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包容性增长强调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注重弱势群体的参与和利益的平衡,让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公平、可持续,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相吻合。依托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以低成本和广覆盖等优势助推着县域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具体路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包容性增长 共同富裕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15-02
一、引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已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使得我国仍存在区域、城乡间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不高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率先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理念。包容性增长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关注机会公平和成果共享,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也借鉴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日益重视在发展中让全社会分享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县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经济单元,承载着我国城乡发展的多项重要功能,不仅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域,也是共同富裕理念执行的第一线。将“包容性增长”理念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助于县域经济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实现县域发展的公平性、均等性与包容性方面崭露头角。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机会平等和资源分配,理论上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是实现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普惠金融的主要目的是给予弱势群体相应的金融支持,而县域集中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和需要金融帮助的长尾人群。因此,从县域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具体路径具有一定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包容性增长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从包容性增长理念形成、包容性增长内涵以及包容性增长水平测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包容性增长理念经历了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益贫式增长,再到包容性增长的逐步递进、不断拓展和升级的形成过程。关于包容性增长内涵,学者们普遍强调了三方面:可持续经济增长[1]、权利获得和机会公平[2]以及成果共享[3]。在包容性增长水平测度方面,部分学者使用中国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作为代理指标,此指标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学会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度[4];也有学者使用改进的生产效率估计方法来衡量[5];更多学者则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综合指标体系测度,而构建的依据主要分为包容性增长内涵和发展条件、过程及发展结果[6]。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指标测度以及影响研究。借鉴胡滨等[7]的研究成果,数字普惠金融可被拆分为“数字”“普惠”和“金融”这三个关键组成部分,各部分在整个概念中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多使用2016年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合作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8]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包括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一级维度,数据范围涵盖了省、市、县,较为全面和具体。此外,学界主流观点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9]、实现减贫增收[10]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1]。因此,理论上说,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
三、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路径研究
(一)经济增长效应
普惠金融的出现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是目前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降低穷人与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优化金融结构,通过增长效应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扩展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简化金融操作流程、改进风险评估和信贷决策流程,进而为城乡地区提供更高效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能节约大量时间人力成本,有利于增强城乡客户的金融参与意愿,达到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收入分配效应
包容性增长主要关注公平和效率问题。金融服务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投资创业支持,帮助其获取高收益回报。但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人力资源质量较差、储备不足,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服务的高进入门槛,从而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数字普惠金融聚焦于长尾群体的金融问题,通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降低低收入群体金融进入门槛,发挥非均衡效应,从而协助该群体积累资本。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赋予农村地区更便捷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为农村居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规模收益和边际成本递减的优势,帮助消费者们共享决策信息,保护了金融弱势群体的权益,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可知,数字技术和普惠理念的结合,能有效弥补传统金融的缺陷,既能促进地区总体发展,又特别关注低收入人群,实现了城乡居民在金融服务方面机会和权益的均等,在县域经济包容性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除了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均衡外,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改善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首先,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打破了过去城乡要素流动的单向限制,使资源要素实现双向流动,加强了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经济融合;其次,政府通过相关的数字普惠政策,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之间的交通信息联系,这一举措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最后,依托新兴金融科技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资本要素的跨区域配置效率,吸引了劳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分散和降低了风险,使城乡间资源要素流动更加灵活和高效。
四、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路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助力收入分配以及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一)促进区域性创新,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不同县域因其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推行普惠金融政策时,不能忽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需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作为城乡经济的枢纽,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工具。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和赋能县域产业升级来缩小县域城乡发展差距。一些县域政府和银行已经针对当地特色产业推出了相应的金融产品。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以其著名的白茶产业特色而闻名,安吉交银村镇银行针对茶叶公司和茶农推出了“绿色白茶贷”产品,帮助茶农解决购买配套制茶机器及收购茶叶的资金源问题,风险可控且保证效率。这一案例可以为其他县域政府提供借鉴,即开发个性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二)开展金融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居民金融认知水平
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要做到“软硬兼施”。硬件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指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培训。在数字金融研究领域,学术界普遍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城乡居民之间教育素养的差别是导致“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培训,为小微企业主和农村居民提供咨询帮助。此类咨询不仅应包括基础的金融APP使用,更应包括金融产品的风险回报介绍、投资理财决策建议以及金融产品体验等多样化金融服务。通过这些全方位的金融知识培训,长尾人群可以更好地借助普惠金融工具提高生活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这是一个长期的良性发展过程。
(三)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政策推广力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已经达到相对高水平,但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当政策覆盖率达到饱和后,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差距缩小的主要动力源。关键问题在于,用户是否能够深度利用数字金融工具,以满足其深层次需求,以及用户是否能够依赖数字化工具克服地理限制,这将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更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核心挑战。为此,政府需积极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更多金融机构分支和智能平台,完善农村与落后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推广政策的同时,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建立一个灵活的监管框架,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4-14+25.
[2]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01):102-104.
[3] 郭苏文.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基于省级层面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01):100-107.
[4] 胡育蓉,齐结斌.对外开放、空间溢出和包容性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16(04):3-14.
[5] 潘雅茹,罗良文.廉洁度、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01):86-97.
[6] 傅利福,厉佳妮,方霞,韦宏耀.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机理及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21,38(10):62-75.
[7] 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J].中国金融,2016(22):58-59.
[8] 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经济学季刊,2020,19(04):1401-1418.
[9] 张李义,涂奔.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7(11):143-147.
[10]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何宗樾.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54(08):71-86.
[11] 胡振华,金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还是缩小——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1,51(16):67-76.
(责编:赵毅)
[项目名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及相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素配置与优化研究”(19BGL174)。]
[作者简介:徐曼丽(1999—),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管理;王磊(1976—),男,汉族,湖南醴陵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徐莎莎(199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管理;戚愉彩(1992—),女,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