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吉安民间灯彩价值与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24-11-25 00:00尹名军王建群杨树林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抢救下,特别是在文旅融合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统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民间灯彩挖掘与保护还显得较为薄弱。文章基于民间灯彩形成和赖以生存发展的乡土文化背景为出发点,以吉安民间灯彩为个案研究主体,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民间灯彩价值与协同创新发展模型,在文化拓展、平台迁移、价值挖掘、产品赋能、传播空间、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路径和措施,以期传统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 吉安民间灯彩 民间灯彩价值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19-02

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农村变革的加剧,传统民俗文化却日渐式微。面对社会巨变给民俗文化生态带来的巨大冲击,国家及各级政府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抢救、保护等措施,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的介入,这些措施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列入国家、省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项目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释放非遗民俗文化内涵。虽然如此,不少非遗项目对大众的感应力和自身产能还是极其微弱,发展困难。业界也逐渐认识到,非遗的传承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层面的保护和文旅业态的发展,并且受到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存在和赖以发展的乡土文化背景变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大跨度的整合创新模式,已在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协同创新理论在文化保护领域,特别是在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则更多关注于非遗本身作为一种业态的整合,易忽视文化特性——民俗文化传承是基于受众参与才能活化。因此,择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吉安民间灯彩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从非遗传承角度出发,梳理乡土文化的变迁与文旅融合的背景,构建一种灯彩价值与协同创新转化的逻辑机制,以期探寻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民间灯彩传承的方法和路径。

一、吉安灯彩特征及现状

(一)吉安灯彩分布与种类

吉安,古称庐陵,自古物产丰饶,文人辈出,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民间灯彩在各个区、县、乡镇都有分布,在吉水、吉安、泰和、万安、永丰、遂川、青原等县、区尤为繁荣。其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并且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个性特征。有的民间灯彩是国家非遗项目,如吉安县的鲤鱼灯、吉水县的鳌鱼灯。有的是省非遗项目,如万安麒麟狮象灯、泰和虾蚣灯、万安股子灯、吉安茅田花灯、吉安东园龙灯、青原箍俚龙、永丰吊丝灯以及和台阁灯等。

(二)吉安灯彩的传承现状

吉安灯彩孕育在吉泰盆地,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民众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都会组织灯彩表演,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都予以大力的支持,每年给予灯彩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助,推动传承人带领传承地民间灯彩艺术发展。吉安各区县文化部门对辖区内民间灯彩艺术进行挖掘、造册和梳理,通过建设非遗展示馆、灯彩艺术传承基地、乡村振兴平台和对接旅游景点等方式展示、扶持、打造灯舞,吸引年轻人从事与灯彩艺术有关的行业。通过“非遗”进校园,在本地高校井冈山大学建有“吉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开设“庐陵民间艺术”课程,向大学生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和灯彩艺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吉安灯彩的传承现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对家乡的传统民俗文化情感下降,民间灯彩受众在减少;另一方面是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逐渐降低,这给民间灯彩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吉安灯彩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努力加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二、文旅融合与乡土文化

(一)民间灯彩面临的挑战

在对吉安的各民间灯彩项目调查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制作精美的灯彩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经济压力导致人们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来从事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其次,灯彩具有群体表演特性,对人力成本是个巨大的挑战;再次,民间灯彩的传承和发展还受到文化语境和观众审美观念变化的影响。现代公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灯彩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这给民间灯彩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传统民间灯彩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让民间灯彩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走出一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一种将传承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民间灯彩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二)文旅融合与乡土文化

文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相较于工业化产品、专业表演艺术等,非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可以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通过文旅融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和感受民间灯彩文化的魅力,将灯彩文化融入到旅游体验中,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面对当前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深远的改变,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文化生存背景。以“旅游景点+非遗”成为激活各项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但对非遗本身赖以存在的受众信息并不明确,即非遗活动本身和受众的关联度并未得到重视。

传统民俗灯彩活动产生于初级农耕文明,活动本身带有祈福、趋利避害和为寻求农业风调雨顺的功利目的,而现代农业抗自然风险已大大提高,非遗活动和社会生活关联度在消失,乡土文化背景已发生巨大变革。怎样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灯彩的功利性转化为以生产性和审美性为目的,认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价值,以期找到一条能够持久保护并传承原生态文化的道路。

三、民间灯彩价值挖掘与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一)民俗文化内涵拓展、展演平台界面迁移

民俗文化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涉及到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俗文化内涵的拓展也表现为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近年来,民间灯彩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和生存文化背景变迁的现状,其传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延续,更是民间灯彩文化内涵的外化及文化体验的拓展。吉安县鲤鱼灯彩在当代人文背景下开展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在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下,首先在灯彩民俗仪式、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上不变,保持传统鲤鱼灯彩民俗文化的精髓;其次对鲤鱼灯彩的整理、研究和创新,使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展演服饰、表演环节进行改进和创新,在鱼光灯影上采用LED光源,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将传统鲤鱼灯与现代艺术、科技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灯彩民俗文化。

加强非遗展演平台的迁移,由传承点到景区内部空间的转换,也是非遗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和举措之一。吉安的多个灯彩项目都打造成了非遗项目基地,如吉安县的棚下村为鲤鱼灯的传承点,但在异地旅游景点吉州窑却设有展演平台,这直接深化了非遗的展示平台和空间,也有利于非遗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对民俗灯彩展演进行改进,在展演内容、展演形式等方面加强展演效果,使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更具展示效果,进一步发挥非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展演平台由现实向虚拟平台迁移,利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拓展非遗的展示空间,在工艺制作、工艺流程、文化内涵、影视效果等方面增强体验的直观性。通过非遗的展演平台拓展,逐步融合非遗在旅游、科普、教育等方面综合协同创新发展。

(二)民间灯彩价值挖掘、产品赋能创新发展

在非遗的活化和传承中,政府在政策支持、资源协调以及在教育、企业、传承人等之间发挥协同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民间灯彩的历史、演变过程、制作技艺和寓意等,进一步挖掘其文化、教育、实用与艺术价值,为灯彩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让非遗重回民俗生活。从灯彩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探究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探索灯彩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深入研究灯彩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光影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探究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将传统灯彩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可以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灯彩产品赋能中最重要的是达到市场目的,从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成本控制到生产销售符合市场规律,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地方高校、非遗文化管理部门、非遗传承人、企业共同构建团队,对非遗文化主体、市场主体、产品方向进行调研、协同开发设计模块组织,以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非遗文化内涵的产品。例如,可以将灯彩技艺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旅游景区开发、商业营销等方面,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和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思路和创意。可以与设计师、艺术家、科技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灯彩作品,推动灯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多元传播空间推广、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传统民间灯彩在活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局限性,受众范围窄。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采用多元传播推广,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同时构建非遗人才培养机制,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这样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持续的发展和传承。在传播推广上:一是打造特色展示空间。为了更好地展示灯彩文化,吉安各地建有多种常设性的非遗保护场馆,如吉安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和青原、吉安县、永丰等各区县的非遗展示馆。这些展示空间可以展示灯彩的历史、技艺和艺术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二是结合旅游产业进行传播。在吉安各区县文旅部门的组织下,每年各地开展系列非遗文化活动,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数字平台进行传播。在网络空间推广、线下活动参与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既带动了本地的旅游、文化和经济活动,又加强了非遗的传播推广。

在非遗传承中,人才培养对于民间灯彩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灯彩制作课程和讲座,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和了解灯彩文化的机会。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用于灯彩人才的实践培训。该基地可以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设备,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灯彩制作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总之,民间灯彩的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传承人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灯彩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民间灯彩的传承需要面对当代乡土文化语境,根据地方特色,建立民间灯彩文化保护机制,构建管理、资源和市场协同创新发展模型,提出多方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以期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遗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 费孝通.乡土重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尤曌颖.中国灯彩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5] 江晨.江西灯彩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6] 吴泓毅.中国非遗文化现状与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23(06)

[7] 李江敏.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责编:贾伟)

[基金资助: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G2022041)]

[作者简介:尹名军,井冈山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与创作研究;王建群,井冈山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与设计研究;杨树林,井冈山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