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影响和对策研究

2024-11-25 00:00:00刘旭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居民和非金融企业的存款定期化在速度和占比上都不断上升。存款定期化对居民的资金安排、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乃至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都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商业银行承担较高的存款类负债成本,拖慢了净息差和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文章通过参考招商、浦发、平安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控制案例,从发展策略、机制革新、数字经营和服务保障等角度探索改善存款规模、结构和价格调控能力的合规可行措施,以缓解企业和个人存款定期化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存款定期化 趋势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17-02

一、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分析

存款定期化是指居民和企业将大量存款由活期转化为定期,导致定期存款占比上升而压降了活期存款占比。居民储蓄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定期化程度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加深,存在两大特点:一是存款定期化加快扩散;二是长期限存款占比普遍升高。2022年居民定期存款同比增速为20%,达到2012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而企业存款定期化水平达到65.89%,是2007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居民和企业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同比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自国内商业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和企业定期存款占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明显波动上升,由2004年末的50.69%上升至2022年末的67.25%,定活比由1.03上升至2.05,逼近翻倍。2011年前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存款剩余期限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1年至5年期存款占比出现明显上升,2022年达到20.8%,较2018年提升8.38个百分点,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位,而即期偿还存款占比仅为44.29%,降到2010年以来最低。尽管创新存款产品种类及供应量减少,存款利率持续差异化下调,但理财赎回、房地产投资回流、财政退税等不同影响程度的因素叠加,存款定期化难以出现逆转甚至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7月末,定期存款占居民及非金融企业存款的比重为70.22%,较年初提升2.9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比重为71.47%,与年初相比提升3.37个百分点;企业定期存款占企业存款比重为68.12%,与年初相比提升2.23个百分点。个人定期存款规模增幅增速明显双高,促使定期存款占存款总规模比重突破55%的水平,较去年末进一步上升,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比在存量和增量上也有所提升,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

存款定期化结束时间未明朗,因为居民收支双疲软导致超额定期存款释放缓慢。一方面,收入和消费的增速同时下降,社会零售消费总额甚至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复苏未能强劲拉动活期存款的增长,居民的消费和购房相对不活跃,影响了存款从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回流。出于对可支配收入及现金流信心不足,在保留有限应急的活期存款的前提下,居民和企业都会优先选择定期存款锁定即将下调的利率,不惜牺牲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享受仅次于活期存款的支取便利。

二、存款定期化的多重影响

存款定期化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快速扩张,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出现一轮全面超预期、超季节性因素的上涨,人民币贷款超常增长,M1、M2剪刀差的持续扩大,对金融系统的灵活运作和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都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因为理财净值化改造后收益率与存款利率差距缩小的关系,存款利息收入仍然在财产性收入上占主导地位,是工资性收入的第一必要补充。居民的心理财富安全阀值仍然高企,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容忍度较大,消费增长、个人投资增长可能进一步受压,全社会投资准备资金即使看似来源充分,但备受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不足的矛盾制约,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会成为近期提前偿还存量住房按揭贷款的储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管存款定期化尤其是核心存款的增加,可能产生增强其负债稳定性,避免支付危机,但仍会抬升整体存款成本,从而传导至市场化负债成本,令负债成本整体刚性,加大存款成本控制压力,阻碍存款成本结构改善,对净息差、中间业务手续费等营业收入增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头部银行的核心负债占比被存款定期化强烈拖动到高于平均水平。股份制中小银行的2年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远高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和挂牌利率。由此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但投资扩产意愿减弱,可能造成资金反复空转、套利;二是,依赖长期存款增加作为竞争基础,抵消了控制存款短端利率以改善银行综合负债成本的成效。随着存贷款利率不对称性下行逐渐常态化,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定期存款产品也陷入同质化经营的境地。净利息收入增速和增量下行压力明显,银行负债成本管控亟待加强,以提升抗风险能力,稳定净利息收入水平。

三、存款定期化的对策研究

(一)基本思路

存款定期化影响各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传导方式是触发存款成本率上升,计息负债成本率随之推高,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存款市场定期化带来的影响,就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当中至少1到2个比率的表现。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动态调整存款规模、结构和价格这3个变量来减轻存款定期化带来的冲击。

(二)案例参考

1.招商银行。存款规模量质同升,降低整体负债成本。从2022年初到半年末,招商银行存款成本率提升10个基点,其升幅有超过一半的来源是定期存款,但全行同期的计息负债成本率仅提升1个基点。在存款增速和存款负债占比超越了绝大部分上市银行的情况下,尽管存款规模基数和存款成本率走高,但活期存款达到63%的占比,增速也远高于定期存款,较其他负债仍突显出成本优势,2022全年平均存款成本率以1.52%成为上市银行中最低,由此控制了整体负债成本。招商银行坚持从客户导向、存款分类管理、考核评价规则优化及综合化经营等多个方面着手,落实公私存款的吸收和转化。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上致力于打造基于产品创设及客户群识别精细化对接的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持续提升资产配置专业能力。同时利用人工操作和数字化技术多维度拓展客户服务边界,促使零售客户在数量、总资产和存款余额上同频稳步增长。其中2022年6月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存款余额半年升幅达到13.13%,到当年末则较上年末增长35.66%。而在公司业务上,招行通过核心企业拓展产业上下游,转化部分企业主为财富管理客户,令公司客户存款在对利率更加敏感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增长。招商银行打造生态化获客能力,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同时以“投行、商行、私行、科技、研究”五大优势形成一站式闭环服务系统,改善客户综合体验。2022年上半年日均存款50万元以上的公司客户较年初增长5.66%,总行级战略客户存款日均余额较年初增长8.83%。到2022年末,公司存款增长9.18%,其中活期存款增长4.14%,占比上升到62.3%,实现同业最优水平。

2.浦发银行。打开活期存款渠道,降低定期存款占比。2022年6月末,浦发银行的定期存款余额占比一改两年半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态势,显著降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2年以来尽管存款市场整体定期化趋势加剧,浦发银行定期存款占比的增幅基本处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同期增幅均线之下。浦发银行的关键有效举措是同步提升发卡数量和用卡流量,成规模地沉淀大量结算性存款,从而实现活期存款快速增长。浦发银行统计筛选月活跃用户等战略客户,做大个人资产管理总额,注重多赛道清算通、浦银避险、靠浦托管等轻资本业务的发展,打开稳定结算性存款拓展渠道。浦发银行依靠“一站式”办公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靠浦薪”和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千家万户”链接工程两大利器,通过系统建设、流程重构、业务优化,在各类代发代扣服务上注入数字化元素,使企业和关联个人客户在不同场景都能享受到便捷体验,为结算性存款、代发工资、代缴费等全行重点业务持续开展提供支撑。

3.平安银行。量价动态平衡为先,降低存款成本率。 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是唯一一家做到存款成本率逆势与上年同期持平的上市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21年下半年平安银行定期存款占比开始持续上升,但并没有强力推高存款成本率,使得其直到2022年末都未突破2.10%。究其根源在于平安银行以战略调整的决心对各项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利率水平的有效控制。平安银行将负债成本管控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贯彻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从体制着手自上而下引导各级经营单位重新审视平衡存款量价关系,摒弃单纯追求存款规模快速大幅增加、急功近利猛冲时点等观念,将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和压降存款成本率放到考核首位;对新吸收、新挖转的存款定价,综合考量客户、场景和产品的衔接匹配,改变存款利率无差别一浮到顶、无条件随意续做的惯性,动态收缩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产品,配合监管部门指引将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依托科技和综合金融优势,灵活调整产品定价。加强非金融场景保证金管理、“安薪管家”、定期存款质押贷款等产品推广配套,融资和融智并举,切实助力产业数字化和海内外供应链重构产生的资金、交易、避险等各种需求,巩固存款客户基础,扩大低成本企业和个人存款来源。

(三)措施建议

面对当前严监管的态势,打破定期存款化带来的经营压力,商业银行需要准确把握存款业务发展的五大关系:既要规模增长,又要价格约束;既要关键时点,又要日均存款;既要创新经营,又要合规审慎;既要存款业务,又要全量资金;既要当期业绩,又要长期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发展策略、机制革新、数字经营和服务保障上都必须有所作为,让存款业务提质增效。

1.严守合规底线,完善协同策略。严格执行《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防范通过违规返利吸存、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等违规手段吸收或虚增存款;防范错记科目、二次补息和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存行为。完善价值核心的量价策略,制定的经营计划和考核指标应以“当期营业收入贡献为主,潜在综合收入贡献为辅”为指导原则,提高跨层级、跨条线分解的可行性。完善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合理控制大额存单的规模总量,确保其能及时、有序、充足地投放于维护高价值客户关系和联动营销。还要密切关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相互转化状况。完善协调平衡的客户策略,通过重点领域的大型客户对接其优质上下游客户,适当为蓝海领域的小微客户综合化金融服务,利用公私联动稳步发掘扩大高净值客户,吸引企业主等核心人员使用更多贵宾和财富管理服务。完善源头管理的营销策略,重点关注产业园区、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商圈的资金流、生态流和账户流,积极介入碳市场、大数据交易所、跨境易货贸易等新型交易市场。

2.创新配套机制,激发经营热情。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出生入学、立业成家、退休离世三大区间节点的重要客群拓展维护、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和关键渠道创新等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根据其角色和分级,适当给予专项计价绩效、岗位层级晋升、疗休养补贴、出境交流考察等方面的奖励。完善资金计价机制,抓准存款利率新规对风险防控的要求,使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更加精细化;灵活把控短期定期存款和结算背景需要存款的利率点差,社保卡客群可以享受特定专属存款优惠。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日均存款增量、他行揽存业务收入的考核力度,要对账户整合、代发工资、数字经营、借贷联动、大额存单转让撮合等领域相应加大权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引荐、促成、维护的关联各方看权责分担,也看进度成果,减少层级间、条线间的争夺内耗和沟通壁垒。

3.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科技赋能。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精准把握资金运动规律,为客户提供在民生、消费、服务、社区等多个重点场景体验兼顾隐私保护和便捷应急、多渠道、多产品的数字化服务。加快工商、民政、海关、税务、法院、电力、燃气、供水、公积金等外部数据引入,以此为支撑建立数据共享共用和流程互联互通的营销与营运系统。根据立体画像为客户的定期到期利息和行内外理财产品收益到账款的使用提供全程定制化服务。还要构建动态监测模型,抓取定期出现提前支取或成为贷款质押品的数据进行分析。

4.做好服务保障,全面联动支持。在板块条线、总分行间以至子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层面加强联动,最大限度整合技术研发、资金调拨和跨境政策解读的优势,将存款业务与支付结算、理财、信用卡、贷款等业务一起贯穿渗透到面向集团客户为主的金融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在投放营销费用前,要动态关注日均存款的贡献来源、智能机具及预约服务的有效使用率、持有非沉睡一类账户特别是社保卡的客户的增量,以取得倾斜参考的依据。将电商平台等边缘业务外包,释放更多人力资源。加快网点渠道转型,对懂科技、懂管理、懂一线各有所长的人员,要安排跨部门、跨机构沉浸式轮岗,提升远程音视频交互服务能力,现场人员主要在实物管理、初步答疑、产品推介、协调线上线下支援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思达,李鑫.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及对策[J],银行家,2023(06):57-63.

[2] 张奇渊,张靓雪.大型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农银学刊,2022(05):14-20.

[3] 禹泓.关于我国居民高储蓄现象的根源探究[J],大众标准化,2019(15):64-65.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