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决策权、执行权的监督方式,是有效规范权力运行、防范经济责任风险的管理评价机制。在审计全覆盖要求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仍然面临独立性欠缺、审计力量不足、结果运用成效偏弱的难题,因此,需要从提升独立性、健全外聘机构考核、扎实审前调查、优化审计程序及注重成果运用五个方面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质效提升路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杠杆效应。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全覆盖 质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03-02
自2022年新审计法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紧紧围绕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要求,以组建审计委员会的方式,深化巩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和制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审计全覆盖力度持续推进的趋势下,各高校必须不断提升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使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内管干部勤政、廉政,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风险。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就如何提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效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杨朝琼(2021)提出了提高审计独立性及权威性、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建立合理详实的评价指标体系等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措施[1]。张莉莉(2023)认为应从明确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内外协调机制、开展研究型审计实践等方面着手,提高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2]。马淑红等(2023)提出了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把握重点综合评价、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等优化建议[3]。乔传萍等(2024)提出了分类审计、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多维度运用审计结果、创新审计整改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优化建议[4]。李美(2024)从“内强素质夯实基础”和“外把关口重在管理”内外路径出发探索了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方法[5]。罗曼莎(2024)从增强审计独立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四个方面对提升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成效提出建议[6]。
二、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所管理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和建议活动[7]。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审计体制实现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各地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不断健全,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不断增强,审计监督更加有力,但是对标当前审计工作新要求以及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高校在全覆盖式推进高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旧存在参与所属单位具体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如审签采购文件及合同、参与经济业务决策、审核进度款支付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上述由内部审计机构所直接参与的经济业务,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受限于“参与者”身份,无法对被审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履行。
(二)审计全覆盖要求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是审查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工作全覆盖所需要的资料,并保证资料的安全性和真实性[8]。苏审发〔2022〕1号中明确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各类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对高校业务流程了解局限,且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揽活、轻质量”现象,而高校本身对外聘第三方机构的管理考核机制尚不完备,导致其获取的初始审计证据链不完整,增加了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后续审计程序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外聘第三方审计机构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如何高质量扎实推进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审计结果运用成效偏弱
第一是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内部审计机构受制于内部组织机构的考核机制,同时在高校“熟人社会”关系网及“老好人”思维的影响下,审计评价结果往往以模板化、笼统化的正面评价为主[9]。第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尤其是对于“先离后审”的干部群体约束力较弱。第三是审计整改力度不足,整改长期成效不明显。第四是“纪巡审”协同监督合力作用不明显。“纪巡审”监督内容和检查重点存在差异,导致协同监督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充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协同监督机制中的充分运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1+1+1”模式概述
目前,各高校主要采用“审计组组长+主审+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组模式,即“1+1+1”模式来开展工作。其中,审计组组长为高校内审机构相关负责人,通常以部门副职负责人(不含主持工作)或科室负责人担任。主审为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项目负责人为外聘社会审计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聘机构)现场工作组项目负责人。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效提升路径分析
2023年10月,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省教育厅在对省属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专项检查中发现,大部分省属高校审计项目主要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实施,不同程度地存在“托而不管”“一托了之”的现象。在审计全覆盖要求与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效需要从机构整体和具体业务两个层面入手。
(一)明晰权责定位、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受到任何干扰和限制,保持客观公正、独立自主的状态[10]。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减少不必要的精力分散和判断干扰,从而能集中审计力量资源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因此,高校应对照新审计法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将内部审计机构从具体的管理经营活动中剥离,明确内部审计人员权责配备、职能定位,退出参与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业务流程,如采购文件审签、项目决策验收、款项支付审核等涉及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范围内的具体管理活动,有效提升固化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体系中的独立性,为后期对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夯实基础。
(二)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外聘机构考核机制
2022年,江苏省新出台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明确,对所购买的社会审计服务加强质量监督,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强化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审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可以有效完善从业务承接起点至审计结果出具的闭环流程。在业务委托承接阶段,通过明确审计项目的类型、重难点及复杂对潜在受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筛选、评估,确保承接业务机构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按年度对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续聘以及下一轮委托的审计业务类型。建立健全对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审计工作的管理考核机制,优化高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顶层设计,能够有效从整体层面降低审计项目“托而不管”“一托了之”的风险。
(三)扎实审前调查、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在正式实施校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可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被审计校管干部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被审计对象管辖范围内条线工作涉及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并结合任期内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合同文书、账表资料及以前年度审计检查结果,分析主要特征、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风险。将前期调查了解情况与外聘中介机构充分沟通,并就上级主管文件规定、校内主要管理制度对外聘中介机构进行系统性培训,从而为编制切实可行高效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前瞻性和精准性。
(四)优化审计程序、精准界定审计评价结果
各高校应在充分考虑干部监督管理需求及审计资源力量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坚持关口前移,以任中审计为主,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
在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厘清干部履职范围、经济事项审批权限,根据其管理职能差异将被审计干部划分为二级学院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二级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机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三类,在对被审计干部定性问题及责任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注重业绩成果与管理行为分析相结合,注重规定执行和探索创新相结合,使标志性成果信息与经济业务活动数据相互关联、印证,在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与制约的同时,保护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注重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巡审联动效能
在分类实施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精准度的基础上,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为干部任期考核、轮岗换届提供决策依据。审计组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积极指导协助被审计干部及所在部门开展整改工作,针对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制定方案路线、明确时间节点,避免“一阵风式”的表面型整改。必要时审计组可对审计整改情况开展跟踪审计,有效防止已整改问题的反弹、回潮。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就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互联,以函件询证形式实现结果共享,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被运用到确定被审对象所属党政机构巡察重点范围中,在确定被审计对象审计重点及风险领域时可将以前年度巡察结果涉及的问题作为参考要素。通过强化“巡审联动”,做到巡审前互相告知,巡审中互相交流,巡审后互相反馈,使经济责任审计组和基层党组织巡察工作组能够及时掌握双方各自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畅通工作对接渠道,实现问题线索双向印证和监督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朝琼.市州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6):77-79.
[2] 张莉莉.新时代协同视角下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以高校为例[J].商业会计,2023(22):50-53.
[3] 马淑红.审计全覆盖视角下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23(23):82-85.
[4] 乔传萍.新时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研究——以Z大学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例[J].经济师,2024(04):123-129.
[5] 李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析——基于“社会审计+管理”模式[J].新会计,2024(181):26-28.
[6] 罗曼莎.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探析[J].投资与创业,2024,35(04):191-193.
[7]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EB/OL].https://www.ciia.com.cn/cndetail.htmlid=35616.
[8] 吴寅初.审计全覆盖理念下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1(24):32-34.
[9] 金海燕.加强自我约束破解高校“熟人社会”监督难题[J].中国纪检监察,2021(05):14-15.
[10] 云兆嵘.国企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4):116.
(责编:贾伟)
[作者简介:郁晓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部控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