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对不同高校的工科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分析了工科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及高校应采取的长短期措施等问题。研究发现,尽管工科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但在教学方法、学生互动和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教学与研究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反馈机制,进一步限制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高校 工科教师 教学能力 评估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36-03
一、引言
云南高等院校数量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大幅增长[1]。高校数量的扩张对于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2]。“新工科”的兴起更加强调开放性与创新性,这对高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根本条件在于教师教学能力能否顺应快速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要求[4]。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仍是一项综合及复杂的任务。高校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5]。科学的YQ53bVzFAlZUZTjI16BQbKaKjGkr/Fr86TJdDlhsXEs=评价体系包括多元评价指标、公正透明的流程、动态调整与反馈机制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理念[6]。
现阶段,针对新工科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仍缺少相关研究。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获得管理者及教学一线人员对于高校构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看法。这对高校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访谈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访谈这种定性研究方法,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术专家那里收集见解,以解析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
(一)访谈内容设置
针对在构建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设置访谈内容。
问题1.您认为目前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问题2.您认为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问题3.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工科教师的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是否充分?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改进?
问题4.工科教师通常在学科研究上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是否存在教学与学科研究的平衡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5.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高校教师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和同行对其教学的评价和意见?如何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问题6.工科教师是否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实验室设备、教材教辅资源等是否满足教学需求?有无改进的计划和举措?
问题7.工科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是否过重?是否需要调整和优化工作分配,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发挥?
问题8.高校是否建立了明确的教学激励机制?对于教学出色的工科教师是否给予了相应的荣誉和奖励?是否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方面的机制?
问题9.是否有针对工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是否与教学名师进行分享和交流的机制与平台?
问题10.从您的角度来看,在提升工科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高校应该采取哪些长期和短期的措施?
(二)问题的设置分析
1.工科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评估。问题1、2部分旨在评估工科教师当前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并探究影响这一现状的因素。通过询问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不足之处(问题1),然后探讨这些不足的成因(问题2)。了解现状是为了确定改进的方向和制定相应的措施,明确教学能力的不足以及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
2.教学支持与资源。问题3、6讨论高校在教学培训和资源支持方面的现状及不足。从高校的支持(问题3)到教学资源的充足性(问题6),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对教师的支持和改善教学资源。收集关于如何提高教学支持和资源配置的具体建议。
3.教学与研究的平衡。问题4探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和平衡。直接询问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7涉及教师教学任务分配的科学性,了解教师如何分配时间和努力,以及如何优化这一平衡,寻求解决教学与研究冲突的对策。
4.教学评价与激励。问题5、8评估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和教学激励措施。从评价机制(问题5)到激励机制(问题8),确保教师得到有效的反馈,并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教学优秀表现。
5.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和机制。问题9、10是为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行方法论的探讨,旨在收集教学参与者对于提高教学能力的建议和措施,能针对特定的教学挑战或新技术的快速适应,确保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三、访谈结果分析
本文的访谈对象是云南省部分理工科院校教务处处长、理工科学院院长、工科教师、综合类院校理工科学院院长、工科相关教学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一线的领导和教师。分别从教学管理者和教学任务承担者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及全面地分析。
(一)工科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评估
这部分主要了解工科教师目前的教学能力整体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生动地讲解复杂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推广普及,工科教师愈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大量引进的优秀博士和高层次人才,他们的教学理念先进、学术背景深厚。但是,部分教师存在缺乏个性化教学、缺乏互动性等问题。
受访者表示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受到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自身素质和态度等多个因素影响。因此,高校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对教学态度的要求和严格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流程管理等的要求至关重要。
(二)教学支持与资源
这部分主要了解高校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是否充分以及教学资源是否充足的问题。结果表明,许多高校对工科教师的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但这种支持的程度差异明显。面对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新工科,整体上对工科教师的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还应进一步加强。
受访者表示工科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教学能力的训练机会较少,大多新进教师对说课、翻转课堂等术语没有概念,应鼓励工科教师在教法研究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适用于工科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派更为专业的教学督导对工科教师进行分类教学评估,防止“工科理科化”。
工科教学对于实验设备依赖较高。受访者表示高校在实验室设备、教材教辅资源等方面仍有不足。因此,高校需要增加实验室设备的投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可通过网络平台弥补实体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实践条件投入不均衡导致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实验实训条件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为应对这类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受访者表示学院60%的资源投向工科专业实验室,获批了一项人工智能专业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财政项目,购置并更新了设备。此外,还向相关企业增加了教材和教辅资源的购置和更新,以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
(三)教学与研究的平衡
高校不同于中学是因为高校需要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并且科研任务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高层次大学理工科教师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地州高校也面临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前“只教学没科研”,没有做科研的氛围,更没有平台。随着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年轻博士教师的陆续引进,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受访者也提出应建立合理的绩效分配机制,根据工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任务,课时绩效按月发放,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将部分易于展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相似专业之间的教师团队合作,共同承担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任务,分担工作量,提高效率,确保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平衡。
访谈结果表明工科教师的教学负担确实比较重,其主要是工科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这些环节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一些工科教师还需要承担科研和管理等工作,这也会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高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加教学助理的数量。一些高校还采取将现有的职称评审分组由现有的“自然科学组”,细化为理科组和工科组。
(四)教学评价与激励
受访者表示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导向。一方面,将科研作为评价地方高校的主要绩效指标,科研力量强的高校拥有较高的实力排名和社会声望;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不是依据教学成绩,而是科研成绩,即依据科研项目级别、层次和经费来考核,教师的教学努力在聘用和晋升中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地方高校教学和科研两项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失调,致使很多大学未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
为应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和同行对其教学的评价和意见。受访者表明其所在学院已初步建立了明确的教学激励机制,这些机制包括荣誉称号、奖金、晋升等。对于教学出色的工科教师,学校层面给予了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以表彰他们的教学成果和贡献。此外,还提供学术交流、研究经费以鼓励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
(五)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和机制
受访者表示,针对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可以开展教学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该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工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此外,还应不断搭建工学教研平台,鼓励工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建立与教学名师分享和交流的机制和平台,以促进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交流和分享,为工科教师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在提升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高校可以采取长期和短期的措施。
长期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学培训体系,为工科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建立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为工科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研究和创新平台,鼓励工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促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短期措施:一是,组织教学交流和观摩活动,让工科教师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设备,为工科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三是,加强对工科教师的激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基于访谈的研究,本文强调了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复杂性,认为现阶段高校教学能力评价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受限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互动的缺乏以及教学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培训的不足、研究压力以及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提出应对举措。一是,高校需要提供更多的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工科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和提升互动技巧;二是,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之间寻找平衡,例如通过调整工作分配或提供时间管理培训;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并改进教学实践;四是,高校应确保教师能够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包括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优秀的教材;五是,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六是,建立明确的教学激励机制,给予教学出色的教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振芳.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变化与分析——基于2009—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6): 86-95.
[2] 裘思远.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高教论坛,2024(01):107-111.
[3] 曹艳敏,安丽花.高职院校“新工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问题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02):81-88.
[4] 孙浩,王怡雯.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06):43-45.
[5] 曹志强,潘新薇.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3(15):69-72.
[6] 刘明,吴丽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23(15):6-8.
(责编:赵毅)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AC22003);云南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专项(202304AL030009)。]
[作者简介:刘迎春(1980—),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昆明理工大学巡察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威,昆明理工大学民航与航空学院;通讯作者:杨娅(1972—),女,苗族,云南文山人,云南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