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高校科研地位日益凸显,业务活动随之不断攀升。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变革。业财融合是助推财务管理模式由核算向管理转型的有效手段。如何将业财融合应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中,充分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是高校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先阐述了数智化和业财融合的概念,分析数智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意义,探讨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数智化 业财融合 高校财务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92-02
财务云、大数据、自动化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使我国市场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若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紧跟市场环境变化,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业财融合正是顺应发展的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升级的有效手段。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仍偏重于传统模式,通过业财融合建设结合数智化技术提升财务经费使用效率,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更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数智化与业财融合论述
(一)数智化
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第一步是数字化。这一阶段主要是数据采集、兼容和共享,通过收集的数据经过信息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数字化数据库,从而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第二步是智能化,基于第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人工模式逐步转向智能化模式,简化工作流程,减少重复机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智能化的提升。第三步融合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形成数智化。这一阶段是在真实环境下将数据库和智能化手段通过实际应用不断磨合,产生联系,实现人机融合一体状态,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是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融合,强调通过信息共享全面实现各部门的无障碍连通,达到共同管理的效果,提高整体效益。业财融合模式不单包括连通业务信息与财务数据,还涉及了管理、资源分配以及风险把控等问题。将财务管理前移,打破财务管理事后控制的弊端,同时保持财务管理与业务开展的同期联动,更利于业务的发展,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财会人员了解业务便于业务经费使用过程的整体调控。业务人员懂财务也更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业财融合的目的在于利用财务数据,科学统筹计划经费使用,完成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二、数智化时代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在国家推进高校高水平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提升其管理水平。以改革财务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可带动其他管理水平的共同发展。业财融合作为数智化时代新兴的管理模式,能突破传统分块管理模式,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单位健康发展。多样化市场经济环境给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想要可持续性发展,需与时俱进。目前,高校财务仍侧重于核算,单一重复基础性工作较多,很难为高校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业财融合模式下,将财务管理流程前移,财务人员通过业财数据为其他部门提供有效指导,加快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经费使用效率。此外,业财融合可改善高校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多样的经费来源渠道,随之而来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高校财务管理一直处于事后控制,管理工作十分被动,因此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业财融合模式的推进,确保财务管理与业务开展有效衔接,各部门相互协作,可扭转财务风险管理由事后转为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局面,更具预测性和可控性。运用数智化手段实现业财信息共享,财务部门可随时提取业务数据实时监控风险,根据变化及时给予业务部门反馈,提前预警风险,提升财务风险监控能力,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石。通过观察分析各类资金的使用情况,财务部门对违规事项可以进行内控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合规有效使用,防范风险发生。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数智化校园建设
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上线使用,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低信息化水平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高校亟需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支撑。各部门数字化系统的使用缓解了师生多跑路的困境。让数据多跑路,可提高师生办事效率,精简办事流程。业财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业财模式更深入地融合应用,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使用价值。业财数据无障碍共享,可让财务管理更智能。数智化技术助推业财融合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高校数智化校园建设的脚步。
三、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实现业财融合难度较大
高校难以全面实现业财融合在财务管理的应用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高校经费来源呈多渠道发展,经费管理标准难统一。最初公办高校经费来源大多是单一的政府性财政拨款,管理要求较为统一。随着高校社会职能化属性增多,经费来源呈多样化[1]。其中985、双一流等重点高校承接国家战略性发展业务较多,经费使用要求更严格。其次,高校业务类型广泛且业务之间相互独立。高校业务申请和开展大都以教师或者课题组为单位,因为院系专业不同,各业务类别也相差甚远,关联性不强。最后,高校业务人员更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对财务知识不甚了解。业财融合要求财务管理需紧紧跟随业务活动的运行,从期初到业务的结束进行评价控制,不断优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资源的配置。显然,高校业务的多样化难以用统一的经费使用模板进行管理,财务人员对各类业务特点难以全方位了解,这必然影响业财融合模式在财务管理的应用。
(二)业务信息与财务数据不互联
高校各业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动性。我国高校组织机构是根据部门职能性设置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工作职责区分明显,各司其职。在建设智慧校园理念的带动下,各部门积极上线了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作平台。然而,部门之间系统数据无法共享的现象十分普遍,业务开展中很多程序的办理仍靠人工来完成,例如设备处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报销系统不互通,靠月初人工对账来实现核对数据等。此外,高校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系统软件一般都是购买软件公司的系统,外派软件工程师到部门维护。系统开发商不同,编码语言不同,各软件公司系统之间难联通,兼容性差。各部门现行的软件系统尚不能达到部门间无障碍提取数据和信息共享的需求,只能服务于单一或部分部门,因此很难实现统一口径下的数据共享。
(三)缺乏业财融合复合型人才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仍偏重于传统核算会计,主要工作集中在处理日常基础核算,工作性质一般是简单重复机械的劳动。从科室人员配置角度,核算岗位较管理岗位人员占比较大,工作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会计的意识[2]。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数智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催生对高水平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精通核算的单一型财务人员很难满足业财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财务人员,针对信息化系统的学习培训较少,涉及业务知识更少。工作中虽可发现财务数据的问题,但很难结合业务特点找出原因,给出更有价值的财务管理意见。
四、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的建议
(一)找准财务管理切入点,全面发展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始终以高校整体战略发展为宏观导向。首先,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事前科学编制预算,引导业务部门主动融合业务规划和财务需求,结合学校战略目标和部门发展规划,预估业务活动所需经费,编制出科学的预算报表。事中加强预算执行,财务部门需构建智能化财务报销系统,根据生成的数据进行分析,确保预算目标与实际完成差异的最小化,同时保持与业务部门的紧密联系,随时提出改进意见,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业务部门也应主动配合财务对于资金使用做好严格的审批,针对重点业务重点关注,定期进行预算执行考核,并保持业务、财务与信息技术等数据的无障碍融合,提升预算执行力。事后开展预算综合评价,根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完成等多环节的情况进行考核,从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分析改进。其次,积极开展全面绩效评价。从多维度考察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其绩效评价结果提升各部门积极性。绩效考核结果可与年终绩效和岗位晋升挂钩,用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力,形成良性工作环境,为高校发展添新力。
(二)构建智能业财信息共享中心
在建设智慧型校园和业财理念的共同推动下,高校需构建一个集教学、财务、人事、科研和行政等信息集中的共享中心。此中心连通业务和财务管理系统,同时覆盖业务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各部门数据共享,打破业财信息不互联的现状。业财信息共享中心的构建是依托数智化信息技术建立的,以部门为单位学校为整体的大型数据处理中心[3]。该中心的原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系统集成化等手段对业务部门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为财务部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提高信息准确性。中心的核心是业财数据库的建立。首先,保证数据输入标准化。数据的录入、处理、分析和合成等流程需统一的编码,避免因为口径不一致而造成信息无法共享的困境。其次,梳理各部门系统和流程。高校数据来源大都分散于不同部门、人员和系统,没有有效路径数据很容易造成重复和冲突等问题。因此,要保证数据来源的标准性,如人员信息应来源、人事处的人事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来源于教务处学生管理系统。共享中心需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确保信息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智能业财信息共享中心的建立仍需经过实践的不断打磨。各部门人员应积极参与业财中心的构建和操作,为中心的不断优化出力。
(三)建设高水平业财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
业财融合模式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需有高水平信息技术,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素质明显尚有不足,因此建设业财融合复合型财务队伍十分必要。首先,定期开展高水平财务知识培训。高校可利用高水平教学优势,以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题开展短期课程培训。同时,也可定期邀请各行各业财务高层次人才开展有关最新财务发展动态的专题讲座,如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运行的成功案例分析、中央一体化预算管理对于核算的影响研究等,引导财务人员提升对行业现状、未来发展等的关注。其次,在现有财务人员中选拔出专业技能强、财务知识扎实的人员组建业财融合复合型团队。财务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特别是有关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的防控等方面的能力。依托高校先进数智化科研资源,可对业财融合团队进行数智化技术指导,对于实际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应用,可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加快数智化校园建设的进程。数智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业财融合建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高校推进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构建智能业财信息共享中心、组建高水平业财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完成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提升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助推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业财融合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3):53-56.
[2] 高响.业财融合视角下高校智能财务建设思考[J].新会计,2023(04):21-23.
[3] 刘璐,黄敏,李志恒.数智化时代高校智能财务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3(02):85-90.
(责编:赵毅)
[作者简介:刘静(1988—),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