天心区等地区发放问卷911份,共回收911份,有效问卷880份,有效率约为96.60%。
调查对象中73.52%为18~30岁和31~45岁的群体,0~18岁群体占比16.93%、46~60岁群体占比8.18%、60岁以上群体占比1.36%。学历以本科及大专群体为主,占78.41%,高中、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分别占9.32%、5.8%和5.68%,小学及以下仅占比0.8%。
在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中发现,18~45岁群体对该调查的接受程度占比最高,大部分人持开放态度,愿意配合调研;而46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群体认为调查内容不吉利或影响心情,对调查持回避态度。具体调查问卷收集的情况如下:
一是,近两年流行的殡葬方式和居民对节地生态安葬的了解程度。调查地区84.77%的居民对于节地生态安葬还处于不了解或知道但不了解状态,95.12%的居民周围没有选择或很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据数据显示,实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地区仅占4.89%。由此可见,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与实施现状较差,调查地区节地生态安葬起步晚、推进慢、普及率低。
二是,居民了解节地生态安葬的主要方式。根据问卷数据显示,有68.52%的人是以网络为主要形式了解节地生态安葬,其次为新闻报道、朋友介绍、电视等途径,通过殡仪馆了解的仅占10%。由此可见,殡仪馆作为殡葬的主要承载方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成为了人们接受外界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三是,对不同节地生态安葬形式的了解程度。目前,所调查地区居民对海葬、树葬等主要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了解程度不高,仅有25.79%的居民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据调查,居民受影视作品以及推文小说等影响,对于海葬的了解程度相较而言高于其他安葬形式,“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达到50.11%。但是,大部分居民对于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形式在认识程度上仍有很大欠缺。
四是,阻碍节地生态安葬推行的因素。由于调查地区以县级地区为主,大部分人保持着传统的厚葬观念,土葬的殡葬方式符合大众“祭拜”和“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并且会伴随摆酒席、送葬、烧纸钱等形式,有12.05%的人认为传统土葬有着费用支出大、不环保的缺点。
大部分人不能接受生态葬的原因是传统“厚葬”观念(44.66%)、逝者意愿(43.52%),其次是亲友看法(30.80%)和尽孝道(26.70%),小部分人不能接受的原因为宗教信仰、风水、尽孝道和信鬼神等。极少数的人认为是政府补贴和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人们不能接受节地生态安葬。
五是,经济因素对节地生态安葬接受程度的影响。受访者中,年收入为5001~100000元的群体占66.13%,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了2022年湖南省月平均工资标准,同时也有13.52%的人属于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20.34%的人表示会优先考虑节地生态安葬,受传统观念和了解程度影响仍有30.57%的人表示优先考虑传统安葬和不接受生态安葬。64.43%的人会受免费生态殡葬政策或生态补贴政策的影响接受节地生态安葬。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大众接受节地生态安葬的一个主要因素。
六是,关于居民对节地生态安葬的看法。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了解和接触节地生态安葬后,认为节地生态安葬具有“更能节约土地面积,占地面积少”“环保”和“经济节约”的优点。有少部分人表示,生态安葬的“缅怀形式与传统方式有差别,不符合传统观念”。由此说明,大部分居民是认可节地生态安葬形式的。
以上数据表明,“不了解什么是生态葬”和“生态安葬不被大众所接受”,是目前节地生态安葬存在的最大问题,政府推广缓慢、实行效率不足和出台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是影响节地生态安葬推行的主要原因。与传统土葬相比,节地生态安葬缺乏有温度的仪式和流程,安葬后葬区也存在缺乏人文关怀,导致逝者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缅怀,也成为人们不愿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原因。
三、湖南省节地生态安葬的主要问题与实践路径
(一)湖南省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殡葬改革纳入《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事业短板,殡葬改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节地生态安葬在推广上仍存在四大主要问题:
1.政府层面的一体化管理有待加强。湖南省地域面积广阔,历史悠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丰富,但湖南节地生态安葬政策的推行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人文习惯的差异,在节地生态葬区域划分和形式上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
2.地区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据了解,湖南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划分火葬区或生态安葬林地,但除长沙市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未覆盖到农村。殡葬类单位、公益性治丧场所、公益性公墓等殡葬基础设施在农村基本上为空白,相关服务也十分匮乏,农民难以就地、就近享受现代殡葬服务。
3.与大众传统思想观念存在冲突。受传统思想观念如“厚葬尽孝,弥补薄养”“入土为安、有碑可祭”等影响,群众难以舍弃传统丧葬习俗,对于现代化的生态安葬形式存在排斥心理。部分群众未树立好正确的孝道理念,受不法分子的影响,秉持着“丧事不问价”的思想大规模操办葬礼、偷埋乱葬,导致丧葬乱象。
4.节地生态安葬技术有待成熟。目前湖南省甚至我国的现有技术难以实现骨灰的快速降解;在骨灰盒材料应用方面,市面上大多仍为传统的木制、金属、玉、石类等不可降解或者难降解材料,少有可降解材料制作的骨灰盒。由于技术的局限,葬区的骨灰(盒)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分解,新的骨灰无法在相同地点进行埋葬,先葬穴位无法很快得到重复利用,导致出现与传统土葬一样占用土地的问题。
(二)完善湖南省节地生态安葬的实践路径
针对湖南省目前节地生态安葬存在的问题,依据实际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对策:
1.加强意见指导,普及惠民政策,推动殡葬行业规范发展。各地政府应当针对本地区特点出台指导性意见,完善节地生态安葬的形式、流程以及技术等相关内容。同时扩大节地生态安葬补助政策的惠及范围,推行“绿丝带”全程引导服务,提高惠民水平,促进惠民服务由“补贴型”转向“普惠型”,让惠民政策遍及全省。
2.注重多元推广,倡导和谐发展。注重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相结合,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节地生态安葬并非“薄葬”。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互联网时代下,线上可以通过制作相关宣传片,借助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相关科普视频,向群众传递节地生态安葬的治丧理念,提倡文明节俭的治丧之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强调典型示范,加强教育引导。强调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对当地的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老者重点宣传,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走访宣传,普及节地生态安葬相关知识;发动自愿签署器官捐赠协议的志愿者、退伍军人等对身边亲属、朋友加以劝导,以实际行动扫除封建迷信,摒弃“厚葬”观念。
4.提升科研技术,助力绿色生态。全面提高火化技术,优化火葬设备,例如开展绿色环保型火化炉试验项目。针对烟气处理及二次处理相关技术进行充分改进,改善火化过程中尸体焚烧所产生的异味和机器运行时所产生的噪音等问题,实施殡仪馆火化炉提档升级改造建设和高危传染病遗体转运隔离箱等一批科研项目。深化设备结构调整,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的发展,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
5.建设数字墓园,增进人文关怀。将祭祀缅怀方式与数字时代相融合是解决缅怀祭扫人员多、场地小等问题的有效举措。推动殡葬信息系统提档升级,鼓励发展县、区内的数字化节地生态安葬。同时,延伸服务产品,提高人文关怀。大力挖掘湖湘优秀殡葬文化,为遗体(器官)捐赠、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统一的纪念设施或人文主题公园;规划有温度的生态安葬仪式与流程,从视觉上改变传统墓园悲伤沉重的景观布置,辅以轻松舒缓的音乐,营造有温度的墓园氛围。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16,580(07):43-4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3.001491.
[4] 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2015-2020年殡葬事业发展规划》解读[EB/OL].
[5]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去年常住人口6604万人[EB/OL](2023-03-07).
[6] 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20(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3.002870.
(责编:若佳)
[作者简介:张扬(197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长沙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文家乐(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长沙师范学院团委学生社团管理科科长;王莹(2002—),女,现为长沙师范学院2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