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2024-11-25 00:00:00孙莹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尽管我国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数量规模迅速扩张,但仍存在较多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何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困扰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文章梳理了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系统分析了辽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制度体系、区域创新集群、专业化人才队伍、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优化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议,助力辽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38-03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过程,是技术产出与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的枢纽,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市场等诸多环节。近年来,辽宁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然而,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劣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其他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一、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科技成果情况

2021年辽宁省申请专利41843件,其中发明专利17483件,专利授权14106件,有效发明专利67887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1505件;技术市场技术转让合同993项,合同金额511792万元;技术服务合同5950件,合同金额3033710万元;技术流向地域合同16264项,合同金额5109910万元;技术输出地域合同18526项,合同金额7551240万元;技术开发市场成交合同8299项,合同金额1417793万元;技术咨询市场成交合同1022项,合同金额146614万元。

(二)科技服务人员和机构情况

2022年辽宁省科技服务专职人员8264人,兼职人员29007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8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52个,孵化器在孵企业4380个,在孵企业从业人员54189人,孵化器当年获得风险投资额37649万元;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288个,众创空间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71323人,当年获得投资总额2952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支持9121万元。

(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22年,辽宁省有高等院校114所,R&D人员50655人,其中博士毕业人员占比40.25%,比上一年提高1.63%;R&D人员全时当量25831人年,从研究类型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全时当量整体大于试验发展的全时当量。

2021年辽宁省高等院校R&D经费内部支出首次突破70亿元,2022年达到762177万元。从研究类型看,基础研究支出254687万元,占全省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的33.42%;应用研究支出407682万元,占比53.49%;试验发展支出99808万元,占比13.1%。从支出用途看,日常性支出667034万元,占比87.52%,其中人员劳务费支出239104万元,占日常性支出比重的35.85%;资产性支出95143万元,占比12.48%,其中仪器和设备支出77088万元,占资产性支出的81.02%。从资金来源看,政府资金来源388108万元,占比50.92%;企业资金来源324865万元,占比42.62%;国外资金来源2294万元,占比0.3%;其他资金来源46909万元,占比6.15%,可见,政府和企业仍然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

2022年,辽宁省高等院校共发表科技论文57011篇,自2011年首次突破5万篇以来,一直未突破6万篇,占全国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的3.44%,其中国外共发表科技论文30208篇;申请发明专利6566件,占全国高校发明专利申请数的2.79%,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499件;R&D课题数42006项,课题投入人员25831人,课题投入经费417631万元,虽然自2009年以来全省高校R&D课题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高校R&D课题数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2022年辽宁省有研发机构的企业629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69个;有R&D活动的企业264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6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102617人,R&D人员全时当量67503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756732万元,其中日常性支出3577881万元,资产性支出178851万元,日常性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占比27.29%,资产性支出中仪器和设备支出占比97.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中政府资金来源210379万元,企业资金来源3536763万元,境外资金来源6080万元,其他资金来源3493万元。

2021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611个,研发机构人员34989人;申请专利20104件,有效发明专利31740件,其中18719件已被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16131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3824926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0108739万元。

(五)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2021年辽宁省研究与开发机构41个,发表科技论文5112篇;申请专利3586件,其中发明专利2979件,较上年增加52件;专利授权2881件,有效发明专利9514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211件;R&D课题2682个,课题投入人员11155人,投入经费604857万元。

二、国内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近年来,我国技术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规模显著提升。全国技术合同从2018年的41.20万项提高到2022年的77.3万项,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提高到4.78万亿元,分别增长87.6%和170%[1]。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国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2022年8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提出推进企业形成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10项重点举措;2023年1月,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提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从制度和环境层面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2]。各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北京在相继推出“京十条”“九条”“科创30条”和《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后,正式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议事协调联席会,加强专业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引导社会资金,完善市场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海在1998年率先发布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并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负责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受理和认定,并以此为基础,采取财政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奖励、科技成果孵化、创业投资等政策手段,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不断优化,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累计认定高转项目15000多项,落实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超过121亿元,引进实施高转项目人才落户3000余人,通过成果转化类中高级职称评审1万余人。江苏省借助自身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的优势,搭建中介服务平台,动态更新市场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引导有需求的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各环节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供给端,省内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能力总体较弱。据统计,高校超过半数的科研人员在完成科研课题后就停滞不前,不了解如何通过技术对接、技术交易等手段将课题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专利技术转化机构,无法为教师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对接、网上技术交易等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二是在服务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缺少高质量科技中介机构的参与。尽管借助东北科技大市场的统筹,辽宁省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技术服务中介等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贡献,但在供需两端的各种差异化需求、全过程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三是在需求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对需求进行评估的有效手段,难以实现对无效需求的过滤,导致供需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供需对接的成功率。同时由于高校、服务机构、中试基地、验证中心等要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也使得科技成果对接无法持续化、规模化。

(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保障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汇聚地,在项目管理、发布、对接、交易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3]。当前,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以东北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服务平台的运转大多由政府主导,缺乏系统思维和市场化运营机制,统筹性不强,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工作重复开展。

(三)科技服务中介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化服务人才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技术和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发挥支撑作用,目前省内的多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更多的是在科技成果信息和咨询方面提供服务,而在后续的成果评价、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同时科技中介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不足,个体差异较大,在科技成果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既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又熟悉商业运作的服务人员的全程参与,但目前辽宁省内具备这些条件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作为科技成果重要来源地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亟须具备较好的技术背景、商业谈判能力和投融资能力,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流程,能够提供从成果评估、企业对接,到合同签订、产业化推进的全流程服务的技术经理人。

(四)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支持,但目前辽宁省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政府拨款和企业资金仍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资金来源,尤其是在高校,政府拨款占到R&D经费支出的50.92%;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上,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以及融资担保等服务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优化措施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辽宁省未来科技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国际合作方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住重大关键环节做好各项工作。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出台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新规定,修订高转项目认定办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推选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高校、示范平台、示范企业,推进示范区域、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并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取得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地打造全流程、全方位、全系统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点带面,逐步建设并发展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积极探索孵化、加速、产业化等链条式投资方式,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

(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集群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连接技术供求双方,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辽宁省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应在此基础上,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联盟,打造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创新服务环境、软件资源环境于一体的区域创新集群。围绕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知名高校、院所或国内头部技术转移机构,在科技成果信息全面汇总与公开发布、技术成果价值评估、技术产权全流程交易、成果转化人才输出、科技创新创业诸多方面共享资源、有效协作,促成成果转化全周期信息对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三)建设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队伍

出台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训计划,在省内布局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职业和岗位资质认证制度,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经纪实务、知识结构等职业素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培养以提高信息增值、技术增值、服务增值能力为目标的技术经纪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要完善培训培养体系,健全岗位资质认证制度,加快职业技术经纪人,尤其是技术经理人的培养,建设具有示范性、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服务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助力。

(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加快推动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融合,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包括创业扶持、IPO辅导、金融担保、行业咨询等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定制化、个性化金融产品。将金融机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以及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发布金融产品、发放信用贷款等情况纳入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评价体系[4]。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依据信用评级开展授信,发挥地方债的融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资本向科技型企业有效聚集。健全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容错机制,通过提供政策性担保、科技再保险服务等,降低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信贷的融资风险。

五、结语

工业是辽宁省的命脉,要实现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就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科技创新,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全力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昊男,吕中正.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显著提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5-29.

[2] 孙九玲.关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07)

[3] 金鹏,张昀,张继东.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9(06)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08-08.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JH4/10600021)。]

[作者简介:孙莹(1977—),女,副教授,辽宁沈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