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现状与策略

2024-11-25 00:00:00方晓玲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基层文物资源最为丰富,在传承历史、彰显特色、服务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还面临保护意识淡薄、人才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创新保护利用模式。通过综合施策,切实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关键词: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工作 宣传教育 专业队伍 资金渠道

中图分类号:F061.3;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32-02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发展,将文物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广泛分布在城乡的文物资源在彰显历史、传承文明、服务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漳州市积淀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如何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充分释放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的内涵与价值辨析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是指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依法进行调查、认定、登记、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的过程。这一概念界定凸显了基层政府在文物保护中的主体责任。从博物馆学的视角看,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立足基层实际,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统筹做好文物认定、档案管理、日常监管、修缮保养、安全防护、宣传教育等工作。基层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一座古老的石桥,一幅斑驳的壁画,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结晶,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基层文物,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基层文物面临着开发建设、自然风化、盗窃盗掘等多重威胁,必须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同时,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围绕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也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有待强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基层文物保护管理中,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漳州作为文化名城,拥有大量古建筑、古民居等文物资源。但在城市扩张、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性拆除或改建。部分基层干部受经济发展压力影响,没有真正将文物保护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同时,法治宣传教育的缺位也导致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法律知识普及不够,许多基层群众对文物价值认识模糊,法律意识淡薄。随意损毁文物事件时有发生,而缺乏有力监管和公众监督,致使破坏行为难以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反映出一些地方对历史文化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理解不深。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扭转,将给文物保护带来被动,给历史遗存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切实提升基层文物保护意识,强化依法保护观念,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专业人才匮乏严重,管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基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以漳州为例,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00多处。面对如此众多的文物点,漳州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在人员配备上却捉襟见肘。据了解,目前漳州市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在编人员加起来不足200人。在更基层的乡镇,许多文管所名存实亡,专职文保人员严重缺乏。以漳浦县为例,全县现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大量分布在农村的古厝、古墓、摩崖石刻等急需保护,但文保所现有专职人员不足10人。人才数量匮乏使得许多基层文保工作无专人负责,文物保护流于形式。与人才数量短缺相伴的是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文物修缮涉及考古、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知识,现有基层文保人员大多缺乏相关专业背景。许多员工是临时抽调或兼任,专业技能严重欠缺,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科学指导,文物修缮质量难以保证[2]。除人才问题外,基层文物管理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文物保护工作。各地在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制度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系统、不协调的问题,如资金管理使用缺乏严格审批流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标责任落实和绩效考核缺少可操作措施;职能部门分工不明,协调配合不够。分散化、碎片化的管理模式严重削弱了文物保护成效。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基层文物保护发展的瓶颈难题。近年来经统计漳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00多处,漳州虽不断加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投入,还将文保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与实际保护需求相比,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如国保单位南越王墓,多年来因资金短缺,修缮进度严重滞后,墓葬石刻风化剥落问题突出,急需抢救性保护,但囿于经费有限一直未能启动专业修缮。漳州基层普遍存在类似情况,许多县乡财政捉襟见肘,勉强维持机构运转已不易,很难拿出足够资金用于文物保护。资金短缺直接导致许多文物保护措施难以落地[3]。文物修缮需要大量前期调研、规划设计,还需采购专用材料,组织施工等,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目前,许多重点文保项目难以启动,一些亟待抢救的文物得不到及时修缮。已启动的工程也常因资金不到位出现垫资、拖欠款等问题,工期延宕,质量难保证。文物日常管护同样困难重重,许多必要的防火、防盗等保护措施因缺乏投入难以落实到位。资金短缺不仅影响文物安全,也掣肘了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文物管理部门对此虽有切肤之痛,但在财政困难情况下往往捉襟见肘,文物价值难以充分彰显。

三、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漳州市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一是制定全民文物保护教育计划。教育部门要会同文物部门,系统设计文物保护教育内容,将其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德育教育,编制文物知识读本,开发文物保护网络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二是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文物部门要联合新闻媒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开设文物保护专栏,举办文物知识竞赛,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文物保护知识,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三是强化领导干部示范引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文物保护知识,带头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通过党员教育培训、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强化文物保护意识,争当文物保护的宣传员、监督员、实践员。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物保护活动。要常态化组织群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历史古迹,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基层广泛开展文物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五是加强文保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成立文物保护协会、古建筑维护小组、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队等群众性组织,搭建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平台。将文物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漳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漳州市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文物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实施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工程。制定文物保护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提高学历教育比例、联合高校定向培养、鼓励在职攻读等方式,加快培养文博、考古、古建等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漳州挂职任教,为年轻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二是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在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可采取岗位招聘、项目聘用、购买服务等更加灵活的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鼓励街道、社区设立文保员岗位,从文博专业应届毕业生中定向招录。积极争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标,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开设“绿色通道”。三是加强在职人员专业培训。针对基层文保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短板,有计划地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达到一定学时。联合高校开展养护修复、考古发掘、文物鉴定等专题培训,提高实务能力。选送业务骨干到国内一流文博机构挂职锻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四是理顺文物部门管理体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文物、发改、财政、规划、住建等部门组成的文物保护协调小组,统筹解决文物保护重大问题。厘清文物、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权责边界,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合理、协调有序的管理格局[4]。加强文物部门与公安、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部门联动机制。五是健全文物保护制度体系。系统梳理现有制度规定,查漏补缺,健全完善。重点建立健全文物调查、认定、登记、建档等基础管理制度,文物修缮审批、资金拨付、施工监理、验收考核等重点环节监管制度,文物安全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等关键制度,形成制度规范、执行有力的文物保护长效机制,为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创新文物保护模式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事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面对财政资金不足的困境,漳州要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创新保护模式,为文物保护工作开辟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是构建多元化的文物保护投入格局。在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设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或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积极争取福彩、体彩支持,探索发行文物保护彩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物保护公益信贷产品,为文物保护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捐赠奖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投身文保事业的积极性[5]。二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发掘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合理开发利用文物的经济价值。积极发展文物旅游,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增强文物景区的吸引力。开发文创产品,尝试文物衍生品开发、文物主题邮票发行等创新模式,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实现合理创收。利用古建、古遗址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增强文物保护的社会基础。三是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方法。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利用现代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加快推进数字文物建设,开展古建、石窟、壁画、革命旧址等重点文物的三维扫描、激光扫描,建立文物大数据平台,为文物保护提供数字化支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文物体验项目。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文物安防、环境监测智能化,降低文物安全风险。建立文物保护科技攻关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文物病害诊断、修复材料研发等应用性研究,破解文物保护技术难题,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结束语

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是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漳州在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方面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成效显著,但要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仍需进一步创新思路、健全机制、汇聚合力。未来,随着文物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基层文物资源必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历史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谢琪明.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4(09):247-249.

[2] 卫忠瑞.基于实际工作的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感悟[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6):76-79.

[3] 张志辉.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惑及对策讨论[J].中国民族博览,2022(22):204-207.

[4] 李捷.基层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学刊,2022(10):198-201.

[5] 王丽芬.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6):93-9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