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也处于国内第一方阵,结合浙江实际,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于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的现有基础和发展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基于科技创新的视角针对性提出浙江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浙江省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34-02
一、浙江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基础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放大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绿色发展、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特色优势,超常规力度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4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3位,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并入轨运行,形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双十”布局,数字安防、结构生物学、高端磁性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领跑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这些举措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
(一)良好的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占据领先优势,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自2003年起,浙江省便开始布局“数字浙江”的建设,2022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89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GDP比重提升至11.6%。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浙江省积极布局智能视觉、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支持,初步形成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恒生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发展格局。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了7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和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7.1%和33.3%,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良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集群
浙江省聚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效日益显现,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这种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浙江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2022年11月,工信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其中,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宁波市绿色石化集群以及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等浙江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位居全国第三[1]。
(三)良好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与对外开放的经济结构
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以及对外开放的经济结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民营企业作为浙江省经济的支柱力量,浙江政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优化商业环境,浙江省推行“一号改革工程”,通过“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政府数字化转型”等一连串改革,力求营造出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同时,浙江省开放性和高外向度的经济结构,为民营企业创设了多元的国际化合作机会。在这样的体制和结构下,浙江省不仅在民营企业数量上稳居全国前列,在企业技术革新和行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8月,浙江已建设未来工厂52家,智能工厂263家、数字化车间338家,建设前后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7.8%、综合成本降低14.5%、能源利用率提升16.8%、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5.4%、产品不良率降低33.2%。
二、浙江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浙江省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市场化体制机制与对外开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质效有待提升
浙江省国家级科创平台布局还存在欠缺。部分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还存在主攻方向不够聚焦、标志性成果还不多、成果转化效能还不高等阶段性问题。从创新集群看,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仅有8家,远少于江苏省(18家)、广东省(14家)、山东省(13家)、湖北省(12家)。
(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存在
美国不断加大对我国科技封锁力度,陆续出台芯片法案和出口管制新规,升级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禁令,并将浙江省21家科技型企业、3家科研院所列入“实体清单”,对浙江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严重风险。浙江省操作系统、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等中高端科技供给能力存在不足。
(三)攻关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企业出题者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关键企业、最终用户、创投机构等深度参与的攻关需求凝练机制有待完善。重大科技任务形成决策机制还不够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存在碎片化、重点不突出、不够系统、支持力度不够大等问题。
(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总体来看,浙江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效率仍需提高。一是头部企业不多。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被江苏、广东反超,排名全国第3;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A股上市公司356家,总市值27878亿元,低于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全省共有5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少于北京(39家)、上海(19家)、广东(16家)[2]。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仍有较大追赶空间。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浙江省共有82家企业跻身全球产业研发投入2500强,上榜企业的企均研发投入约为2.62亿欧元,仅为广东(4.87亿欧元)的54%、北京(6.15亿欧元)的43%,企均研发强度仅为4.46%,与国内的广东(7.42%)等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三是产业现代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快,2023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6.6%,显著低于广东(29.4%)。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近4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维持在33%左右,相比之下江苏、上海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比已超40%。
三、浙江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路径与对策建议
对照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要求,对标北京、上海、广东等先进省(市),浙江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深度融合,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制还有待健全;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解决这些“成长的烦恼”,浙江省应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引领,强化保障措施,促进新旧生产力的协调发展,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培育。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继续优化科研机构的管理机制,确保科研资源得到高效配置。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浙江极具优势和潜力的领域集中。二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继续强化项目管理体系,优化项目管理流程,确保重大科技项目能够高效推进并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投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力。三是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合作,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合作,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推动本地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去”,提升浙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
(二)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继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浙江作为数字经济领军省份,应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各行业的紧密融合。对于制造业,可以通过引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化,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在农业方面,采用智能农业系统和精准农业技术,以实时监控农田环境并进行智能调节,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服务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剖析客户行为与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高质量服务体验。二是助推数字产业化。首先,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一个集成化的网络环境,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532a56de387c78da09cbc2807a39a08a2c5a1c2ea53c1489c9872159960b7129和分布式处理相结合,以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和响应能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推动自动化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广泛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第三,搭建数字化平台。充分发挥浙江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加强跨行业合作,提高整体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推动生产力协调发展
一是推动新旧生产力协调发展。首先,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针对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自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技术转让等政策优惠,同时,增加对传统生产力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支持力度。其次,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技术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第三,完善市场机制与合作。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推动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开拓新市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二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了解浙江省内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发达、创新能力强的杭州、宁波等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区;对于资源丰富的丽水、衢州等地区,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建立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联盟等方式,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浙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明确规划和行动,应继续推进5G网络建设、优化云数据中心布局、推动新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浙江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强化物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在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以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水平。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广泛采用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友好性。二是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浙江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社会融资规模有所新增、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未来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持续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并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流入。三是强化复合人才培养。浙江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有所布局,接下来应继续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平台,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以降低创新风险,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结语
浙江省凭借其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已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仍存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亟待弥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等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浙江省应继续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生态,尤其在科技攻关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要有更大的突破。
未来,浙江省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积极引导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浙江省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只有全省上下紧密合作、不断突破,才能真正实现新旧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推动浙江经济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提升,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胡丽华.培育50个“新星”产业群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N].21世纪经济报道,2023-5-22.
[2] 2023年浙江省科技统计报告[R].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4-03-11.
[3] 项延杭.纸制品包装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M].2024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交流会论文集,2024.
[4] 谢丹,王蕾.数字技术赋能国有企业科学决策和创新发展[M].行政论坛,2023(09):156-16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