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山西省突破煤炭资源约束,并推动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实状况,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有效的测度与评价,实现对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各级评价指标的测度计算,构建科学合理的山西省绿色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客观、系统的方式捕捉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多维特征。最后,利用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研究结果对山西省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 因子分析 创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24-02
一、引言
区域创新能力就是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能力[1]。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由创新规模和创新效率综合决定的[2],如何公正、科学地评估区域创新能力对山西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测度山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探究其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山西省的区域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开展大量的评价研究,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赵青霞等(2019)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三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赵瑞芬等(2017)选取2011—2015年的数据,运用全局熵值法对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比较分析[4]。朱梦菲等(2020)通过选取40个三级指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TOPSIS和SOM聚类确定区域创新能力等级[5]。柳卸林等(2021)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的评价结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新特点:初步形成以北上广等为中心的创新集聚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快速发展[6]。
围绕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突出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两个转型”的战略任务,本文对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创新能力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资源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这四方面进行研究,为山西省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及建议。
三、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时,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集。这些指标应充分考虑政府在培育科技创新和提升区域竞争力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客观地评价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果,并兼具区域的发展潜力。在指标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一般统计学原则,确保所选指标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可比性。本文将区域创新能力细分为四大方面: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而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三级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建立的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测度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针对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层次结构,并进行两两比较,构建权重以及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帮助决策者系统地分析并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采用特征值法确定的各级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测度研究
在评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时,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三级指标的主成分因子,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综合测度山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选取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首先整理出本文构建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指标的具体数据,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2018—2022年的数据从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成果、区域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四个方面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分析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三级指标X1,…,X7进行因子分析运算,得到累计总方差解释率,前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89.035%。同样,对三级指标Y1,…,Y5;Z1,…,Z5;W1,…,W5分别采用相同的计算,得到前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5.524%、前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6.482%、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9.953%,均超过85%,损失的数据很少,涵盖了绝大部分信息。据表2计算出的权重,利用权重求和法,计算后可以得到二级指标C1,…,C4的评价结果,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表可知,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出现一定程度波动,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21年综合评分最高,达到0.21789。
五、结论
近十年以来,山西省政府不断加大了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6.97%,政府对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也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47%。同时,在2009—2023年间山西省国内有效专利数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0.96%。山西省在科研人才储备、专利申请和授权数等方面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教育和科研的大力支持。2014—2022年山西省R&D经费内部支出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山西省R&D经费内部支出投入从2016年的100.9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73.7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78%,增长速度显著。今后,山西省还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外部基础设施和创新环境,并重点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环节进行投入。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能够弥补本区域在人才结构和技术水平的短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宝娣,胡兵.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西部论坛,2003(05):17-19.
[2]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09):76-85.
[3] 赵青霞,夏传信,施建军.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54-62.
[4] 赵瑞芬,王小娜.基于全局熵值法的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04):114-121.
[5] 朱梦菲,陈守明,邵悦心.基于AHP-TOPSIS和SOM聚类的区域创新策源能力评价[J].科研管理,2020,41(02):40-50.
[6] 柳卸林,杨博旭,肖楠.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变化的新特征、新趋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1):54-63.
(责编:贾伟)
[基金项目:山西省绿色创新能力测度及时空演化对比研究,2023年山西省战略科技研究专项(202304031401075)]
[作者简介:史娜,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